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夷山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武夷山茶葉產業主要銷售商品。文章從生產情況、產業模式、經營狀況、市場需求等方面,研究武夷山大紅袍產業發展現狀。調查分析武夷山大紅袍產業的經營障礙,從企業、茶農、政府等關系,在成本、質量以及政府推廣方面,研究大紅袍產業的未來發展,著重強調其“互聯網+”線上線下齊發展模式的推廣。
【關鍵詞】武夷山大紅袍;發展現狀;經營障礙;未來發展;互聯網+
福建武夷山大紅袍,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其母樹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巖壁上。經茶師評定,大紅袍茶,沖至第9次,尚不脫原茶真味──桂花香,因此被譽為“茶中之王”聞名海內外。
巨大的潛在市場需求,以及政府的支持,推動該產業的快速發展,對武夷山大紅袍茶葉的投資大幅增加,但與此同時,銷售經營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如:茶產業本身獨特的工藝,帶來的成本問題,以及產品過度包裝問題。近年“互聯網+”是未來企業的潮流,電子商務已經在各個產業發展起來,武夷山大紅袍行業卻在初期遇到較大的障礙,發展緩慢。近年,特別是2016年初,武夷山政府提出“線下、線上齊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大紅袍產業“互聯網+”的時代即將到來。
一、武夷山大紅袍產業現狀
(一)武夷山大紅袍生產情況
福建武夷山的名茶大紅袍是我國最負盛名的名茶之一,大紅袍的種植對環境要求較高,尤其是對土壤、空氣濕度等要求,因此,優質大紅袍的種植只能在武夷山地區。
大紅袍茶葉的初級加工十分復雜,主要分為采摘、初制和精制,茶葉制作的工具就種類繁多,其中,初制主要有晾、做青、揉捻、烘干等過程,精制主要有分揀、復揀、風選、烘干等過程。如今茶農們仍傳承古老的手工制茶技藝,雖然現代化機器已經引入,這些茶農們依然愿意使用手工制茶,使用機器的大多在擁有大批生產能力的產茶企業中,茶農使用只是少部分,但于人工需求依然較大,自動化程度較低。相反,對于武夷山的產茶企業眾多,這些產茶企業已經擁有自動化的生產線,有自己的產茶基地,機械化程度高,一條線生產,效率高,但是這樣的茶葉生產的品質難免低于傳統手工制作。
武夷山大紅袍母樹年產量非常稀少,這一般作為貢品,而市場中生產的大紅袍都是由母樹嫁接得到的子樹生長的,代數越低則品質越好,價格越高,武夷山優質大紅袍的年產量不高,這也是其珍貴的原因之一。但是總產量,相對早期茶葉,武夷山茶葉推廣良久,產茶已經成為一種富民的手段,武夷山茶農數量激增,茶產業鏈已經完善,大紅袍茶葉的數量正在增加,因此在生產環節,武夷山大紅袍基本不存在無茶供應的情況。
(二)武夷山大紅袍產業模式
筆者初期對武夷山大紅袍茶葉產業鏈的猜想是“茶農—產茶企業—消費者”,同時當地政府起著政策助推作用。
實際出現“一飾多角”的情形,對于茶農本身,許多茶農同時也是完成所有的工序,擁有自己的商鋪,自己銷售,接觸消費者,并不是所有茶農都是只涉及原茶的生產,有部分茶農和企業掛鉤,為其提供未加工產品。對于產茶企業,他們用自主全套經營的能力,從種植、生產加工,最后自己銷售,產茶企業同時招募加盟代理商。為了增加產量,產茶企業同時收購茶農們的原茶、成茶等。因此銷售商中有茶農、企業、加盟代理商,都與消費者直接接觸。
當地政府在整個產業鏈中做重要的輔助推動作用。首先,武夷山對武夷山大紅袍經營者給予政策的優惠,如政府在茶葉銷售稅收中提供一定的抵扣,這減輕各經營者的稅收負擔,減少了成本,很好地為他們創造了運作空間。其次,政府在宣傳方面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政府將大紅袍作為武夷山市的一大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加大了武夷山大紅袍的知名度,并通過和旅游業的結合,將茶文化融入旅游業,如:“茶博園”的建成,二者相輔相成,因此武夷山茶葉基本避免了“茶香也怕巷子深”的問題。
