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梅
摘 要: 語文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強化學生的人格培養極為重要。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人文教育理念滲透,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當前人文教育缺失是高中語文教學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本文就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現狀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關鍵詞: 人文教育 高中語文 現狀 教學策略
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一個基本特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還要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從根本上講,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健全人格對學生今后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講,民族的人文精神、知識涵養都是確保整個民族不衰的靈魂。因此,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營造和諧的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為人文理念的滲透奠定基礎。當前,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是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強化人文精神教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以下,筆者立足人文教育理念缺失教學現狀,分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策略。
一、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理念概述
所謂高中語文“人文教育”,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的一種人性化教育,幫助學生塑造良好人格,形成正確世界觀和人生觀,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從根本上講,人文教育是精神領域的教育,在這種人文精神培養中,教師不僅要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培養,還要注重學生形成高雅人格,陶冶情操,利用傳統優秀文化熏陶和感染學生,達到良好的人文教育目的。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講,強化學生的人文教育至關重要。因為高中階段學生處于身心快速發展階段,心理和生理發展不夠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因此,強化學生的人文教育,將學生培養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尊老愛幼的社會主義新青年,不僅對學生自身健康成長具有積極作用,對國家、民族發展也有積極意義。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分析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具有積極意義。從大的方面來講,人文教育對一個民族、地區和國家的發展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人文素養直接體現一個地方的精神氣質及經濟發展水平;從小的方面來講,人文教育對學生今后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品質,才能在今后學習和生活中建立良好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1.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
高中學生正值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叛逆,引導不當,將使學生走進萬劫不復的深淵。尤其對于面臨高考壓力的學生來講,學習的壓力、生活的挫折會使很多學生出現抑郁等心理傾向,這類精神上的問題,如果不妥善解決,就會嚴重影響學生今后健康成長。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儒家思想、中國的孝道文化、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等,都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尊重和關愛,都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疏導的良好手段。因此,對于青春期學生來講,人文精神教育的滲透是促進學生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和保障。
2.人文教育是新課程改革和時代發展變化的需要
人類文明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是基礎,精神文明是靈魂。人文教育正是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是強化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直接體現。當前,受到改革開放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影響,人們的物質生活比較富足,在富足的生活狀態下,精神文明建設極為重要。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提高人們的人文素養,提升國人的綜合素質。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中,無論是學校、社會抑或家庭,人文教育意識都是比較淡薄的。因此,在經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尤其面對當前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理念,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教育是時代發展變化的需要。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缺失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教師的人文教育意識淡薄
當前,受到高考壓力的影響,很多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都將眼光聚集到提高考試成績上。尤其對于即將高考的學生而言,各科目學習和復習壓力不言而喻。在如此高壓之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根本沒有時間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意識淡薄,使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直處于空白狀態。各種人文實踐活動缺失,使語文學科的教育只體現工具性特點,沒有體現人文性特點。學生在題海戰術之中漸漸喪失道德和人文意識,嚴重影響當前高中學生的人格形成,影響學生健康成長。
2.缺乏相應的考評機制
雖然近年來我國新課程改革發展如火如荼,在教學過程中也增加了一些實踐類課程,如高中綜合實踐課,這些科目的開展和實施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這類科目的開設流于形式。因此,當前我國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和人文精神素養的考評機制,高考制度只是檢驗學生的文化水平,對學生人文素養的考評是比較缺失的,使一些學校和教師采取“上有政策、下有政策”的教學方式,無論國家教育體制怎樣改革,只要沒有相應的考評機制,教學往往都是流于形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語文學科不被重視
我國歷來有“重理輕文”的傳統,課堂教學中,文科類科目容易不受重視。當前,高中階段教學中,重理輕文現象普遍存在。語文學科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不被重視,更甭談人文教育,嚴重影響了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運用,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四、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策略
以上,筆者分析了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及人文教育缺失的現狀及原因,那么,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如何創新教學,實現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有機融合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不斷健全考試評價機制
當前,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缺失的一個原因在于高考制度。我國考試評價制度中,對人文教育的考評尚屬空白,在這樣的考核評價機制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一些客觀原因,往往采取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教學模式。因此,要想實現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有機融合,需要不斷弱化傳統應試教育制度,促進素質教育理念的實施與運用,不斷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從根本上提高高中語文人文教育效率。
2.不斷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綜合素質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榜樣作用不可或缺。因為學生很多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是通過模仿形成的,所以,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唯有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促進自己綜合素質的提高,方能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教學目的。
首先,教師要有嚴于律己的精神。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很多,連教師自身都不能遵守,這樣往往難以服眾。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強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首先必須有嚴于律己的精神,通過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感染學生,引領學生沿著健康道路成長。
其次,教師對人文教育要有深刻認識。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把握教學內容,并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滲透人文教育,才能達到人文教育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
最后,進行及時的教學反思。對于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制定良好的教育教學目標,明確課堂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和目的,這樣,才能確保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及時融入人文教育,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形成。此外,及時的教學反思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自己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通過教學改革和創新,促進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3.豐富人文教育教學手段
當前高中語文人文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想實現良好的教學目標,可以不斷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活動,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組織設計一些人文教育活動和比賽,強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強化學生的人格培養極為重要。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人文教育理念滲透,強化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形成。筆者立足于多年高中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從人文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入手,分析當前高中語文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供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參考。
參考文獻:
[1]李學.也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及其實現[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
[2]雷永平.高中語文人文價值的實踐策略探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9).
[3]董艷紅.重視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素養[J].文學教育(中),2012,(07).
[4]崔培樹.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J].現代教育,2011,(09).
[5]李麗娜.淺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才智,2010,(23).
[6]周麗娜.人文素質培養的科學方法[J].文學教育(下),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