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軒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4G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絡視頻直播技術越發成熟,加之自媒體隊伍的壯大,國內外直播形式的APP也呈井噴式出現,新媒體視頻直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網絡直播;視頻直播;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7-0266-02
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作為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組長主持召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提出了“網絡強國”的國家戰略,同年底,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互聯網大會中提出“互聯網+”的發展理念,標志著依托網絡的新媒體時代真正的到來。
不可否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媒體布局是整個傳媒產業的前進方向,任何一種傳統產業都不可能置身于互聯網的洪流之外而長遠發展。目前來看,互聯網所打造的新媒體視頻直播開展得如火如荼,網絡直播平臺大行其道,各類自媒體主播遍地開花,但也充斥著過度娛樂、良莠不齊甚至有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出現。所以新媒體視頻直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一、新媒體視頻直播的分類
新媒體視頻直播根據生產來源的不同共可分為三大類,即信號轉播、平臺自制及自媒體自制。
首先是信號轉播。流媒體的發明讓視頻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流式傳輸邊下邊播的特點讓網絡在線觀看視頻變得可能。受制于視頻編碼技術以及我國網絡技術的瓶頸,早期的信號轉播一直存在著畫質較差、信號不穩定等諸多問題,用戶體驗收到了極大的影響,通過新媒體觀看信號轉播內容更多的是處于條件的限制而做出的無奈之舉。隨著流媒體技術的發展以及我國網絡環境的優化及提高,信號轉播的畫面質量早已今非昔比。早在2012年8月,業界巨頭Ericsson推出了首款采用H.265的編碼解碼器,只是過了六個月,國際電聯(ITU)就正式許可了HEVC/H.265標準,標準全稱為高效視頻編碼。目前我國主流的視頻網站大多數均已經支持該標準,HEVC標準下,在低于1.5Mbps的傳輸帶寬條件下,實現全高清1080p視頻傳輸,并在10Mbps下達到4K視頻的傳輸,這對于中國民用寬帶條件及4G移動互聯網環境而言,也已不是問題。脫離畫質瓶頸的新媒體信號轉播在視頻直播領域一路狂飆,更名后的中國網絡電視臺聚合各個頻道資源進行網絡直播自不必說。2015年1月30日,騰訊擲出重金,同NBA公司聯合宣布,雙方簽署一份時長5年價值5億的中國區域網絡獨家轉播權的合作協議,并能確保每天2-3場NBA籃球比賽的視頻直播。如此高密度地直播指定受眾的節目,這對于播出檔期十分緊張的電視行業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創建的樂視體育,主打業務是購買各式的體育賽事版權,包括英超、歐洲五大聯賽、F1等賽事,甚至一些鮮有人了解的低級別賽事也購買。與此同時,PPTV也走這個道路,但他們對足球太狂熱,甚至葡萄牙、澳大利亞和其他小聯盟也已經買了。無獨有偶,并非體育賽事如此,2016年愛奇藝也對奧斯卡頒獎典禮的網絡信號轉播進行買斷,而樂視也選擇直播了今年的格萊美頒獎典禮,可以說新媒體視頻直播中,信號轉播已變為常態化。
再就是平臺自制的直播。在過去發展的階段中,新媒體往往受制于技術和成本的制約,都以提供上傳平臺和視頻點播以及自制節目錄播為主。隨著技術發展,在新媒體視頻直播常態化之后,各大平臺以不滿足僅僅是購買互聯網信號的版權進行信號轉播,轉而開始涌入平臺自制直播的大潮當中。以優酷土豆為例,這家成立于06年的國內視頻網站的老大哥,也于近期開始發力直播業務。今年3月,李世石與ALPHAGO的人機大戰成為焦點,優酷也適時試水直播領域,除了常規的信號轉播比賽畫面,同時也自制演播室內的解說直播。在經歷了稍顯稚嫩的首秀之后,相繼推出《洪哥夢游記》《夢必須完整》等直播節目,并于今年5月與上海聚脈文化共同打造的24小時網絡直播真人秀《潛行者計劃》,該節目自5月13日上線后不斷刷新直播紀錄,據統計,累計在線觀看人數超過4700萬,平均峰值在線184萬人次,更加令人驚訝的是這檔直播真人秀的可觀的盈利模式——截止至5月17日,累計虛擬幣充值及觀看視角購買2000多萬酷幣。在新媒體視頻直播與電視真人秀節目的領域中,優酷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可以說,隨著技術的普及以及新媒體的壯大,新媒體作為新興傳媒機構,必將實現大量的平臺自制視頻直播,與信號轉播共筑直播領域的半壁江山。
最后是自媒體自制的視頻直播。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由于視頻錄制門檻的降級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作為自媒體的個人或機構不僅能成為視頻的發布者,還能成為視頻的直播者,自媒體通過電腦或者手機實時上傳視頻進行直播,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網絡主播。隨即而來的是專業贏福利、非專業娛樂過把主播癮的全民當網絡主播的熱潮。網絡主播包羅萬象、各色迥異。如今是一個全民做直播,人人當主播的時代,網絡主播以迅猛的速度無孔不入地從移動端映入人們的眼簾。2015年,APP“17”在王思聰的注資下,創造了上市兩個月就吸引50萬用戶下載的記錄,這一切還只是全民直播熱潮的開始。據統計,2014年市場規模達54.3億,2015年達到77.7億,2016年預計將突破百億,整體呈“不講理式”生長。
