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洋波
摘 要:高校要把握青年大學生價值觀養成的黃金時期,講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龍去脈,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探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路徑。高校要以載體建設為抓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關鍵詞:高校;培育; 核心價值觀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04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2-0014-0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為什么要對青年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問題?是因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1]要求青年大學生“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針對青年大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需要開出了“要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下功夫”的良方。高校要把握青年大學生價值觀養成的黃金時期,講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龍去脈,并在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上探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路徑。
一、講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來龍去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二個詞的提出可以從歷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中找到淵源。高校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對大學生要講清楚十二個詞的淵源所在。
1.高校要引導大學生知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過程
高校要教育青年大學生厘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和中國共產黨組織召開會議的區別,厘清諸如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全全會的差異,厘清三個倡導之間的關系。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五大階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科學命題;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兼顧了國家、社會、個人三者的價值愿望和追求,體現了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追求、個人價值遵循的有機統一,實現了政治理想、社會導向、行為準則的完美融合。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建國時擁有300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的基本主張,是為了全國解放而犧牲的370萬有名可查的黨員烈士的不懈追求,是現在擁有7600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屬性,利用“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等角度入手講清資本主義國家核心價值觀中諸如自由、平等等字眼和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平等等詞匯的內涵差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核心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為的本質屬性。
2.高校要注重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核心價值理念往往與文化傳統與文化積淀息息相關、一脈相承。“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源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的精髓,是社會主義中國價值理念在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集中體現。“國富民強”“民惟邦本”“民貴君輕”“天下大同”“以德化人”“和合”等思想可以說是國家層面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濫觴之源。“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逍遙自由”“天公平而無私,故美惡莫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故小大莫不載”“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貴賤、均貧富”等思想則是在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古代表述。“誠者,天之道也”“我以我血薦軒轅”“寬以待人”等思想則是在個人層面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一脈相承。我們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毛澤東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該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高校要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握好繼承創新、創造轉化的關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地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依法治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與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相契合,與現代文明相交融,與時俱進、創新性地發展生發出符合時代內涵的新型現代文化。
二、引導大學生把握“勤學、修德、明辨、篤行”四個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講話時對青年大學生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要在“勤學、修德、明辨、篤行”四個方面下功夫。
1.高校要引導青年大學生把“勤學”作為生活習慣,夯實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知識是樹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強調青年要“注重把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見解”。毛澤東指出,學習的書有兩種:有字的講義是書,社會上的一切也是書——“無字天書”。[2]高校要引導青年大學生堅持理論學習,堅持研讀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深入學習黨史國史,注重調查研究,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深入實踐,親眼去看、親耳去聽,去第一線掌握第一手的資料,發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用中開闊眼界、思路、胸襟,在用中加深對理論的領悟,提高理論修養和認識能力,不斷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要引導青年大學生學好專業課知識,書本學習和實踐鍛煉相結合,動腦和動手相結合,利用好圖書館、中國知網、慕課等資源拓展提升自身專業水準,術業有專攻,得一技之長,掌握知識報國、服務社會的本領;要引導青年大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學習古圣先賢治國安邦的道理、為人處事的經驗、體恤為民的情感、實事求是的作風,在學習中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凈化心靈、擔當責任;要引導青年大學生敏銳把握環境和形勢的變化,得世風之先,有獨立見解,使思想上不落伍,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在觀念上和行動上與時代一起進步。
2.高校要引導青年大學生把“修德”作為自覺追求,打牢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品格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要告誡青年大學生“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德不稱其任,其殃必大;才不稱其任,其禍必烈”,使大學生明白品德是才能的統帥,才能是品德的資本,道德品質、人格情操是做人之本、立世之基,引導大學生知曉“正心”、“誠意”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教育大學生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做德才兼備的人;要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注重提升提高道德修養,錘煉人格情操,既仰望頭頂的“燦爛星空”,又關注內心深處的“道德律令”;要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心中有“大德”,涵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厚德載物、達濟天下”的廣闊胸襟、“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的英雄氣概,把個人的奮斗成長主動融入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實現中華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的創造性轉化。
