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 要:
工科院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是增強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基本要求,也是適應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立足于當前工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現狀,針對工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中存在不足的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結合在工作實踐搭建了“三結合、三搭建”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進而提出完善工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策略。
關鍵詞:高等教育;工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2.031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2-0134-04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強調要加大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支持力度,工科院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應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創業、就業能力,充分利用學校科研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優勢,把學生、教師創業和青年教師實踐工作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明確促進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為今后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工作的開展指明方向。
一、當前工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現狀及問題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工作逐步深入展開。2002年以前,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幾所重點院校就意識到了創業教育的重要性,如清華大學舉辦的創業計劃大賽,復旦大學開設了普及創業基礎知識的相關課程。從2002年4月,教育部把清華大學、黑龍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9所院校作為進行創業教育的試點高校。2008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又成立了30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驗區。試點工作的開展為全面推行創業教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10年5月,高教司和學生司等主要司局聯合行動,負責指導高校全面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2012年8月,教育部下發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各高校要面向全體學生單獨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
工科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搖籃,積極響應國家創業創業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是對創新創業的必要性認識不斷加深,創新創業不僅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且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創新創業的師資力量不斷增強;三是很多工科工科院校認真編寫教案教材,出臺相關的政策,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四是部分院校建立起了創新創業的實踐教學機構。我們應該注意到我國工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一是目前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沒有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目標;創業教育理念陳舊、功利性較強,創新創業教育的原動力缺乏。創業教育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創新創業內容匱乏,難以啟發學生的實際需求。
二是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欠缺,創新創業教育積極性不高,產學研互動模式有待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僵化,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教學實效不佳;學生的專業知識不能很好發揮,抑制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卓越工程師”計劃培養學生的素質集中體現在綜合性、系統性、實踐性和創新性,圍繞這種素質的培養,我們的校企合作育人工作模式尚未得到深化,沒有將學校的教學科研及人才優勢和企業的生產技術及研發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
三是實踐平臺短缺,指導幫扶不到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亟待健全。目前工科院校都在全面開展創新創業工作,但是部門之間職能權限尤其是對學生針對性培養和幫扶方面有交叉,也有分離,未能形成統一合力,開展工作協調性較差。同時,具體活動開展和項目實施過程中沒有意識到培養平臺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不重視創新創業能力平臺建設。學生的專業知識很難和工程技術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就很難得到提高。
二、工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搭建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為本,激勵學生加強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通過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支持學生開展創業、參加社會實踐等多種渠道,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實施過程中,我們不斷總結經驗,逐漸形成了“三結合、三搭建”的工科院校人才培養體系,走出了一條以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助學生成長成才的全新道路,建立了創新創業工作的長效機制。
1.把學生創新思維和人才培養過程相結合,著力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平臺
第一,21世紀以來,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4所大學組成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團隊提出、并持續發展和倡導了全新的CDIO,培養大量創新型人才是擺在發達國家高等工程教育面前的嚴峻課題。我們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夯實“能力導向”創業教育的基礎。先是開展了基于CDIO教育教學理念的“項目式”教學改革立項,進一步明確了“以能力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進一步加強“學研產”互動及合作教育,鼓勵學生在畢業設計中承擔企業的實際項目,強化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二,努力構建“項目式”教學體系,以此推進工科院校的CDIO工程教學模式。要求各專業按照行業崗位需求和學生職業發展需要,確定專業培養方案,同時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課程項目體系,并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比重。“項目式”教學體系的建設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的重要載體,其向學生逐步滲透了產品構思、研發、實施、運行的理念,是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所需的知識架構和儲備重要方式。
第三,開設以專業領域知識為背景的“工程導論”必修課,同時開設“創業教育指導類”必修課程。課程結合貼近實際生活的案例、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視頻、組織課堂活動等教學方式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的了解創業的全過程。成立“創業教育教研室”,形成規模較為穩定的師資隊伍。同時將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工程師職業道德、工程倫理等內容融入到教學中,注意運用案例分析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業實踐素養。
第四,“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建設常態化,啟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撥專款設立立項基金,形成國家、省、校三級項目的管理,引導學生自主選題、自主設計綜合性實驗項目、自制實驗實訓小設備、小器件等,在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訓練科學研究的方法的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嚴謹的科學研究作風,不斷提高學生的研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2.把學生動手能力和科技實踐相結合,著力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
