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高校加強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的必要性,對高校目前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模式進行了分析,進而指出高校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存在的問題,并從尊重大學生的個體性、優化教育目標,加強高校創業教育團隊建設,完善涵化與反饋機制,在創業與專業教育的耦合過程中重視法治理念灌輸等四方面提出改進措施,以期增強學生的創業風險意識,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關鍵詞]高校 創業教育 法治理念 擴散模式 有效接受
[作者簡介]衛愛國(1979- ),男,江蘇鹽城人,鹽城工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學生管理、創業教育。(江蘇 鹽城 224051)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法治與契約精神在高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擴散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16SJB710093)、2016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立項課題“構建‘法制誠信,道德誠信’為導向的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協同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6SYC-123)和2015年度江蘇省教育課題“十二五”規劃課題“本科院校應用轉型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b/2015/01/06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24-0048-03
大學生是社會最具朝氣和創造力的特殊群體,承擔著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任。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創業就業面臨著無數風險,為他們的成長與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只有通過教育的力量,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對其進行創業法治教育,才能實現大學生群體的高質量就業。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模式的研究,及時發現和把握機會,整合有效的創業資源,從而降低大學生的創業風險,這是提高創業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高校加強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的必要性
1.加強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果。在網絡信息化社會環境下,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質的養成產生重要影響,在指引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同時,對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也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創業教育法治理念宣傳和弘揚的內容,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效果。
2.加強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風險防范意識。目前,我國許多高校為了滿足社會對創新和實踐人才的需求,正處于專業型教育向應用型教育轉變的關鍵時期,將創業教育擺在了突出的位置。在風險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培養和增強風險防范意識是提高大學生應對和化解風險能力的前提,加強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有助于大學生更好地認識和分析自己在就業創業途中所面臨的潛在風險,保持良好的、積極進取的心態,敢于直面風險,主動應對風險,善于化解風險,最大限度地消除風險的影響,變挑戰為動力,從而在磨難中逐步成長,在風險中實現成功。
3.加強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有助于推動人才強國戰略的順利實施。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人文教育和風險防范意識教育,使他們形成敢于直面風險的良好心理素質、迎難而上的健全人格和善于化解風險的進取精神,并在解決風險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成就、希望和動力,自覺樹立起對未來的自信心、責任心和進取心,這也是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現實需要。
二、目前高校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模式的研究
1.單向式模式。該模式主要由教師直接將理念信息傳播給大學生,這種模式著重強調了教育者的權威,將教育的重心放在教育的“教”字上,認為只要教了就會有效果,沒有重視大學生的心理感受與反饋,也沒有關注信息傳播中社會法治環境噪聲及對社會聯動教育體制等因素。目前,我國高校創業法治教育中多為單向式擴散模式。
2.互動式模式。該模式在單向式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師生互動環節和學生反饋環節,強調在傳播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是可以互換的,兩者都是主體。這種模式將教師和學生放在完全對等的層次上,忽略了教師和學生本身由于社會地位、年齡、閱歷等因素造成的差別影響,更忽略了教師和大學生在法律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社會資源占有率以及對相關法律事件的反應處理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從而大大削弱了創業法治教育的功能。因此,高校利用互動式模式進行大學生創業法治理念的擴散信息傳播也存在一些缺陷。
3.混合式模式。該模式將單向式模式和互動式模式的特點進行了結合,并將情景考慮到傳播過程中。具體來說,在混合式模式中除了包含教師、大學生法治教育內容、媒介、受教育者、效果等因素,還考慮了社會環境、噪聲和反饋等因素對大學生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傳播的影響。這些因素在整個大學生創業教育理念擴散的過程中各自發揮著作用。社會法治環境和噪聲在大學生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過程中是時刻存在的,并直接影響大學生創業教育法治擴散的過程和效果。該模式克服了單向式模式沒有反饋的弊端,也突破了創業教育的自我封閉性,重視社會環境和噪聲等因素,并通過構建抽象化的系統使大學生創業教育法治理念的擴散過程得以明確,對加深大學生創業教育和法治傳播過程兩者間的內在契合性和相輔相成起著積極的作用。
三、高校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存在的問題
