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和琪
摘要 針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選取環境學原理作為理論依據,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相斥行為進行解析,分析了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過于依賴化石能源、排斥或很少利用新型能源、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污染性顆粒物、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中、生產技術和廢水處理技術發展緩慢、人類對自然環境采取的過度活動、亂采濫挖等與生態文明相斥的人類行為,以指導人們更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促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 生態文明;環境學;環境規律;生態行為;源解析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6)05-268-03
Abstract Under a serve environment crisis, we selected the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analyze the repelling behavior dur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ven human activities belonged to the repelling behavio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ch as relying too heavily on fossil energy, exclusion or little use of new energy resource, excessive emissions of polluting particles into the atmosphere, atmospheric deposition of a large quantity of greenhouse gases, slow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nd wast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human excessive activities on nature environment, illegal mining and digging and so on. All these guide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became harmonious.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rules; Ecological behavior; Sourceanalysis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體現出全球化的特征,保護環境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人們在不斷地努力尋求改善環境的理論和方法,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了均衡發展的概念;《我們共同的未來》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許多生態破壞和環境問題。面對嚴峻的生態環境危機,我國將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并于2007年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執政理念,于2012年,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之一。社會在倡導生態文明行為,然而對行為背后的理論依據卻鮮有論述。
可見,從較深的理論層次闡述生態文明行為的理論依據具有迫切的現實要求和重要的歷史意義。因此,筆者選取環境學原理作為理論依據,依據部分環境學的基本規律和原理對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可能或已經出現的行為進行初步分析討論,具體解釋與生態文明建設相斥的行為,以期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科學依據。
1 概念闡述
1.1 生態文明
從學理的角度來看,研究者對生態和文明概念的不同解釋,導致生態文明的概念具有多樣性。李紹東[1]在1990年就對生態文明和生態意識進行了論述,他認為生態文明的構成應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純真的生態道德觀、崇高的生態理想、科學的生態文化、良好的生態行為。近20年來,又有許多學者對生態文明的概念、內涵、特征等進行了論述[2-5],生態文明的概念得到不斷豐富的同時,也呈現出豐富的定義形式。
關于生態文明的定義,張義[2]概括為自然角度、人與自然關系角度、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社會角度等3個角度。張敏[3]也將生態文明的定義分為3類,即針對包括人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為目標而界定的定義、針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而界定的定義、針對人與自然及社會之間關系的改善和優化而界定的定義。
每一種定義都具有合理性和局限性,在綜合考慮各個定義內容和論述方便的基礎上,筆者選取潘岳[4]對生態文明的定義作為論述的起點,即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1.2 與生態文明相斥行為
關于生態文明中的生態行為的論述,有研究者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過論述。李紹東[1]認為,生態行為的評價目的就是培養人們熾烈的珍惜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對于善的行為有道德上的滿足和價值取向,對惡的行為有道德上的自我批判和自我約束。方精云[5]等將“與生態文明相斥行為”理解為:與生態文明相悖的行為,并從污染環境的行為、過度開發利用自然的行為、過度消耗資源的行為、盲目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為、其他有悖于生態文明的行為等五個方面對其進行了簡要論述。
基于上述兩者的觀點,筆者將“與生態文明相斥行為”理解為:在人類活動中,違反環境規律,與生態行為相違背,會對生態系統自身的平衡造成威脅或破壞的行為”。
1.3 環境規律
左玉輝[6]將環境規律定義為“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規律”,其中,環境規律的主體是具有認知自然的能力人,規律的適用對象是“人與自然”,規律的具體內涵是“相互作用”。
2 理論依據
環境學原理是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環境科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其理論體系雖尚未建立,但大致應包括:環境多樣性原理、人與環境和諧原理、規律規則原理、五律協同原理[7]。
環境多樣性規律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規律中的基礎規律,它揭示了環境多樣性的內在規律,包括自然環境多樣性、人類需要和人類創造多樣性、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多樣性;人與環境和諧原理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規律的核心規律,其內容是:無論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原因,無論其表現形式如何多樣,只要損傷和破壞了人與環境的和諧那就會出現環境問題;規律規則原理中涉及的規律規則是人類依據客觀規律制定的環境規則,是環境管理的基本環境問題;五律解析與五律協同是環境決策的核心問題,是制約人類發展的五種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經濟規律、技術規律和環境規律的綜合應用,包括五律解析和五律協同兩個方法論體系,該原理認為:規律作用方向與目標之間存在三種表現形式,當規律作用方向與目標一致時表現為協同,當規律作用方向與目標背離時表現為拮抗,當規律作用方向與目標偏離時表現為偏離[7-8]。