通過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引導和鼓勵學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對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進行遴選與培育,向科技成果轉化方向發展。
第一,通過大學生課外科技創新中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與創業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水平,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積極打造“產學研”一體化互動模式。借助“挑戰杯”、“創青春”等活動和賽事,選拔出優秀學生創業項目中,挑選出發展前景好、適于孵化的項目加以培養,進行項目選拔、立項、培育、完善,在各方面條件成熟后,送入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孵化,形成企業,構建了完整的科技產業鏈。
第二,積極開展學科競賽、專業技能展演等活動。為促使學生將專業知識與實踐應用有機融合,研究制定了《本科生學科競賽組織與管理辦法》,從政策和經費上支持和保障“一院一賽”的常態化,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讓全體學生受益。
3.把創新創業工作和經濟發展形勢相結合,著力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孵化平臺
第一,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孵化平臺。“對創業帶頭人的創業項目提供創業孵化場地和公司基本運行設施,幫助他們的創業公司規避在基本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風險。”[1]同時,“利用孵化基地規范的管理和社會形象,為大學生創業者建立最初的商業信譽。為大學生創業搭建支撐平臺,提供創業項目、信息、場地、政策、保障、援助及相關的公益性服務。”[2]為學生創業提供“一站式”基礎服務,幫助創業大學生充分享受政府對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由專人代辦工商、稅務、銀行、勞動、科技等相關手續。為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法律咨詢、人才交流與人力資源代理、資源與信息共享、物業、市場推廣、培訓、網絡通訊等服務。
第二,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輔導。結合創業導師行動,開展創業咨詢服務,“聘請創業方面的學科專家和成功創業者,對創業帶頭人或項目負責人進行針對性指導,并貫穿創業過程暨企業發展的始終。使他們的創業能力和技能得到提高,創業項目不斷完善,創業方案付諸實踐,創辦的企業健康發展。”[3]“開展大學生創業培訓,在大學生創業選型定位、培訓內容、培訓方法和指導過程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形成有效的教育與教學模式。”[4]
第三,開展大學生創業項目的開發與對接。“組織大學生創業比賽,征集大學生創業項目,特別是通過向在校大學生征集創業項目以激發他們的創業意識與興趣。定期舉辦大學生創業項目展,建立大學生創業項目庫。面向社會其它高校廣泛征集可以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的科研成果,優先提供給希望創業又苦于沒有好的創業項目的大學生”[5]。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沙龍,不定期邀請創業教育專家、成功創業人士為大學生進行講座、指導和交流。同時,“通過網絡平臺,增加大學生創業群體的溝通和交流。”[6]
三、完善工科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策略思考
1.完善頂層設計,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
“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校發展規劃、人才培養體系、教育教學評估指標。”[7]統籌專業教育、通識教育、創新創業教育,統籌各部門的協同推進;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環節;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保障創新創業教育的長效發展。
2.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的教學要求,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深入開展
“科學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目標,使大學生掌握創新創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熟悉創業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創業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的政策”;[8]科學把握創新創業教育的基本原則: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引導學生理解創業與之職業生涯發展的關系;科學改進教學方法,遵循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規律,注重參與式、體驗式教學,倡導項目化、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方法。
3.把握國家扶持"雙創"機遇,加強高校創業基地園區建設
結合高校創業基地孵化器功能,整合校內和校外資源。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將各學院的創業基地整合,突出每個基地的側重和特色,將現有的團隊和企業安置進去,便于營造氛圍和開展工作;在成果選育方面,強化部門合作,建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的鏈條,同時也立足于現有創業團隊的培養和扶持,達到成果落地實效。另一方面拓展校外基地,突出其行業特色,加強與學校的結合點建設,通過市場調節,作為師生創業的橋頭堡和試金石。
4.探索“大手拉小手“的師生創業機制,增加創業成功機率
一方面師生聯合創業,通過教師的經驗、技術、人脈、資金等條件,克服大學生創業失敗率高的弊端;另一方面引進校外成熟投資機構,達成共同投資扶持意向,校外領投,學校天使基金跟投,學校把握小額度、高頻率、快周轉的原則,盡快回籠資金,減少投資風險,既達到扶持師生創業的目的,又鍛煉了學校創業指導隊伍。
5.推進制定創新創業教育政策法規和保障措施,確保創新創業工作有序開展
政府方面應該對工科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給予必要的政策法規支持,包括鼓勵相關部門企業與工科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對于辦學水平較高的工科院校可以有一定比例的按照成本或者略微高于成本的費用進行招生等;學校方面要明確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所承擔的責任及義務,明確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過程中相應的獎勵和懲罰措施等。
參考文獻
[1][3][4][5] 劉鑄.遼寧省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研究[J].遼寧教育研究,2006(6):79-82.
[2][6] 劉鑄,陳森.遼寧省大學生三級創業孵化基地的功能與特點[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8):61-64.
[7][8] 李斌.我國高校創業教育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4):146-147.
[9] 周長群,王宏起.構建高校大學生職業發展平臺的創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21-124.
[10] 霍正剛.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2(10): 147-148.
[11] 李長熙,張偉偉,李建楠.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構建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4): 97-99.
[12] 湯潔.地方工科院校構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途徑和方法[J].創新創業,2014(24): 57-60.
[13] 王海賓.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經營者管理,2014(12): 277.
[14] 孫偉,王美,費兆奎.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模式的科學構建[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1): 51-53.
[15] 薛志清, 姜建成. 創業視域下的區域文化培育[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5): 122-125.
[16] 李莉. 基于高校與政府協同創新的大學生創業政策與保障機制研究[J]. 中國地質教育, 2015(1): 15-18.
[17] 高靜,賀昌政,劉嬌.基于SEM模型的大學生創業傾向影響因素研究——來自重慶的實證數據[J]. 教育發展研究,2014(1):57-62.
[18] 謝小萌.地方工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 2009(11):98-100.
[19] 蔣開東,朱劍瓊. 大學生創業導向的高校協同機制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1):54-58.
[20] 萬榮根, 曲小遠.新時期大學生創業教育市場化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79-83.
[21] 張穎. 高校開展創業教育提升女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的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3):122-123.
[22] 高桂娟,蘇洋.學校教育與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關系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 2014(1): 24-30.
[23] 喬江艷,趙麗曼.地方工科院校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的路徑選擇[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3): 54-56.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