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在中國民主表達中傳統文化基因的再現

2016-07-11 06:04:49李影韓喜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年2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

李影++韓喜平

摘 要:

中國的每一歷史時期,都有著主題鮮明的民主表達,在這些民主表達中,傳統文化基因內化其中,實現時間與空間上的穿越,乃至今天傳統文化的光芒依然閃耀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與此同時它也在不斷與時代相融合,實現表達上的現代化,內容上的時代化。我們對民主表達中傳統文化意蘊的解讀就是要向世界詮釋中國式民主的特色,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形成中國聲音,傳揚中國話語,講好中國的民主故事。

關鍵詞:民主表達;文化基因;傳統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01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1-0030-04

中國的每一歷史時期,都有著主題鮮明的民主表達,它們在中國民主實踐中,猶如一面面光輝的旗幟,回答了不同時期人們對不同歷史問題的求解,給了我們中國式民主的自信。同時,在這些民主表達中,傳統文化基因內化其中,體現著國人的內心期待與企盼,使民主表達深深打上了傳統文化的印記。而換一角度來看,傳統文化的靈光在民主表達及實踐中也不斷地再現、閃爍,使民主實踐凝聚著傳統文化的力量,飽含著傳統文化的希冀。我們對民主表達中傳統文化意蘊的解讀就是要向世界詮釋中國式民主的特色,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形成中國聲音,傳揚中國話語,講好中國的民主故事。

一、傳統文化基因在中國民主表達中的再現

文化基因具有遺傳性,塑造著國民性格,勾勒著“中國人的理想底色”,[1]猶如火種,在不同時期,被不同的民主表達激活點燃,又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再現出來,從而形成契合當時當代的民主話語表達,或是體現在民主制度建設上。我們只有把中國民主實踐過程放置于中國人奮斗的民主坐標系之中,隨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才能深刻體會傳統文化再現出的璀璨。展開中國歷史畫卷,從戰火硝煙到國泰民安,每一歷史時期的民主表達無不閃爍著傳統文化的思想光芒。

1、革命時期,“救亡圖存”、“人民解放”的民主表達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家國天下”的博大胸懷。20世紀的中國,當西方列強用鐵甲戰艦撞開中國國門的時候,中國不乏憂國憂民的愛國志士,不斷為中國尋求救國良方。太平天國轟轟烈烈十四年之久的農民起義是農民救國的范例,康有為、梁啟超的“百日維新”是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救國實踐,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則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嘗試,但這一切都未能或未完全能救民于水火。當十月革命的炮聲傳到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并傳播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帶領工人階級,從中國國情出發,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在那個年代,整個中國人沒有整體的國權,每個中國人沒有個體的尊嚴,個人民主權利更是被踐踏于腳下,求得民族獨立,獲得人民的生存權利是當時最大的歷史任務,于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救亡圖存”、“人民解放”成為當時的民主表達。這一民主表達之所以得到億萬同胞以及社會各階層的響應,除了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反映中國國情等原因以外,它還內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當時革命民主任務的融合交匯點。

中國傳統文化中講“家國天下”,在古老的中國,家庭是整個社會組成的基礎,家庭單位在中國扮演著不同尋常的角色。很早以前,中國人的觀念中“家國”是放在一起的,家庭是個人存在的依附,家庭的維系保證國家的存在與發展,國與家相依相存,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所以在《大學》中就講“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陸游曾在《示兒》的詩詞中寫道:“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種情懷讓人永遠銘記。因而中國歷代英雄兒女就有了中國傳統的人生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國”的概念深深地植于中國精英以及普通民眾內心,這種博大情懷往往孕育著強大的斗志和力量,特別是當處于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那種挺身而出的天下擔當就會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這在中國歷史上都隨處可見。變法維新時“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英雄氣概,戰場上以身殉國的悲壯,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呼聲,都是“家國天下”情懷的表征。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銘記了這種民族精神,無論是知識分子,還是戰場兵戎,都有肩負使命的擔當意識,透過歷史的征程,我們不僅感受到了歲月的激情,撥開重重迷霧,還看到了傳統文化中“家國天下”情懷的厚重。

2、建設時期,“解決溫飽”的民主表達體現了傳統文化中“扶貧濟困”“天下為公”的民心所向。1949年新中國成立,掀開了中國民主實踐的新篇章,面對百廢待興的中國,如何讓具有國權的中國人還能吃飽穿暖,感受社會主義的幸福陽光,成為當時中國的民主任務。我們采取各種措施恢復國民經濟,進行三大改造,制訂五年計劃等等。國民幸福指數曾在那個年代一度提升,盡管那一時段溫飽并沒有徹底解決,但卻讓中國人在這一民主表達的帶動下,投入到了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這一過程中出現了急躁的大躍進、左傾的“文化大革命”,但國家基本向前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根基并沒有破壞,民主表達依然具有強大的召喚力。

