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欣
摘 要: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大學生價值認同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當前,大學生對主流價值觀念的認同,應避免功利式認同模式,回歸人自身意義追求的精神認同上。具體實踐路徑上,應擴展新媒介對主流價值的傳播、側重價值認同工作的情感教育和加強主體自我的理性批判能力。
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 大學生 價值認同 實踐路徑
大學生作為時代寵兒,思想價值觀念如何導向,不是單純的個人修養問題,而是關涉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的重大社會問題。因為,大學生的價值認同問題,尤其對主流價值觀念(主要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乃是國家文化思想意識形態建設的核心和關鍵。目前,相關研究已較為豐富,但專門針對新媒體時代這一當下特定背景進行的具體性研究,則較為少見。鑒于此,以新媒體時代為現實社會背景,進一步推進大學生價值認同研究,十分必要。
一、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價值認同的辯證表現
1.新的歷史機遇
當前,人類社會正快步跨進一個由高科技主宰的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等)而言的,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1]。由于新媒體技術以數字和網絡技術為先鋒,因此,稱為數字媒體時代?!皵底置襟w從廣義上可以分為兩層含義,一是儲存、傳輸信息的載體的數字化。二是呈現、處理、傳遞信息的數字化。前者改變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及傳輸效率,后者則改變的是創作思維、美學思維和價值體系價值認同現狀”[2]??梢哉f,網絡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人們今天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等發生了革命性巨變,其思想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隨之嬗變。
數字媒體技術對價值觀念的認同變革,主要體現在話語掌控權和現實影響力兩大方面。傳統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確立與認同,通常由當權統治者或國家政府掌控,人民處于接受服從的次要地位,由此確立的主流價值觀念帶有政治強制、思想挾制的被動意味。然而,今天主流價值觀的話語掌控悄然發生了改變。據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民篇和網民互聯網應用狀況篇)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在網絡應用上,以社交為基礎的綜合平臺類應用發展迅速,社交發展已成為各種互聯網應用的基本元素[3]。正如許多學者指出的那樣,網絡引發了實現媒體革命動因的核心,除了“互動”,還是“互動”。當代大學生對價值觀念的認知和理解,通過新媒介工具,如QQ、飛信、微博、微信等廣泛參與到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經濟等各種實踐活動中,并在參與社會活動、價值觀念分享和傳播中逐漸獲得了發言權,贏得了一定話語權,使民意之聲受到了國家政府的重視。使一種符合當下社會現實及各階層群體的新型價值觀念日益塑造成型,并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當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這種新型價值觀念現實影響力的擴展和發揚,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時代新機遇。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尤其抓住廣泛應用和靈活掌握新媒介平臺的時代主人即大學生群體,對主流價值觀的推廣、傳播和認同將產生更深刻的變化。
2.挑戰與危機
調查表明,當前我國社會的倫理道德精神狀況中,“‘市場經濟中形成的道德占40.3%;‘意識形態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占25.2%;‘中國傳統道德占20.8%;‘受西方道德影響占11.7%”[4]。這表明當前我國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價值認識處于多元選擇和沖突當中。更明顯的是,新媒介技術的大量應用又將這種多元價值選擇置于更為便利的處境之中。當代大學生以“90后”為主體,基本全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和個性觀念十分強烈,又處于青春叛逆期,關于思想價值觀念的確定性認知和理性判斷還沒有形成,因此,價值觀更處于多變易變的境況中。
新媒體時代的顯著特征是對各類信息傳播方式的重大改變。青年學子在表達自己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同時,事實上表達出了對主流價值觀念的分離甚至對立,由國家政府主導的話語價值權存在權威解構的危機。另外,由于互聯網世界的隱匿性和無國界性,使其成為各種思想價值觀肆意滋生的天然場域,也使思想價值觀念的善與惡、正確與錯誤更具有隱蔽性和模糊性。是非善惡的價值評判成為一種多元相對的主觀意志表達,失去了傳統社會中的客觀普遍性權威,因此,主流價值觀念的建構和認同在青年學子這里變成了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價值認同的本質內涵
價值概念是關涉人的實踐行為活動及意義評價的重要哲學范疇,內涵是實踐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問題,因此,如何正確看待價值本質問題,對價值認同工作而言是基礎性的研究前提。
1.對價值認同視為功利認同的批駁
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學術界有關價值問題的大討論中,人們對價值概念的傳統界定即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有用性產生了疑惑和批駁。有學者指出,這種理解雖是從馬克思而來,但實際上是馬克思轉述別人即瓦格納的觀點,“瓦格納把使用價值當做價值,這恰恰是馬克思堅決批判的觀點。在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中,價值指商品價值,而不是使用價值。商品價值是商品中凝結的人類一般勞動,使用價值的特點是能滿足主體需要。所以,用馬克思這句話作為給哲學價值下定義的根據是不能成立的”[5]。這一新觀點引起了人們對價值內涵理解的新探索。張岱年先生指出,“主體需要的滿足確實是價值的一項重要含義。但‘需要也有一個評價問題,因為“需要也有高下之分”,對需要的評價不能以滿足需要為標準。他認為價值的含義有三個層次:(1)價值是客體滿足主體的需要;(2)對需要的評價,即確定需要的高低;(3)需要主體本身的價值,指主體具有的優越性質與能力”[5]。