(三)武夷山大紅袍經營情況
通過實地的考察,武夷山市注冊茶企業4800多家,其中個體工商戶3000多家,通過QS認證企業440家。武夷山銷售茶的商鋪奇多,商鋪一般分為兩種,一是制茶企業的代理商,二是擁有茶園的茶農自己開設,或者一些獨立的個體戶。店家基本沒有上門顧客,零售的銷售量是有限的,少有銷售商能只靠零售經營下去,因店面所處的地段和推銷要求太高,帶來成本過高。只做零售的個體一般經營規模較小,經營范圍較為狹窄,且需要依托武夷山當地的旅游業以獲得顧客,這樣經營難度比較大。而做批發的銷售量較大,但從事批發也需要較為穩定的客戶量,不然易造成大量庫存。絕大多數的銷售商的主營銷售業務都是批發銷售。
茶葉批發僅靠福建省內的需求量并不夠,其主要客戶來自外省,如北京、廣州、深圳、武漢等地,甚至在香港的出口量也相當大。對于茶企業,公司銷售方式如出一轍,更多的是招代理商銷售,他們的銷售量大得多。由于各方面原因。政府對茶葉的收購劇減,也許是由于政府節儉政策,縮減政府開支,政府更多是寄予政策的優惠,不僅如此,政府已經打造了武夷山大紅袍文化,推動大紅袍文化和旅游業結合,給當地商家帶去機遇。
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武夷山大紅袍行業也在早期就試圖開展互聯網業務,但是,遇到極強的阻礙,發展緩慢,銷量并未達到預期,只占主營業務的一小部分。由于全國“互聯網+”的大趨勢,電子商務漸漸增加,但是相較其他行業的火熱,其業務增長卻相對緩慢。
(四)武夷山大紅袍潛在市場需求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大部分中國人都有飲茶的習慣,茶葉的需求量非常大,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茶葉的品味提高,對名茶茶葉的需求量增加。而武夷山大紅袍更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更有“茶中之王”的美譽,
通過對武夷山當地的消費者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針對消費茶葉的目的的調查,70%消費者選擇為了自飲,40%消費者表示自己買大紅袍茶葉用來作為禮品贈與他人,兩成的人買茶僅為了作為禮品。武夷山大紅袍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備受飲茶者的喜愛,用來作為禮品非常合適。
近年來,由于國家政策的改變,倡導節儉之風,政府對茶葉的采購下降,另一方面,“送禮之風”被打擊,因此這也對武夷山大紅袍市場產生較大沖擊。
但是,當地政府結合旅游業大力推廣大紅袍茶葉文化,同時,通過養生健康方面找到突破口,整個市場的需求量呈上升趨勢。另外,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將茶產業列為我國重點產業之一,政府加大了對茶葉產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各類優惠政策,減輕茶經營者的成本,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轉變,在健康與文化兩大主線的引導下,武夷山大紅袍茶葉項目擁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二、武夷山大紅袍經營障礙及未來發展
(一)武夷山大紅袍經營問題
1.武夷山大紅袍成本過高,導致價格增加。
針對茶葉經營困難的調查,61.2%的經營者認為茶葉的生產成本高,導致銷售價格相對較高,進而增加了銷售的困難,成為制約未來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紅袍茶葉成品需要經過種植、采摘、加工、包裝等過程,為保證品質,采摘過程十分重要,需采用人工采摘,因此采摘茶葉需要大量的人員采茶,同時不完全的生產線還需要部分員工,勞動力的工資逐漸上漲,使擁有茶園的公司、個體的產茶成本激增。