這一時期的民主表達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扶貧濟困”的思想。“天下為公”的思想最早出自《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先哲古人們追求合理的公共生存,即富民政策、公天下的理想。《呂氏春秋·貴公》中曾這樣表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公則天下平矣”,在這樣的理念下,“安民”與“足食”確定為君主的首要政務。黃宗羲還對“天下為公”作了系統的論述,認為君主是天下的公仆,要關心民眾的疾苦,并對這一思想注入了公平公正的價值理念,所以“公者,人人如之謂,無貴賤之分,無貧富之等,無人種之殊,無男女之異……惟人人皆公,人人皆平。”[2]就是要扶貧濟困、主持公道,維護公眾基本的權利。后來的康有為、孫中山等都對天下為公、扶貧濟困的價值觀進行了推動。這一思想經歷歷史歲月的滄桑巨變,已深入到中國人的精神傳統之中,乃至到了現代社會,在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階段,民眾首先有“解決溫飽”的普遍性民主訴求,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也把它作為第一解決的目標,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扶貧濟困”的文化基因。

3、改革時期,“共同富裕”的民主表達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大同理想”的人文追求。十一屆三中全會啟動的改革開放,拉開了中國社會全新的發展要求,鄧小平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喚起了中國人對“共同富裕”的追求。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的改革涌現出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時之間,中國被世界所矚目。更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這場改革中,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二,連曾經的超級大國也曾感嘆中國的發展速度。在“共同富裕”的理想追逐下,全國上下煥發了生機與活力,這種生機與活力正在帶給中國人更大的精彩與輝煌。

這一時期的民主表達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大同理想”的人文追求。《孟子·梁惠王下》中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是孟子對和諧社會的描述,《禮記·禮運》則對大同理想做了更為完美的勾勒,“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疾廢者皆有所養……是謂大同”,這是一個令人神往的美好社會,中國人對此渴望不已,乃至到了近代洪秀全在號召農民起義的烽火中也想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3]的太平天國。康有為主張去“九界”,要實現眾生幸福之道,從而進入大同,這也是一幅大同世界遠景圖。清代小說《鏡花緣》對君子國人人都是謙謙君子的描述,把中國人對未來的憧憬訴之于文學作品。孫中山的大同理想是“人人平等自由,世界幸福,人人共享,將野蠻變文明,不平變為平等”[4],并且其一生都為之不懈怠地奮斗。這些大同理想來自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也從未被中國人遺忘。今天實現共同富裕的小康社會目標可以說是“大同理想”的又一延續,只不過在實現的路徑上,我們找到了更可行、更切實、更具體的方法,使烏托邦式的理想,有了著地氣的根基,但“大同理想”從古至今都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時代,引領著我們對未來進行深度的思考。

4、改革深化的今天,實現“中國夢”“民生幸福”的民主表達體現了傳統文化中的“以民為本”善治的治國理念。在改革再出發的當下,為了實現更廣大人民的幸福,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勇氣與毅力,腳踏實地地逐步帶領中國人開始了追求“中國夢”的征程。今天中國的國旗可以為普通民眾的死難而降落,執政黨發出執政為民的呼聲,領導人可以鄭重向人民承諾要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所以在黨的政策方針上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舉措在緊緊圍繞“人民”而展開,公車改革、簡政放權、廢除勞教、整頓四風等等,這些改革措施,讓每個中國人感受到了一股清新之風,正在刮遍華夏,滌蕩污塵,使民心更凝聚、更振奮。[5]而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的“法治中國”新目標更是讓中國人有了對公平正義追求的渴望,習總書記的“讓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機會”[6]得到了更大范圍的實現。所以今天的“中國夢”、“民生幸福”成為新時期的民主表達。

縱觀歷史,這一民主表達依然帶有濃郁的傳統文化底蘊。“以民為本”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很早以前的商周時期就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7]思想,孟子也曾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8]李世民作為盛唐時期的封建君主也曾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9]的開明之見。西漢時賈誼也曾在這一觀點上提出“民為萬世之本,不可欺。”[10]可見中華傳統文化中早已體現這種“以民為本”的要求,在今天表現為重視“人民”,關注百姓切身利益和內心愿望。所以執政黨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11]作為各項工作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以人為本”的現代執政理念,正在貫徹到各項方針政策中,使傳統文化中“以民為本”完成了華麗轉身,有了傳統文化的底色。

二、傳統文化基因在中國民主表達中的歷史穿越作用

回望古今,放眼未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光環始終貫穿其中,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民主追求的渴望。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文化實現了空間與時間上的穿越,今天它的光芒依然閃耀在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上。

