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扎實推進教育公平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將網絡技術應用在教育教學之中,也是對適應我國實際的教學模式的重要研究和探索。通過對計算機網絡在教學實踐中的開發與應用進行分析,并分析研究實際教學中的網絡應用情況,同時對網絡技術的發展前景以及在未來對教育的影響進行充分考慮。
關鍵詞:網絡;教育教學;未來教育
計算機網絡教學是在教學領域中引進計算機網絡技術,為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服務,從而最大限度地配置有限的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夠充分掌握課程資源,形成一定的學習能力的過程。
一、教學中對計算機網絡的開發
1.構建教育技術學基礎上的專業特色體系
教育學是傳統教育模式中的重要組成成分,而計算機網絡技術則是一門新興的技術,將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現代教育理論有效結合應建立在教育技術學的專業特色體系的基礎上,形成不同學科領域中的綜合性學科。這樣既能夠對知識的傳播起到促進作用,又能夠培養具有良好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
2.基于資源的學習和建構主義理論
會話、互助、環境、意義建構這四要素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構成良好學習氛圍的重要組成成分。建立在該理論模型基礎上的網絡學習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運用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網絡的教學方式,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氛圍,為學生的協作和會話創設情境。在這種學習模式下,能夠使學生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
3.搭建網絡學習環境
網絡學習環境的建立從系統應用的角度來看,可從資源層、管理層、功能層三個方面進行討論。資源層主要指電子數據資源,這些基礎性的資源是網絡學習的憑借和基礎;功能層的功能從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為用戶提供個性友好的界面,從設計人性化的界面來提供友好的查詢界面,實現用戶訪問系統;二是體現在系統的架構設計上,即通過設計的合理性,使系統的架構體系不僅能實現數據的檢索和查詢高效性,而且還能夠滿足網絡學習環境對功能的需要。
4.分類管理計算機網絡資源
根據網絡技術應用在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對資源進行分類。分類依據為課程的對象類型、媒體類型以及課程資源。分類的依據是使不同的資源庫之間的數據能夠交換,使數據的使用效率及資源價值得到提高。根據我國對資源屬性的分類標準,主要是參照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LOM模型以及基礎教育教學資源元數據規范進行規定。為實現對數據類型和元素界定的合理性,應同時參照CELTS-31中對資源屬性的界定,以便實現對數據資源的利用以及對數據的處理。
二、教育教學中網絡的應用
1.網絡教育使教學活動得到了支持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扮演著關鍵而又重要的角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也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師為了準備好教學內容就要對實驗設備、場地、儀器和資源的管理等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而網絡教育教學對以上資源的范圍進行了突破,教師利用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進行網絡教育,就能夠更加重視對講課內容和方法技巧的應用,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網絡教育教學推動改革傳統教育教學
長期以來,在傳統教育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由于每一位教師的知識水平、授課方式以及道德素質具有差異,這種差異會對教育教學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教學質量有高有低。由于我國教育資源分配存在著不公平性,因此不同地區的教育發展也有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導致我國教育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教育,對打破這種不利局面能夠起到促進作用,由于網絡教育在教育資源共享以及數據通信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優勢,深刻影響著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成為改革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
3.網絡為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空間
傳統教育方式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單一,對知識的理解也比較淺顯。學生往往被動地接受教育,大大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合理應用網絡技術,能夠大大影響現行教育模式,使學生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大大提高。除此之外,網絡教學方式與傳統教育方式比較,也大大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
總而言之,在教育教學當中合理有效地應用計算機網絡是教學方式進步和發展的表現,是實現教育現代化及信息化的重要探索和發現。而有效結合教育教學與網絡技術,將會對現行的教育模式形成巨大沖擊以及挑戰,對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浙江省高校計算機教學研究會編.計算機教學研究與實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0).
[2]崔昀.網絡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2003(9).
[3]錢麗璞,王琦.基于校園網環境下的播客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0(09).
作者簡介:劉巖,男,1979年6月出生,遼寧省盤錦市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計算機。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