學界關于價值概念的討論,為我們認清價值的真面貌打下了良好的思辨基礎。在生活中,人們常以“是否有用”及“有多大用處”衡量判斷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大學生作為心智尚未充分發育成熟的年輕人,為人處世較為情緒化、沖動化,難以完全做到以理智思維分辨周圍一切事物的“用處”。因此,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功用和效果正成為年輕學子思想和行為的重要出發點,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越來越被當代大學生接受,日益成為他們人生中的重要處世原則。此外,市場經濟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大學生對世界的認知越來越趨向于感性化、欲望化、娛樂化,人們對自我需要的滿足偏向于外在感官體驗的愉悅和快樂、時尚與娛樂,“娛樂至死”成為大學生崇尚的價值認同方向,使當代大學生的精神需求日益陷入一種無聊空虛、浮華奢侈的虛無化危險境地。
2.價值認同的本質是精神認同
價值表達的是關系性問題,對價值的思考必須基于主體和客體而談,因此,客體對主體的需要滿足是必要的思維視角,卻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就價值主體人自身而言,人的存在意義和價值評判,不是基于自然屬性和物質需求進行的,而是人之為人的本質屬性和精神追求。
對當代大學生來說,價值認同的出發點不應該基于感官欲望的自然需求,而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心靈渴望和精神歸屬。精神的內在價值要求在中西方價值觀念史上都是高揚人自身本質理解的導向旗幟。從古希臘名言“認識你自己”到中國古代圣賢孔子的“仁者,人也”,從柏拉圖對人自身靈魂結構的三分即邏各斯部分(即理性)、分有邏各斯部分(即情感)和無邏各斯部分(即欲望)到孟子的“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都指出了對人而言最重要的東西即理智與仁義,而教化教育是讓人真正擁有它們的最重要方式,沒有了它們,人類也就跌落到了動物禽獸行列之中了。
今天時代的迅猛發展為大學生創造了最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和社會便利環境,使他們陷入一種物欲至上、功利至上的社會氛圍中,如何把握自己的精神信念、獲得心靈的安寧和幸福,是當代大學生面臨的重要難題。價值觀尤其主流價值觀念作為思想精神潮流的承載者和引領者,必須擔負起自己應有的職責,在社會生活思想文化領域中樹立精神領袖的風范。
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價值認同的實踐路徑
大學生價值認同工作不只是理論研究工作,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問題。因此,實際工作中,如何真正引導大學生認同主流價值并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我們的重要任務。
1.擴展新媒介對主流價值的傳播
從某種程度上說,主流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的傳播范圍越廣泛,人們對它的理解越深入,更易于為人們接受認同?;ヂ摼W等高新科技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行為和交往活動不再受限于時空,給予各種信息資訊、思想潮流和價值觀念迅速擴散并廣泛流行的便利條件。同時,大學生又是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的特殊群體,因此,各種價值觀念一旦進入大學生的視野,便存在認同的可能性和現實性,這正是今天主流價值認同工作的難題所在。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網絡時代的到來給主流價值的認同帶來了新契機,充分利用傳統媒介的同時,必須借助QQ、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方式,拓展當前社會主流價值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方式和途徑,使其覆蓋面和影響力增強,形成價值認同的社會整體背景。實際教學中,可以充分結合當前熱點新聞、最新媒體資訊和經典特色廣告為案例分析,在多媒體教學實踐中,通過解析使主流價值觀念入心入腦。
2.側重價值認同工作的情感教育
價值認同的本質是精神認同,意味著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教育,必須尋找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因為要實現從精神層面認同主流核心價值,不能單純停留在口頭說教和理論探究上,必須落實到大學生的內心深處,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當前整體社會環境和學校認同工作開展而言,對主流價值觀念的知識性解說和理性說教已不缺乏,但效果并不明顯。事實上,單純的理性說教帶給學生的理解,恰是引發對價值有用性的思考和偏重,而沒有深入主流價值觀本身意義的理解。同時,人雖是理性存在者,但非理性部分(如情感、意志、欲望、沖動等)在人類認知和行為當中發揮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視。對于大學生這一青年群體而言,非理性部分似乎更為重要。由于人生經歷和理性思維能力的缺乏,大學生更易于沖動行事、情感為主,當一種價值觀念在學生之中獲得了情感共鳴,往往就獲得了認同。因此,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認同工作,必須改變傳統純理性說教,偏重情感教育,以一種情與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3.加強主體自我的理性批判能力
當前我國社會思想價值觀處于多元并存狀況,市場經濟價值觀、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觀、傳統文化道德價值觀和西方各種思想價值觀,如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從不同方面和維度對大學生發生影響。面對如此多樣的價值觀,很多大學生處在一種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的思想不確定狀態,并沒有真正運用自己的理性思維能力分辨各種價值觀主導理念的是非善惡,偏聽則暗的實際做法在學生中廣泛流行。因此,實際教學中,應著重啟迪學生的心智,引導學生展開批判思維,敢于懷疑辯駁,使真理性的認識建筑在懷疑批判的基礎上,不辯不明,越辯越明。這樣一來,一方面,主體自我的理性思維和批判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另一方面,歷經辯駁之后的真理性認識獲得了牢固的思想根基,雖再經風雨卻能真正做到巋然不動。
參考文獻:
[1]http://baike.baidu.com/view/1299105.html.
[2]趙懷棟.數字技術推動下的后媒體時代探析.新聞知識,2014(3):28.
[3]http://www.199it.com/archives/187771.html.
[4]樊浩.當前中國倫理道德狀況及其精神哲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9(4):28.
[5]王玉.20年來我國價值哲學的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1999(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