3 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生態文明是我國為了應對資源約束緊張、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問題而提出的,為了建設好生態文明可以按照由果索因的辦法,根據問題去尋找引起原因。因此,筆者從資源約束緊張、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等三個方面解析出與生態文明相斥行為。
3.1 由資源約束緊張現象解析出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3.1.1 由化石能源資源量緊缺現象解析出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首先依據五律協同原理來分析:從自然規律看,我國化石能源資源總量較大,但人均擁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2007年原煤產量、產量石油、天然氣產量計,煤炭資源可開采75年,石油僅可開采15年,天然氣也只能開采16年[8]。可見,我國化石能源資源短缺,我國能源供應將面臨長期后備資源不足的問題;從技術規律看,能源科技在不斷進步,能源勘探和開采技術在不斷更新,能源高效轉化與利用技術和能源清潔化轉化與利用技術在不斷革新;從社會規律和經濟規律看,社會的正常運行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性大,同時也在不斷地往新型能源的應用上發展;從環境規律看,化石能源的應用導致大量污染物被排放到自然界中,造成了很多污染問題。
再結合環境多樣性原理和人與環境和諧原理來看,人類對能源的利用過于依賴化石能源,利用方式單一,不能保證保持環境的多樣性,以致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不協調。由化石能源資源量緊缺現象,可以看出與生態文明相斥行為過于依賴化石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消耗量過大。
3.1.2 由新能源資源豐富現象解析出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人類社會的發展對能源資源的需求主要依賴煤、石油、天然氣等技術的成熟,使用比較普遍的常規能源。但當今人類面對化石能源出現危機、逐漸枯竭的處境,便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到可再生的新能源上。備受人類關注的新能源有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質資源等。
依據五律協同原理來分析:從自然規律看,我國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風電發展前景廣闊;太陽能的理論儲量達17 000億tce/a,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約10億kW;柏益堯等[8]預計我國生物質資源至2020年有達到9億~14億tce的潛力;2050年以后,有達到22億tce的潛力;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初步估計,全國主要沉積盆地儲存的地熱能量為 2 500億tce,全國可開采地熱水中所含地熱能為3 284萬tce[9]。從技術規律看,現代風電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在離網型方面,截至2005年,我國已經推廣32萬臺小型風機[10];人類利用太陽能的方式有加熱、取暖和發電等,應用最成熟的技術是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和光伏發電技術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之中;地熱發電的技術主要有地熱蒸汽、地下熱水、聯合循環和地下熱巖4種方式,我國于1970年在廣東豐順、河北懷來、西藏羊八井等地建了地熱電站,截至2007年,我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為32 MW[11];生物質能發電技術已比較成熟,生物質沼氣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生物質液體燃料和高產能源植物正在研究之中。從社會規律和經濟規律看,人類對新型能源的接受度有待提高,還沒有充分認識到新型能源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新型能源對經濟發展的促進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明顯展現出來。從環境規律來看,新型能源的使用基本上不會向環境中排放污染物,是清潔能源。
再結合環境多樣性原理和人與環境和諧原理來看,人類過分依賴化石能源的單一能源消費模式有待通過對新型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來打破。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需要大量開發利用新型能源,排斥或很少利用新型能源就是與生態文明相斥行為。
3.2 由環境污染現象解析出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目前,環境問題已呈現出多樣性和全球性的特點,許多環境問題都需要人類的努力改善。筆者從城市霧霾、全球變暖、水體污染3個方面簡述環境問題中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3.2.1 由城市灰霾現象解析出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灰霾”一詞在我國最早于2002年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青年科學家依據國外文獻中的“Gray Haze”直譯得到,意為:由于人類活動增加導致的城市區域近地層大氣的氣溶膠污染導致的能見度惡化現象。由于灰霾多發生在城市地區,因此人們習慣于把灰霾稱為城市灰霾。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氣氣溶膠污染日趨嚴重,大氣能見度惡化天氣發生頻率急速升高。吳兌[12]認為,我國高頻發生的城市灰霾天氣現象主要是由于日趨嚴重的光化學污染引起的。張小曳[13]等認為灰霾加劇與我國居高不下的氣溶膠粒子濃度水平、受氣象條件影響大的二次氣溶膠形成與變化、氣溶膠粒子吸濕增長、氣溶膠粒子混合與非均相化學反應和大量人為氣溶膠粒子活化為云霧凝結核等5個方面有關。據穆泉等[14]的評估,僅2013年1月的灰霾事件對交通和健康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保守估計為230億元。從環境規律來看,引起城市灰霾的光化學污染和氣溶膠粒子都與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到大氣中的一次污染物及這些污染物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的二次污染物有密切的關系。
人類和其他生物都需要健康的生存環境,人類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也需要治理被污染的環境,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污染性顆粒物的行為屬于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3.2.2 由全球變暖現象解析出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全球變暖是由于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溫度上升、氣候變暖的現象。 全球的溫度自身有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但是對人類的危害不大。可是,人類的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加劇了這一緩慢的趨勢。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到大氣中是造成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氣候變暖會使海平面上升、農業分布改變、惡劣氣候增加、大量物種消失,對人類的生存也會造成嚴重的威脅[8]。可見,全球變暖不僅會破壞環境多樣性,也會破壞人與環境之間的協調關系。