1、使中國民主表達獨具中國風格。西方的民主話語表達源遠流長,也產生了諸多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但中國的民主話語不同于西方,我們的民主表達結合了中國國情,都是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有著那個時代艱巨的歷史使命。來源于中國實踐的民主表達不空洞,具有鮮活的時代色彩,而傳統文化意蘊的附加使其獨具中國風格、中國特色,富有中國氣派。中國傳統文化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維系著民族的精神家園,傳統文化注入民主表達中,增強了它的號召力和感染力,使民主話語獲得了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形式,閃耀的是中華文化的光采。這種鮮明的民族特色,蘊含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無論是“家國天下”的情懷,還是“天下為公”的民心向往,亦或對“大同理想”的追求,“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這些傳統文化在中國傳承了幾個世紀之久,已經深深被國人所熟悉,把它們與時代主題結合,帶上了傳統文化的風格和氣韻,使民主表達顯示的是中國之風。

2、使中國民眾易于信服和認同。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深入中國人的思想深處,體現人生態度、處事哲學等方方面面,對于其淵源、引申意義,國人都耳熟能詳,深深融入國民的血脈之中,這就使當傳統文化基因從遙遠的過去穿越到今天,運用到民主表達上時,民眾倍感親切,不用像舶來品那樣解構分析,無論是“救亡圖存”“人民解放”還是“解決溫飽”“共同富裕”,亦或實現“中國夢”“民生幸福”,這些詞語包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不但有著傳統文化的浸染和積淀,還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體現了當時當代的價值追求,承載的是國民的殷切希望。西方的民主表達用的是人權、自由、平等這樣的詞匯,但中國卻在長期的民主實踐中,很少使用這樣的表達,并非中國沒有民主實踐,只不過是中國用更適宜中國人所信服和認同的詞匯。它摒除了他系語言上的藩籬,把傳統文化思想與當代的民主任務實現不謀而合地轉化,有著民族文化的親切感,民眾更易于信服和認同,這樣的表達也能迅速激活一個時代的激情。

3、使民主發展方向得到規制。傳統文化基因一直在數千年里傳承在我們的性格、行為之中,就像有些學者說的那樣“中華傳統文化靠五千年的歲月熏陶,它已融入中國人的血液中,內化在中國人的腦海里,不管人們愿意不愿意,意識到或者沒有意識到,這一文化基因都會發生作用。”[12]它在中華大地上空徘徊,指引中國民主之路一直沿著中國特色一路走來。正是因為傳統文化基因的影響,我們在民主表達及其實踐中,用傳統文化附會、詮釋中國式民主的話語,并努力地把這些民主理論、觀點轉化為制度、規范。[13]回顧中國人實現民主表達奮斗的歷程,“救亡圖存”的人民解放運動,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有了獨立的國格,平等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世界上最轟轟烈烈的民族解放運動;解決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更是一道世界難題的破解,就連世界聯合國都稱贊:中國人為世界消除貧困做出了貢獻;十三億人奔向“共同富裕”的呼聲,更是激起中國人民的無窮斗志,使這個國家駛向了現代化的快車道;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民生幸福”則讓每一位中國人煥發了神采,這是個兼濟天下的偉大夢想,我們不但讓自己的人民擁有更加富裕富強的國家,還要讓世界與我們共享發展紅利。這是一條民主表達變遷的軌跡,這一軌跡中有一條暗含的中國人默許的、認可的傳統文化的基本線索,正是在這條線索的牽引下,中國民主沒有亦步亦趨于西方,沒有脫離中國特色的軌道,沒有被西方話語蒙蔽了雙眼,而是有著較強鑒別力地保持了中國特色而發展了自己的中國式民主,堅持了中國民主方向。

三、中國民主實踐中傳統文化基因的時代發展

傳統文化在現今聚焦改革、釋放活力的新時代,不斷地春風化雨般一點一滴地滲透在民主實踐中,并不斷與時代相融合,實現表達上的現代化,內容上的時代化。

1、與時代主題契合,不斷與時俱進。傳統文化在民主表達中閃爍出思想光芒,又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再現出來。其實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社會主義實踐中,傳統文化基因與中國民主不斷地呼應、對話,逐漸走向契合。當國家沒有獨立時,“家國天下”的傳統文化思想回響起來,我們呼喚“救亡圖存”“人民解放”迫在眉睫;當國家建立,人民生活困苦時,“扶貧濟困”“天下為公”的傳統文化基因穿越而來,“解決溫飽”正當時;當改革號角吹響,“大同理想”的傳統文化基因響徹云霄時,追求“共同富裕”就成為中國人的迫切追求;當改革深化時期,“以民為本”的善治思想帶著古樸的文化積淀傳揚至今,以“中國夢”“民生幸福”為主題的新的時代凱歌便昂揚奏起,讓國人有了新的奮斗豪情。可見傳統文化基因得到了適時的時代改造,而不是拘泥于傳統文化本身固步不前,取其精華,汲取精神營養,與時代前進的步伐相協調,這種民主表達才能在實踐中繪出最新最美的圖畫。