隨著產業的發展,市場競爭越發強烈,企業為增強競爭力,在各方面改進以吸引消費者,如:茶葉的包裝。精美的包裝費用占銷售成本很大的比重。許多銷售者給予消費者價格優惠,借此吸引消費者,同時,這些舉措伴隨著企業宣傳費用的增加。
2.銷售渠道限制及電子商務受阻。
同時45%的商家認為銷售渠道有限是另一障礙,該結果導致的是銷售量的局限。該行業在早期就開始從事互聯網業務,但是受到較大的阻礙,沒有打開銷路。
隨著中國電子商務的崛起,大紅袍銷售者早期便涉及到電子商務方向,可是效果并不好,銷售量并沒有達到預期。因此在整個茶產業,很多銷售者都有自己的電子商務部分,但是沒有完全打開銷路,所有銷售者的銷售情況中電子商務占的比重相對較低。
茶葉的商品特性,茶葉是一種需要顧客體驗的商品,特別是對名茶的品質保證要求相對較高,同時,中高質量的大紅袍茶葉售價高,數量少,消費者若購買茶葉,商家的誠信變得極為重要,因此開始網上銷售變得極為困難。直至今日,武夷山大紅袍的銷售依舊以線下為主。
(二)武夷山大紅袍未來發展對策
1.精簡勞動力并更新設備。
勞動力成本是企業很大一部分開支,隨著平均工資的上漲,也導致成本進一步的上漲。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化機器設備日益發達,在大紅袍加工過程中,可進行技術革新,更換老舊設備。同時,精簡勞動力,用機動化設備代替人工,減少長期的成本,增加了生產效率。
2.重品質輕包裝。
商家在銷售大紅袍茶葉時,存在過度包裝的問題,借此提高價格。68%的受訪消費者認為價格虛高,51%消費者認為存在過度包裝問題,過度的包裝對用于自飲的消費者產生了不必要的浪費。大紅袍是中國名茶,消費者對其質量要求遠高于對包裝精美的要求。過于追求包裝,借包裝提高價格,消費者對此較為反感,質量上乘的大紅袍茶葉可吸引大量消費者。
針對主要用于自飲的消費者,可簡化包裝,降低銷售價格;針對主要用于贈送用途的消費者,對茶葉可適度包裝,卻不應奢華;任何用途的消費者都對茶葉的品質有嚴格的要求,經營者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對質量的追求,以質量壓過成本高的短板,有助于持續的發展。茶葉有好的銷售量主要依靠其好的質量和合理公正的價格。對于整個茶葉市場而言,這也是維護健康發展公平競爭的要素。
3.武夷山大紅袍“互聯網+”時代即將來臨。
今年年初,武夷山召開最大規模的茶產業發展大會,提出推進茶葉產業轉型升級,武夷山將用好線下、線上兩個營銷平臺。從之前單純的線下實體終端,轉向線上、線下同步發力,大力推廣“互聯網+”的模式。政府鼓勵網上賣茶,相比于線下,茶葉的線上銷售存在著資金需求量要求不高、經營方式靈活等獨有的優勢。
武夷山政府將大力扶持“5·13”茶城網、環球茶拍、“茶幫通”等電子商務營銷企業做大做強,建立茶葉電子交易平臺,為廣大產茶企拓寬銷售渠道提供服務。武夷山大紅袍產業借此東風破解當前市場疲軟,拓寬銷售渠道,擴大茶葉市場消費。
參考文獻
[1]姜含春.茶葉產業化問題初探[J].中國茶葉加工,1998,(3).
[2]徐有權.發揮科技社團作用推動茶葉產業發展[J].學會,2008.
[3]楊江帆,管曦.茶葉經濟管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4]翁玉寶.推進我國茶業產業化對策研究[J].茶業通報,1999,(4).
[5]顧軒強.實施名牌戰略 建設高效茶業[J].茶業通報,1999,(1).
[6]葛家穎.提高茶業市場競爭力的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04.
[7]馮云.名山茶產業市場競爭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
[8]李道和.中國茶葉產業發展的經濟學分析[D].北京林業大學,2008.
作者簡介:溫善文(1995-),男,福建三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精算與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