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寧 葉迪 周愛娟

【摘 要】 目的:探討胸外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和護理干預方法。方法:從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來我院胸外科開展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選出591例,對其中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資料進行整理,并研究導致胸外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各類因素。結果:胸外科患者中年齡、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是否開展侵入式操作、糖尿病史、吸煙史以及抑酸藥物使用情況均能夠影響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性別、高血壓病史等沒有明顯影響。結論:誘發胸外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有很多種,必須針對這類因素開展護理干預,才能夠有效降低感染幾率。【關鍵詞】 胸外科; 下呼吸道感染; 危險因素; 護理干預
胸外科手術治療屬于較為復雜的手術類別,并且一般持續時間較長,很容易引發各種院內感染問題,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不僅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病痛[1]。本文即是對胸外科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險因素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是從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選出的591例胸外科患者,其中男性318例,女性273例,患者的年齡19~71歲,平均年齡為(58.93±9.73)歲。
1.2 方法
對591例胸外科手術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整理,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既往病史、吸煙史、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抑酸藥物使用情況、是否開展氣管侵入操作等,并對其中感染和未感染的病例數量進行對比,分析影響胸外科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險因素。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采用n(%)來表示計數數據,并利用χ2對數據進行檢驗,以P<0.05代表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次研究的591例患者中共有71例患者發生下呼吸道感染情況,發生率為12.01%,對患者的具體感染因素進行整理,并制成如下表格。
從上表當中可以看出,年齡、吸煙史、糖尿病史、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是否開展氣管侵入操作、抑酸藥物使用情況均對下呼吸道感染具有明顯的影響(P<0.05),而性別、高血壓病史則對下呼吸道感染沒有明顯影響(P>0.05)。
3 討論
胸外科手術由于自身復雜度較高,加之手術通常會超過3h,導致患者各類院內感染幾率明顯提升,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為主。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患者的年齡、吸煙史、糖尿病史、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是否開展氣管侵入操作、抑酸藥物的使用等均能夠對下呼吸道感染產生影響。臨床開展胸外科手術時一定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護理干預,保證患者的健康,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在圍手術期階段均需要對患者的呼吸道進行管理,尤其是對既往存在吸煙史、糖尿病史的患者,在手術開展前應該叮囑患者戒煙,可采用注意力轉移的方式,并要求家屬配合進行監督。因為吸煙本身對患者呼吸道黏膜就會造成損傷,提高了病菌感染的幾率;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抵抗能力較弱,下呼吸道在感染后病灶不易恢復[2]。同時幫助患者開展術前呼吸功能鍛煉,有效提高呼吸肌的收縮功能,并提升肺泡的通氣量。在手術后應盡早幫助患者進行床下鍛煉,如此時患者具有痰液阻滯的情況,還應該及時提供霧化吸入治療,稀釋痰液后幫助患者排出。如患者在手術后胸腔切口出現明顯疼痛而無法排痰的情況,則可以在遵照醫囑的前提下為患者提供鎮痛藥物緩解[3]。
其次,應盡量降低氣管侵入操作的頻率,同時提高該操作的規范程度。尤其應減少人工排痰的幾率,應盡量指導患者自行排痰,如必要時應為患者選擇一次性吸痰管,這樣可以降低病菌被帶入下呼吸道的幾率。
最后,護理人員需要加強病房管理和自我管理,在開展各類操作時均要佩戴消菌一次性手套,減少病菌與患者的接觸幾率。同時定時對患者病房進行紫外線消毒,及時開窗透氣,使病房內的空氣能夠不斷更新。應減少患者家屬的探視頻率,降低交叉感染的幾率。在手術后應對患者痰液進行細菌培養檢查,對下呼吸道感染問題進行預防,并可以確切了解患者感染病毒種類,以此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4]。
參考文獻
[1] 周靈云,晏麗云,張競雄.老年患者開胸手術后下呼吸道股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09):2237-2238,2246.
[2] 張宇平,崔健.心胸外科86例下呼吸道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09):1253-1254.
[3] 王春梅,支修益,白書媛,等.開胸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藥分析[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1,18(02):126-129.
[4] 祝利華,張偉文,王舜堯,等.心臟外科手術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0,26(08):1379-1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