二、新媒體視頻直播的特征
新媒體視頻直播因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誕生,但卻脫胎于傳統媒體的電視直播。多年以來,電視直播因其最具電視特性的傳播形態而成為電視的利器所在,指的是將新聞現場發生的新聞事實的圖像、聲音、記者報道和采訪等轉化為電視信號直接發射的一種即時性的節目形式。而對于新媒體視頻直播,也應其獨有的特征在各大媒介中受到青睞。
(一)互動性。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互動性,甚至是傳統媒體必須以新媒體為基礎,實現這個時代的互動性。相對于傳統媒體受眾的概念,新媒體中我們往往更多提及的是用戶,這就是將被動的接受轉變為積極的交流。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以下簡稱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與點播視頻橫向比較,有接近60%的用戶表示更愿意在看直播時參與互動,這本身和直播視頻的自身特點息息相關,當在線用戶達到一定數量并同時在關注同一個事件時,互動參與的熱情也隨之升高,在此基礎上也更容易產生更多樣的互動行為。在各類互動功能當中,點贊功能的互動方式能夠簡單地表達喜好,且并不強制要求用戶登錄也讓用戶操作方便。評論和收藏的功能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占比分別為21.2%和19.3%。彈幕作為近兩年來才在視頻網站逐漸普及的功能,使用率上升較快,以13.5%的占比超過了訂閱功能。值得注意的是,訂閱功能在新媒體視頻網站中并不受青睞,因此用戶的使用占比只有10.4%。在所有功能中,消費的禮品是使用率最低的互動功能,僅占1.5%。然而,這一特點是有用戶有針對性的,且貢獻很大,如果它能夠吸引和滿足真正愿意支付的用戶,將是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
(二)多樣性。近年來傳統媒體的迅猛發展不容否認,但迫于政治需要、收視率、收益等各方壓力,留給各類直播節目的空間和份額可謂少之又少,更何況各級地面頻道還存在受眾范圍的限制。但上述的困擾在新媒體視頻直播面前將不復存在,就用戶而言,他們不存在地域差別,可以任意觀看各個新媒體的視頻直播,同時由于大量自媒體的存在,打開任何一個直播平臺,我們可以觀看到數以萬計的網絡直播間,這在概念上等同于用戶可以在上萬個視頻直播節目中進行選擇。正如前文所說,自媒體來源各異,包羅萬象,也會形成更加多元多樣性的節目形式與節目內容,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要,將分眾化做到極致。同時,沒有龐大的機構與冗雜的機制,以及存在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傳播行為,新媒體平臺以及附庸而來的自媒體更能自由地進行內容選擇。
(三)自主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視一旦開機,我們的觀看便帶有了某種強制性,只是這種強制性是帶有選擇的。而新媒體視頻直播并不具有這種強制性,并且可以通過網絡大數據的分析,精準定位用戶的選擇傾向,做到智能化的內容推送,甚至一人一端,量身打造每位用戶的專屬定制平臺。此外,新媒體視頻直播在技術上可以實現更多的自主性。傳統的電視直播,我們觀看到的畫面是經過導播的切換選擇而被動觀看的,在新媒體視頻直播中,我們可以自主選擇需要觀看的畫面。
三、未來發展趨勢
2016年1月22日,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民的上網設備正在向手機端靠攏,手機成為促進網民規模增長的重要成因。截至2015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根據艾瑞網民行為監測系統iUserTracker及mUserTracker的檢測數據顯示,2015年10月,手機端總體使用時長占比超過70%,PC端使用時長趨于平穩,手機端則在高速增長,可見網民對手機端的依賴還將進一步加強。所以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新媒體視頻直播會實現網絡電視端、PC端、平板電腦端、手機端的跨屏直播。
互聯網時代是草根主播的新機遇,但目前以自媒體自制的視頻直播中,主播素質普遍不高,甚至泛娛樂化的時代背景下,以低俗的手段取悅觀眾,甚至夾雜著不合法的現象。雖然直播審核比網絡視頻審核更加困難重重,但因為直播的不可預示性,加強對直播的網絡監管更加刻不容緩,未來應實現主播實名制以及出臺網絡直播的政策法規來規范直播行為,打造成為借助新媒體去看世界、聽觀點,涉及新聞、醫療、教育、公益的自媒體平臺,畢竟內容才是核心競爭力。
2016年被稱作VR元年,虛擬現實設備井噴式涌現,新媒體視頻直播強調自主性與交互性,正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特點相吻合。現已有部分平臺上線VR頻道,可以預見當VR技術成熟并普及的明天,將其融入新媒體視頻直播領域,必將掀起又一輪熱潮,這對直播技術乃至整個視聽語言系統都將會是一次革命性的壯舉。
參考文獻:
[1]黃藝.泛娛樂化時代網絡直播平臺熱潮下的冷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02).
[2]馬紫涵.從網絡直播看新媒體發展趨勢[J].參花(下),2015(04).
[3]王子龍.直播APP下的全民網絡主播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6(04).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5YSC001;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SJB060;江蘇省文化科研課題,項目編號:15YB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