3.高校要引導青年大學生把“明辨”作為人生智慧,堅定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成長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們付出的辛勞才能結出果實”,要求大學生在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思潮以及各方面的人生考量面前要“學會思考、善于分析、正確抉擇,做到穩重自持、從容自信、堅定自勵”。高校要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學生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面對現實生活中錯誤思潮、消極觀念等紛繁復雜的影響時精神上有支柱、信念上有堅守,有理想信念做“定海神針”自然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要教育大學生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堅定和先進,引導青年大學生能結合變化了的實際,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學習,以深化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必然趨勢的認識,提升理論素質,提高理性思維,增強的青年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觀察、分析和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明辨是非、主流和支流。使大學生面對諸如天上掉餡餅等誘惑,能保持清醒頭腦獨立思考,不一葉障目、人云亦云,能一葉知秋、窺斑見豹,分辨出“餡餅”是不是陷阱;對于穿上不同外衣、改頭換面換包裝的思潮學說,能辨清良莠,認清實質;面對面對學業、情感、職業選擇等多方面的考量,能綜合多種因素做出最佳的應對,一旦選擇就不后悔,不患得患失。
4.高校要引導青年大學生把“篤實”作為人生信條,強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動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有著大好機遇,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特別告誡大學生切忌“心浮氣躁,朝三暮四”,而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高校要教育青年大學生身處逆境和時機不成熟時,學會等待,打牢基礎,能有超常的忍耐;時機成熟時,能把握機遇奮發有為,有舍我其誰的、超常的擔當,擔當時有主見、有遠見、講公正、有技巧、有手腕;引導大學生絕不當渾渾噩噩的撞鐘和尚,而要樹立志向、心中有夢,然后意志堅定地向著夢想前進,以積跬步、匯小流、在路上的心態達到致千里、成江海、夢成真的結果;要實踐育人,積極搭建青年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平臺,使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干”,書寫踏實前行、堅毅奮斗的精彩青春:一點一滴的積累促成學業有成;“善小亦為”、從身邊小事做起才能寫就道德文章;把小事當大事干,遇大事時“有靜氣”、“不糊涂”、能勝任、出成績。
三、 以載體建設為抓手,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高校要利用校內外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教育和實踐環節雙管齊下,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利用“課堂、活動、校史校友、網絡”等載體抓教育,促內化于心
高校把教育引導廣大師生員工深刻理解、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深刻內涵、理論特色和實踐要求作為基本出發點。首先高校要利用好課堂會議載體。將核心價值觀培育貫穿于全校人才培養的方案制定、課程設置、教材建設、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師資配備和質量評價全過程,實現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人才培養層次全覆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校院兩級黨委中心組學習、黨支部學習和職工政治學習、業務培訓之中,納入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黨校、團校培訓之中;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微視頻、微紀實、微征文等形式詮釋思政課內容,探索形成教改品牌。其次,高校要利用好活動載體。打造校園文化活動體系,精心組織入學和畢業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誠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利用入學第一課、誠信教育主題活動月打造誠信教育體系。第三,高校要利用好校史、校友載體。挖掘歷史教育資源,向大學生講述抗日戰爭中顛沛流離、堅持辦學的歷史,告知校友楊靖宇為抗戰流盡最后一滴血的歷史,以杰出校友命名校園景觀,以校史中的故事和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字句對校園道路、樓宇、景觀進行文化命名,從歷史和現實的雙重維度展示正能量。第四,高校要利用好網絡載體。打造“一報一網三微”新媒體平臺。以校報、校新聞網、微博、微信、微視為核心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體現核心價值觀的人和事。充分發揮校園媒體在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主渠道作用,在校園網、校報、校園廣播、校內電視臺、宣傳欄、櫥窗等開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欄,依托微信、微博、校園BBS等新載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加強對校園宣傳媒介和傳播陣地的管理,讓錯誤觀點和庸俗思想在校園沒有傳播渠道和生存的空間。創新網絡思政教育,擴大校園網絡文化育人覆蓋面。充分發揮校園媒體在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主渠道作用,在校園網、校報、校園廣播、校內電視臺、宣傳欄、櫥窗等開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專欄,依托微信、微博、校園BBS等新載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加強對校園宣傳媒介和傳播陣地的管理,讓錯誤觀點和庸俗思想在校園沒有傳播渠道和生存的空間。組織舉辦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社團文化月、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理論培訓班等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來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推動“文化育人”。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和學術組織,通過項目資助等方式,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深入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
2.利用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載體抓實踐,促外化為行
結合自身辦學傳統與實踐,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于學校改革發展各方面。“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3]以專題講座、報告會等形式搭建 “道德教育”平臺。以新生入學教育為契機,讓道德的正能量在校園廣泛播撒。通過開展“我的中國夢、“感動校園”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品讀經典·傳承文明”征文比賽等黨建主題活動等主題實踐活動,使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入學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黨性鍛煉、畢業教育結合起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固化成德的目的。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社團活動、愛國主義教育等為載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大學文化育人化人功能的實處,探索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新模式。注重發現、挖掘和樹立一批看的見、有影響、學得了的師生身邊的典型,通過廣泛宣傳報道,為教職工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學生團結勤奮、求真務實、樂于奉獻樹立標桿,激發全體師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主動性。開展“道德實踐在行動”計劃,實施“立德修身”“施德篤行”“崇德勵學”道德實踐工程。開展“創建文明校園、創建文明教室、創建文明宿舍、創建文明餐廳、爭做文明大學生”教育實踐活動,推行尊師重教的課堂禮儀、互敬友善的宿舍禮儀、謙恭節儉的餐廳禮儀。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Z].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208.
[2] 毛澤東年譜(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55.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0.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