陳向陽
【摘 要】在我國西部縣域范圍內,中學生普遍存在著孤獨、敏感、自卑等心理問題。體育運動技能的學習活動既能發展學生的運動技能,又能有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品質。學校體育運動技能教學應本著融入性、針對性和多樣性的原則,通過理論的提升、氣氛的營造、內容的選擇等幾個方面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體育教學 滲透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B-0082-02
近幾年,在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中,經濟相對落后的西部縣區內,在校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現。據調查,21.9%以上的學生會因運動項目難度產生緊張、恐懼等畏難情緒;32.4%的學生面對困難不會進行自我暗示,及時調控自己的情緒;32.2%的學生則不愿主動與人合作,學生身上自我為中心的問題比較強烈;52.8%農村留守學生存在封閉、自卑、悲觀、孤獨、任性的不良心理問題。
1999年和2002年,教育部分別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和《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根據這兩個文件的指導精神,義務教育及高中教育階段各學科教學活動中均要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在以踐行“健康第一”的體育教學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更為重要。
一、學校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的關系
(一)調適學生情緒,愉悅身心健康。情緒狀態是衡量體育教學對學生身心健康干預影響的最明顯、最直接的一個標志。體育運動期間,學生身體內可以釋放一種內啡肽的物質,此種物質能夠振奮人的心情、愉悅人的情緒,從而使學生心理更趨健康,尤其對西部縣區中學生中存在的孤獨自卑、消極畏難等不良心理能夠起到正面導向的作用。
(二)激發學生勁頭,培養自信態度。自信心是判斷人格品質的一種非智力因素,能夠使人的潛能盡情釋放,進而克服困難取得勝利。新課程標準不僅強調了學生的運動技能、運動參與和身體健康三個方面,更強調了通過體育教學培養學生自信的人生態度。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因地制宜地確定教學目標,目標要適合學生個體心理特點,由易到難地逐層推進,這樣,學生能夠及時克服害怕心理,主動、積極參加體育動作技能活動,獲得美好心理體驗,同時,又強化了學生的自信行為,形成樂觀向上的自信態度。
(三)強化學生意志,形成堅強品質。意志是指人們有目的、有意識地支配自己的行動,努力克服各種困難的心理過程。體育運動技能的完成需要學生克服膽怯、厭倦、疲勞、慌亂等消極的心理因素,保持高度的肌肉緊張感和注意力集中,從而能夠培養和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
(四)激勵學生合作,發展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不僅是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也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當代西部縣域的中學生群體內,由于留守子女群和獨生子女群的并存現狀而使得學生人際交往出現了群體性對立的特點,甚至表現出獨生子女群的自大浮躁與留守子女群的孤獨自卑極端化傾向。大多數的體育運動技能項目需要學生直接正面接觸,在相互的交往合作和競爭中才能螺旋式提升、完成。其中很多的體育活動環境中,學生會遭遇到各種交往情境,例如共處、包容、合作、分享、角色調換、避讓、競爭、沖突等,學生通過在此類情境中長期的磨合、調適,最終會形成寬容、熱情、自信、友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一)融入性原則。學校體育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及高中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相對獨立自成體系而又相互制約交互發展。中學學校體育教學中,學生身體健康是基礎,心理健康是推動身體健康良性發展的助力,社會適應則是身心健康雙向發展的終極結果。因此,在中學體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將運動技能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使學生在運動練習中不自覺地完成心理訓練,從而使學生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狀況俱佳的中學生。
(二)針對性原則。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深入學生,根據學生的性別、個性特征、運動技能水平,因人而異地展開教學活動。針對孤僻自卑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參加球類、拔河、接力等集體性項目;針對膽怯害怕的學生,多選擇武術、體操等表演性項目;針對自大逞能的學生,則選擇跨欄、跳高、健美操等高難度項目;針對消極、缺乏信心的學生,宜選擇跳繩、廣播操、仰臥起坐等易做的項目;針對易于緊張的學生,就選擇參加激烈的足球、籃球比賽項目。
(三)多樣性原則。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設置多樣的運動技能項目,既可以鍛煉學生個人意志和耐挫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之間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因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根據施教的目的,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使得每一位學生不僅能夠找到自己擅長的內容,獲得運動的樂趣,更能夠認識到自己在團隊的存在感,分享集體榮光的樂趣。例如速跑、跳高、鉛球等個人競技性項目與球類、接力、隊列等團體競爭性項目科學的交替設置,競爭性項目與游戲性項目合理安排,這樣,可以使體育運動技能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達到最優化。
三、體育運動技能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
(一)理論為先導,全面提升教師教育能力。專家們一致認為:學校體育應該于融競技、健身、娛樂為一體的相關活動中發展學生身心健康,這就意味著體育教師不僅要有過硬的運動技能,更要有扎實的體育教學理論知識和體育文化素養。理論是先行的導引,任何一項技術的展開都要大量豐厚的理論基礎來支撐。體育教師唯有加強理論的學習,才能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修養,才能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一方面,體育教師要加強自身體育教學理論的學習。通過學習,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能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精心設置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高效的掌握動作技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另一方面,體育教師要進行必要的中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將有助于教師理解、判斷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時進行心理輔導。
(二)氣氛為前提,注意營造寬松心理環境。體育教學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軟環境是指學校和家庭的物質環境、文化心理環境、組織制度環境等 ,它對學生心理發展起著激勵、調控的潛在作用。
首先,運用幽默、詼諧的語言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心理環境。體育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個生動的神態、每一句幽默的語言都會使學生放松心情,消除緊張情緒,從而以輕松愉悅的心態投入到課堂練習中去。這樣,學生在體育練習中才能夠真正悅納教師、友愛同學、熱愛運動。
其次,巧用鼓勵幫助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體育教師鼓勵學生參與體育課堂活動,可以從語言激勵和動作引領兩個方面著手,對于存在自卑、孤獨心理傾向的學生,教師側重于語言激勵,幫助對方克服自卑心理;對于存在畏難恐懼心理傾向的學生,教師應側重于動作引領,幫助對方克服畏難體驗。
最后,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技能教學一般可以采用講解法、示范法、練習法、競賽法等,體育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講解力求簡要,動作示范要干凈到位,各種練習法靈活運用,學生才能主動有效參與學習過程。
(三)練習為抓手,精心選擇教學內容。體育運動技能教學屬于純粹的實踐性活動,體育教師在每一節課前都要在全面了解中學生個性特點、運動技能水平及體質狀況的基礎上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真正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展開教學活動。例如:
1.利用長距離跑鍛煉學生意志力。在每個學期內,教師都要有意識的設置適量的長跑項目,鼓勵學生堅持到底,以此來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和吃苦精神,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
2.利用排球、籃球、足球等球類集體項目強化學生合作意識。球類運動需要學生不斷轉換角色、隨機應變、通力配合,這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得學生為大局著想充分體會團隊的力量和合作的快樂。
3.利用游戲節目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體育游戲以娛樂性和趣味性的特質深受初中學生的喜愛,它既能發展學生走、跑、跳、攀登等身體基本活動能力,也更能在愉悅學生身心的同時培養學生機智、勇敢、團結等良好體育品德。
【基金項目】2014年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GS[2014]GHB0819、WW[2014]GHZ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