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荻
【摘 要】聲樂不僅是一門技術,還是一門科學,一次優秀的唱歌發聲的完成需要全身各個器官以及肌肉的完美配合。學習聲樂遠沒有學習器樂那樣簡單直觀,學習者只能通過聆聽教師的演唱以及教師語言的描述來調整自己的狀態,更改自己的不足。所以,聲樂的訓練要根據實際情況,通過人體器官的自行調節、合理運動而發出真正優美的聲音。
【關鍵詞】聲樂;狀態;配合;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061-01
聲樂是聲音的藝術,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對聲樂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愛及天賦?!敖z不如竹,竹不如肉”是我國古代對人聲的贊譽,元朝燕南芝庵的《唱論》、清朝徐大椿的《樂府傳聲》等,均從各種視角對聲樂進行了分析,為我國聲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學好聲樂,完美展現中國的聲樂,是我們每一個熱愛聲樂人的責任和愿望。本文將探討聲樂訓練的狀態價值,希望能為各位聲樂愛好者提供一些建議,也希望為聲樂教育科學發展之路提供參照依據。
一、把握正確姿勢,建立訓練狀態
“形”在傳統聲樂表演中的意義,已經超出了傳統音樂本身。表演形式、風格、形象的多樣性,決定了聲樂的類型,而“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并不是我們所追求的,我們需要的是風格迥異的聲樂。所以,歌唱姿勢這一“形”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受到重視。只有歌唱姿勢與狀態完美結合,才能為聲樂的完美展現打好基礎。
那么如何保持科學正確的演唱姿勢呢?下面我們將就此分析一下。歌唱姿勢不對,會嚴重影響聲樂結果。如挺著肚子唱會影響呼吸,使聲音憋在里面,難以外展;伸著脖子唱,呼吸就用不上,發出喊叫的聲音。那么科學的姿勢是什么樣的呢?研究表明,身體自然直立,精神飽滿,雙腳稍分開,重心站穩,頭眼平視,雙肩略向后,小腹微收,臉部自然,根據歌曲內容而做出相應的表情,不要用手、腳打拍子,更不能點頭打拍子。如要加入動作,應該簡練、利落大方,避免矯揉造作。
二、調整氣息發聲,協調器官肌肉
作為一個歌唱者,必須通過發聲練習掌握歌唱發聲的基本方法,才能更好地表現歌曲內容?!八^科學,就是合乎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于一種唱法,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能適應一定的作品,能充分地表現出來:二是能適應一定演員的聲音條件。如果這兩方面都得到滿足,那么這種方法就是科學的。”現在我們將對科學的呼吸及發聲按此科學條件進行分析。
正確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礎,而我們要的美好的聲音是連貫流暢的大句子,這里就需要有很好的氣息進行支撐。好的氣息需要調節好緊張與輕松的度,就是許多聲樂教師提到的“拽著勁的保持”,要充分體現出氣息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如果不能正確處理“松”與“緊”的協調關系,將會出現過于松弛或者過于緊張的聲音,都不利于聲樂的完美展現。做好呼吸,需要做到:吸氣要適度,吸得過分飽滿,會使聲音失去彈性。吸氣的多少根據樂句的長短、力度的大小、音的高低和藝術表現來決定。要學會無聲地吸氣,不必要的響聲會影響歌唱的表現。
從“唱”的口的偏旁便知道聲樂少不了發聲,發聲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歌唱的發聲原理就如同充滿了空氣的氣球,我們的發聲就是一點一點把氣球里的氣發出來。而且發聲過程中需要利用身體兩肋、腹肌及橫隔膜的力量以吸進充足的氣息才能形成,即需要前面提到的氣息做鋪墊。發聲并不是那么容易學會的,它需要我們一次次的訓練。訓練之后,有了深沉的呼吸支托,聲帶又能很好的閉合,接著經過口腔、鼻腔、頭腔等器官的共鳴作用,才能產生優美動聽的聲音。
三、平衡心理狀態,聯系作品現實
心理學把情感定義為“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應形式”。演唱者表演的時候需要表達作品的情感,因此,聲樂訓練中情感表現狀態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促成學生塑造藝術形象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歌唱生理活動的具體體現。
聲樂就像詩歌,當我們學習的時候如果能把握作者內心的情感變化,我們就很容易理解詩歌的各個部分。聲樂也一樣,如果我們在表演時能跟著作者的情感變化而變化,想必最后的效果也能達到我們的理想標準。所以,在聲樂訓練中我們要多注意作品的情感脈絡,進行聲樂情感體驗,這樣才能掌握情感的變化,而后更好地表演。
我們要想學好聲樂,必須去領會作品的內涵,教師只是負責信息的傳導與反饋,不能真正幫學生去學習語言不能表達的東西,真正完成優美聲樂展現的還是要靠學生自己去領會。而完美展現需要大家一次次的訓練,當然訓練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狀態問題,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能夠正視,并一一改正。同時,我希望熱愛聲樂的同學能真正學好它,也希望本文能夠對這些熱愛聲樂的同學有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博勃.淺議聲樂技能訓練中常見狀態處理[J].科學視界,2016,(1):56-57.
[2]王泱.淺析如何解決聲樂教學中的常見問題[J].音樂時空,2013,(12):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