2、以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對中國民主表達進行現代的人文闡釋。中國民主表達顯現出中國經典的傳統文化的某些特征,正是這種文化特征對民主表達還進行了現代的人文闡釋。諸如“以民為本”“大同理想”這些富有傳統文化色彩的話語,已由中國學者從歷史到現代進行了涵義的梳理,賦予了這些話語現代的人文涵義,更切近時代,更符合民主表達的時代背景,變成了今天的“中國夢”“共同富裕”,契合了今天人們的表達習慣。所以“救亡圖存”是對“家國天下”情懷的現代闡釋;“解決溫飽”是對“扶貧濟困”“天下為公”民心向往的現代闡釋;“共同富裕”是對“大同理想”的現代闡釋;“中國夢”“民生幸福”是對“以民為本”治國理念的現代闡釋。這些現代闡釋表達了當代人的心聲,富有時代氣息,正像有些學者所說:中國民主表達擺脫不了傳統文化的影子,傳統文化是“民族國家生長發展的基因”,中國民主表達存在于中國傳統文化基因之中,合乎中國傳統文化的“心”。[14]

3、全球背景下,實現時代精神的中國表達。今天的中國已然成為世界的大國,其中“大”的含義是多重的,無論人口、地域、傳統還是文化方面都是大國,我們有引以自豪的古國文明,有今天震撼世界的經濟精彩,但這些還遠遠不是一個大國完整的形象,大國還要在全球舞臺上有自己民主的話語、文化的印記等等,所以今天的中國,要把自己的民主用適合于中國傳統文化習慣表達出來,實現時代精神的中國表達。張維為說過:“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最終都應該體現在話語自信上。”[15]有了這種中國式民主表達,我們就有了自己的治國理念“以人為本”,有了自己的理論精髓“實事求是”,有了自己的治國大理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等等,這些話語的基本觀點和概念表達著中國人的民主訴求。不僅如此,隨著歷史的滄桑巨變,從“救亡圖存”到實現“中國夢”這種精煉的民主表達、措辭的變化折射出的是一個大國民主進步的歷程。這里沒有西方常用的“自由”“平等”“博愛”,但每次民主表達更迭都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偉大事件,中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民主,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著民主實踐,也用自己的方式考量民主進步。

中國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文化的國家,我們是帶著孔子、孟子等先哲的深邃思想而崛起,盡管歷經百轉千回,跌宕起伏,但正是融合中國自己的傳統文化基因,決定了它的民主實踐之路、經濟發展之路等遵照自己的傳統,按照自己的軌跡和邏輯去演變和發展,從而與眾不同。也正是因為有著偉大的歷史傳承,所以今天的中國越發擁有來自內心深處的中國自信。

參考文獻

[1] 李韜.建設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 [N].人民日報, 2013-09-17(016).

[2] 康有為.禮運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7.9:239.

[3] 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6:321.

[4]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1:629.

[5] 人民網.國平:百年夢圓看今朝[EB/OL].(2014-11-26)[2014-12-26].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1126/c1003-26096409.html.

[6]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3-18:1.

[7] 《尚書·五子之歌》.

[8] 《孟子·盡心下》.

[9] 《貞觀政要·論政體》.

[10] 《新書·大政上》

[11] 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1:83.

[12] 余金成.社會主義的東方實踐[M].北京:上海三聯書店,2005.5:211.

[13] 趙傳海.論中國社會主義的文化基因[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2:117.

[14] 張雪山.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政治發展——兼論毛澤東民主革命實踐的話語體系[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2.

[15] 張維為.中國超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8:257.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
蹣跚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百鳥朝鳳》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28:14
運用傳統文化開展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黨員干部道德修養
論弘揚行為德學的重要性與實現途徑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5:20:00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旅游開發對納孔村布依族傳統文化的影響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2:49
試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8:39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日韩精品毛片| 亚洲a级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2023| 在线va视频|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国产丝袜91|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亚洲最大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动漫h|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国产微拍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亚洲视频影院|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天天操天天噜| 99久久精彩视频| 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久久|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青青久久91| 国产天天射|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一区|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日韩在线中文|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91亚洲精选|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久久成人免费| 伊人久久婷婷| 欧洲av毛片| 青青草一区|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在线亚洲小视频| 91九色国产porny|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欧美视频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毛片|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久草热视频在线|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