1.忽視大學生的主體性和心理感受。教師對大學生的教育信息傳播直接由教師將其所需傳播的理念傳播給學生,過分依賴于傳播者的力量和效果,忽視了影響傳播效果的各種社會客觀因素,否定了受眾對傳播的選擇和使用能力。以教育者為中心,過分強調了教師的權威性,忽略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和獨立性。隨著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樣化,教育者的信息權威受到挑戰,單向灌輸模式勢必會加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傳統的高校創業教育忽視了個體的差異性,過分強調共性要求,忽視個性發展,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這是目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創業教育面臨的最大威脅和挑戰。
2.創業教育課程教師團隊的工作素質和教育理念有待提高。傳統的大學生創業教育多為教師課堂灌輸,學生幾乎沒有選擇權,也沒有進行溝通的主動意識,不能通過反饋渠道進行溝通反饋。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教師對新媒體應用的熟悉程度還不如學生,學生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和排斥反應。因此,高校應加強創業教育教師團隊的新媒體普及率,提升創業教育教學效果。
3.涵化與反饋機制不完善。在創業教育過程中,法治理念的擴散在每個環節都受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與此同時,外界環境和噪聲也會影響到受眾的信息接受。例如,培養理論中提出的涵化影響就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影響。此外,在教育的傳播過程中,反饋可以起到調節和控制的作用,為及時糾正教育模式的偏差起到了關鍵作用。
4.創業與專業教育的耦合過程中欠缺法治理念的灌輸。創業教育是傳授創業知識,專業教育是傳授專業知識。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耦合主要是讓創業教育在專業教育中得以體現,是提高創業教育效果的重要形式,也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方式。高校在促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耦合的過程中,注重認真研究教學計劃、教學評價、師資教材等方面,很少考慮到法治理念的融合,造成了創業與專業教育的耦合過程中法治理念的缺失。
四、提高高校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有效性的措施
1.尊重大學生的個體性,優化教育目標。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法治理念必須要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高校在創業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學生的需要,及時收集和處理學生急需的信息,積極回應學生的需要和訴求,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的必要性,使其了解自身的差距,從而愿意主動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實現其思想的內在轉化。
高校要想創業教育法治擴散活動能夠被學生廣泛接受,就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考慮到大學生的創業心理、興趣和個人生活、學習狀況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做出分類,在教育過程中靈活開展課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學生創業教育法治擴散活動必須把大學生的需要作為整個教育過程的中心環節之一,尊重大學生的主體選擇,并注重教育目標的優化。
2.加強高校創業教育團隊的建設。法治與契約精神在大學生創業教育中承載著特殊的價值意義。目前,隨著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各種信息魚龍混雜,教師在收集、加工、審核信息時,需要對良莠不齊、難辨真偽、虛實相交的信息進行客觀的認知和合理的評價,對傳播給學生的信息進行全面、科學的把關,及時解讀和分析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使正處于創業意識發展關鍵時期和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不被異質信息所干擾,從而更加順暢地接受主流價值觀,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因此,教師既要對各種信息進行鑒別、過濾、整合、加工和傳輸,提高教育傳播信息質量,促進學生的成長;也要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把握信息的時效性,對學生進行最新的教育與指導。
3.完善涵化與反饋機制。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創業教育法治理念的傳播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社會環境的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情感意志、創業意向等。社會環境中的積極因素會推動學生積極進步,產生激勵和促進的作用,為學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支持;反之,和社會發展要求不一致的消極因素會阻礙學生的發展,使其產生消極的創業情緒,對創業教育有所抵制。因此,高校應與政府協同開展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法治教育,并注重教育內容要緊跟社會大環境。
4.在創業與專業教育的耦合過程中重視法治理念灌輸。當今社會法治思維以其實踐性、可借鑒性、辯證性等特征融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高校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必須重視法治理念的灌輸,在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中堅持依法治教的前提。
高校應重視大學生創業教育法治理念傳播過程中社會環境的作用,促進各方相互配合,構筑網絡平臺,營造有利于大學生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傳播的“虛擬環境”,從而實現大學生創業教育法治理念全民化擴散的目的。
五、結語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綜合素質決定了其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否可以承擔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神圣使命。高校應著力開展創業教育法治理念擴散模式的研究,增強創業教育法治理念的有效性,讓大學生在創業風險挑戰中發展,在創業風險化解中進步,在創業風險沖擊中成長。
[參考文獻]
[1]劉徐州.法律傳播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黃兆信,黃麗君,宋兆輝.大學生創業法律教育:必要性、問題及其建議[J].中國高教研究,2012(11).
[3]徐超華.大學生創業教育中法治意識的塑造[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8(9).
[4]李亮輝.“創客”時代大學生創業者法治素養培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6(2).
[5]劉堯飛.我國高校典型創業教育模式與發展對策[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8).
[6]吳一平.高校應如何進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