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麗
摘 要:平面構成課程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水平來說影響極大,關系著整體教學質量。為此,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改革和新模式的應用,是眾多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需研究的重要課題。筆者主要針對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改革中新模式的應用進行探討,同時提出部分有效的教學對策。
關鍵詞: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改革;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J50-4;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5-0216-01平面構成課程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必修課,主要教學目的是拓展學生的創作能力與思維能力,對他們進行感性與理性有機結合的思維訓練,是培養和提升其創作能力的有效方法。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只有結合平面構成課程進行科學改革,探索和應用新的教學模式,才能真正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設計感知能力與學習效率。
一、平面構成課程傳統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首先,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平面構成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比較注重技能方法的傳授,忽視創新,更多關注的是學生作業質量,僅讓他們機械傳統教材案例,忽視啟發性和實用性教學,導致教學目標模糊,嚴重影響學生學習平面構成知識的積極性。其次,在傳統的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活動中,比較強調手工繪制的應用,雖然受教學條件的限制影響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缺乏對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忽視學生利用課后時間整理資料,采用計算機完成作業等現代學習方法。再次,一些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在平面構成課程教學中,只是照本宣科,缺乏對新時代設計特征的思考與挖掘,導致教學與實際脫節。而且我國的設計理論教學比較依賴于歐美,沒有根據自身特色與本土文化自成一系,影響學生設計水平的提升。
二、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改革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
(一)平面構成課程教學內容的創新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適當調整平面構成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升專業應用知識,可從基礎的臨摹起步,鼓勵他們創作出與本專業相符,或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文文化的作品。教師應適當壓縮模式化、程式化的平面構成課程訓練內容,強化課程與藝術設計專業的關聯性,構建一個由基礎課程轉變為專業課程的學習平臺。而且高校學生在平常基礎平面構成知識時,通過耳目渲染能夠影響到他們的思維意識,即使在短時間效果不夠明顯,經過時間的積累,能夠產生一定的烙印。同時,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平面構成課程的訓練方法,由于通過計算機操作的平面構成軟件眾多且發展迅速,常見的平面設計軟件有PS、AI和Corel DRAW等,教師應充分發揮這些軟件的優勢,在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改革中恰當應用。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平面構成課程教學中,針對教學改革中新模式的應用,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強化他們的創造能力與創新能力。平面構成課程主要講述的是:二維平面知識中的相關圖像、平面設計構成原理與規律等系統性的理論知識,學生只有掌握好理論知識基礎,才能設計出更好的作品。針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水平和思考能力參差不齊,從整體角度來看有待提升。因此,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在學生學習平面構成課程知識時,應重點培養他們的理性思維,促使他們對平面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講解平面構成課程中點、線、面的相關知識。同時,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在學習平面構成知識過程中的心理變化與學習習慣,強化他們對于平面構成課程特征與學習特點的感知,以及抽象性設計思維的獨立思考能力。
(三)提高課程與社會實踐的結合度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活動中,平面構成課程是一門源自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基礎課程,對于學生的學習需求來說,教師不僅需要強化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應注重培養其實踐能力。為此,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應提高平面構成課程與社會實踐之間的結合程度,其中實踐能力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平面設計水平與動手操作能力,最終目的是教育出高水平的平面設計人員。在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改革中,只有實現與社會實踐生活的有機結合,才能從本質上提升學生在設計中的創新思維、探究能力和自學能力,從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專業型設計人才。比如,教師可引進廣告策劃、室內裝修、住宅設計和民間剪紙等平面構成內容,增強與社會實踐的練習,并提供設計主題,讓學生為部分品牌產品設計平面廣告宣傳,以此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結語
在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活動中,針對教學改革教師應高度重視并認真對待,以教育目標、教學需求、學生需求和社會實際等為切入點,運用科學合理的新型教學模式,全面提升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和吸收平面構成知識。
參考文獻:
[1]秦陳.淺談數碼時代《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改革[J].大眾科技,2015(04).
[2]盧艷.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學周刊,2013(13).
[3]楊俊.藝術設計基礎教學中平面構成課程之見解[J].大眾文藝,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