將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中的行為屬于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3.2.3 由水體污染現象解析出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水體包括: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等。液態或固態的污染物被排放到水體的數量超過水體自身的最大環境容量后,水體的自凈能力無法將污染物完全降解,致使水體出現富營養化、酸堿化、水生生物死亡等現象時,水體就會被污染。受技術的制約,絕大部分現有企業不能實現廢水的零排放,且同一行業所產生的廢水不是恒定的,而是處在變化之中的。同時,廢水處理技術雖不能完全解決廢水資源化但一直處在不斷發展之中。受經濟利益的約束,工業廢水處理的深度與企業所取得利潤密切相關,廢水的處理需要企業利潤的支持[8]。
因此,水體污染的發生是受生產技術和廢水處理技術發展緩慢約束的結果。建設生態文明應大力發展生產技術,減少廢水的產生;大力發展廢水處理技術,減少廢水的排放。可見,生產技術和廢水處理技術發展緩慢是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3.3 由生態環境破壞現象解析出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目前,我國生態環境退化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3.3.1 由土地沙漠化現象解析出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荒漠化是指包括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在內的各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亞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15]。土地荒漠化會導致沙塵暴的發生,對人類造成不良影響。1950年以來,我國沙質荒漠化土地面積逐年擴大,擴展率年均達4%,尤其是在內蒙古、新疆兩省[16]。沙質荒漠化對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上億元人民幣,直接或間接影響近4億人口[17]。引起土地荒漠化的原因除了自然環境本身的原因以外,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過度活動是主要原因。這些過度的活動有: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過度破壞自然植被、過度利用水資源等[18]。對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主要有防范措施和治理措施,但總體上治理速度仍然落后于沙漠化的速度。
土地荒漠化不僅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而且會使自然環境趨于單一。所以,依據環境多樣性的原理,為了實現環境的多樣性和人與自然的協調,人類應限制自己的過度活動,即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過度活動是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3.3.2 由水土流失現象解析出的與生態文明相斥行為。
水土流失是指人類對土地的利用,使土壤的覆蓋物遭受破壞,土壤流失最終使巖石暴露的現象[19]。目前,我國的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峻,嚴重影響到當地農林牧業的正常生產、水利設施的調蓄能力、天然河道泄洪能力[20]。導致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陡坡開荒、亂伐監牧、亂采濫挖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21]。
可見,水土流失問題是土壤環境的多樣性被破壞,使人類的生存也受到影響。為了實現人類對土地資源的合理使用,應杜絕陡坡開荒、亂伐亂牧、亂采濫挖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即上述活動為與生態文明相斥的行為。
4 結語
依據環境學原理可以分析出的“與生態文明相斥行為”有:過于依賴化石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太大;排斥或很少利用新型能源;向大氣中排放過多的污染性顆粒物;把大量溫室氣體排入大氣中;生產技術和廢水處理技術發展緩慢;人類對自然環境采取的過度活動: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過度破壞自然植被、過度利用水資源等;陡坡開荒、亂伐亂牧、亂采濫挖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生態問題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展、決定著發展的可持續性,而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個系統工程,保護環境是社會的共同責任。為了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應防止與生態文明相斥行為的發生,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使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保護緊密聯系起來,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紹東.論生態意識和生態文明[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2):104-110.
[2]張義.生態文明定義和歷史方位辨析[J].林業經濟,2010(7):12-14,35.
[3]張敏.論生態文明及其當代價值[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8.
[4]潘岳.論社會主義生態文明[N].中國經濟時報,2006-09-28(005).
[5]方精云,朱江玲,吉成均,等.從生態學觀點看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182-188.
[6]左玉輝.環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9.
[7]左玉輝,華新,柏益堯,等.環境學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3-5.
[8]柏益堯.五律協同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33-35.
[9]中國地質調查局.我國地熱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現狀報告[R].2006.
[10]朱瑞兆,許洪華.大規模風力發電的研究[M]//嚴陸光,陳俊武.中國能源可持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69-294.
[11]呂太,高學偉,李楠.地熱發電技術及存在的難題[J].沈陽工程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5-8.
[12]吳兌.近十年中國灰霾天氣研究綜述[J].環境科學學報,2012(2):257-269.
[13]張小曳,孫俊英,王亞強,等.我國霧-霾成因及其治理的思考[J].科學通報,2013(13):1178-1187.
[14]穆泉,張世秋.2013年1月中國大面積霧霾事件直接社會經濟損失評估[J].中國環境科學,2013(11):2087-2094.
[15]林年豐,湯潔.第四紀環境演變與中國北方的荒漠化[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3,33(2):183-191.
[16]董玉祥,劉毅華.我國沙漠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地理研究,1993,12(2):94-102.
[17]崔瀚文,姜琦剛,邢宇,等.32a來氣候擾動下中國沙質荒漠化動態變化[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3(2):582-591.
[18]常鳳艷.中國荒漠化簡介: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J].學周刊,2014(6):22-23.
[19]胡喬木.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357.
[20]鄭凱利.水土流失監測中“3S”技術的應用分析[J].電子測試,2014(8):91-93.
[21]李艷云.水土流失的生態修復與綜合治理探究[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3(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