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森 (廣東工業大學 510000)
?
淺談中國當代風景油畫的本土化特征
林森(廣東工業大學510000)
摘要:西方風景油畫自民國期間跟隨著老一輩留洋畫家傳入中國以來便開始了本土化的生命歷程。經過上百年的發展,經歷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到走向融合,直至今日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中國風景油畫藝術家在對西方油畫技法學習的基礎上也致力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意蘊、情趣等精神內涵相結合。這實際上也就是西方風景油畫在中國本土化的一個呈現。本文主要通過中國當代風景油畫的面貌對“本土化”這一概念進行闡述。
關鍵詞:風景油畫;本土化;融合;傳統文化
西方風景油畫雖獨立于文藝復興時期,但真正快速發展卻是在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期,伴隨著中國老一輩留洋畫家歸國,風景油畫正式在中國開始了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徐悲鴻、劉海粟、顏文良、關良、林風眠等先驅們已經在如何本土化這一命題上開始了自覺或不自覺的探索。
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風景油畫主要以社會主義建設與祖國美好河山作為描繪題材。這個時期的風景油畫出現的問題就是表現形式與手段的單一。因為政治因素的影響,畫家們基本是以現實主義寫實手法進行創作。到了“文革”時期,甚至出現了停滯不前的狀態。這時的中國風景油畫本土化呈現出的面貌和內容更多的是表現在政治上。
直到改革開放伊始,由于國門大開,外國許多前沿藝術思潮涌進中國,給中國風景油畫帶來了空前的發展。畫家們在學習國外前沿的藝術精神的同時開始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文化以及精神內涵。這一時期中國風景油畫也開始呈現出多樣性的一面,各種各樣的面貌如雨后春筍般從中國這塊土地上冒出來。
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文化藝術交流變得零距離,這使得當今中國藝術正處于一個持續蓬勃發展的時期,中國風景油畫的發展亦是如此。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各類美術展覽中,風景油畫不論入選作品還是獲獎作品都占了比較大的比例,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國當代風景油畫的當前狀況。
1.中國當代風景油畫的繼承與創新
“本土化”這一概念依舊是當代風景油畫藝術家們持續探索的一個方向,而如何更進一步地使風景油畫本土化也是現如今的一個重要命題。當代本土化了的風景油畫該是以怎樣一種面貌呈現呢?筆者認為,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唯一的道路。所謂的繼承并不是一味地模仿西方風景油畫的技法與表現形式,不然難免會在畫面的神韻上造成缺失,變成了很表面的用西方油畫表現中國本土題材,造成“不中不西”的尷尬局面。繼承更不是單一地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哲學美學思想的繼承,這樣會變成了拿西方油畫做媒介來畫中國畫,顯得本末倒置,毫無意義。真正的繼承應該是在思想、精神上對古今中國優秀的哲學、美學思想的繼承,如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這點給予當代很多風景油畫家豐富的藝術創作源泉。包括風景油畫在中國發展中前輩們對本土化的探索所得的成果的繼承。一旦忽視繼承的重要性,一味講究創新,最終也只不過是在畫面上玩點新花樣而已,毫無精神內涵可言。而創新,我認為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當下的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跟隨這個時代的特征與身處這個時代的切身體驗而進行創作,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所謂的創新,才能更進一步使風景油畫本土化。
2.中國當代風景油畫本土化的特征體現
在當代風景油畫本土化的進程中,作品內容本土化只是一個最為基礎性的呈現,重要的是作品的精神內涵,所表現出來的神韻是否真正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并顯現出一定的時代特征。當代中國風景油畫藝術家張冬峰、白羽平、任傳文、陳文驥等人在這點上尤為突出。本文主要列舉其中的兩位畫家張冬峰、白羽平來對中國當代風景油畫本土化特征進行闡述。
南方風景油畫藝術家一直以來在創作過程中注重著對南方柔美、含蓄的自然感受。在形式語言表現上更加講究對客觀自然景物的主觀描繪,用筆更為細膩,色彩對比相對較為含蓄,構圖極為精巧,這方面張冬峰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張冬峰可謂是一個純粹的風景畫家,在取材上基本都是與自身成長環境息息相關的南方景色。在處理上雖然是以西方油畫作為媒介,但卻表現出了中國傳統山水畫里面的獨特韻味。如同張冬峰自己所說的那樣:“能畫出讓中國人感動的風景畫不容易,如果照搬西方油畫老套路去表現中國的山山水水,總覺得和西方風景油畫拉不開距離,有一種怪怪的刻意感;如果直接用中國山水畫去畫風景油畫,又會使油畫風景喪失畫種的獨立性,成為中國畫的衍生物,基于這種思考,我面對風景總是先用中國畫家的眼光觀察并切身感受其內在氣韻,先抓住山樹的韻致再動筆。”正是他這種藝術思維使得他所表達的內心情感超越了一般風景畫的界限,作品當中總是有種讓人為之感動的力量,似乎畫面上的任何物象都富含生命力,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而之所以能畫出如此極具感動人的作品則是由于張冬峰真正做到了把西方的風景油畫本土化,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寫意性,并結合著當下人與自然這種微妙的關系進行主觀意向表達,也是在前輩們對中國風景油畫本土化探索的成就上進行了繼承和發展。
白羽平則是當代中國風景油畫的另一位極具代表性畫家之一。張冬峰致力于南方風景的表現,而白羽平則是在中原黃土上書寫著屬于他自己的篇章。他的風景油畫作品帶有極其強烈的個性特征,著重于畫面的生動性表現。他運用刮刀和筆觸的結合對畫面物象形體的塑造,以主觀強化的色塊把中原土地的壯闊、清曠表現的淋漓盡致,畫幅不大但卻極具視覺沖擊力。首先是在技法和形式語言上的創新,其次在“意蘊”的表現上頗有中國古代北派山水的味道,再者便是白羽平對當下中國中原地區這片土地濃烈的情感表達,也是本土化特征的一種呈現。
中西結合從風景油畫傳入中國伊始便是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題。在當代的藝術大環境下,風景油畫技法體系日益完善,本土化道路也日趨明確。呈現的面貌更加多樣化,特征也更加明顯,而這種特征并不是作品所表現的題材,或者是某種技法、某種形式,而是一種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精神內涵,如中國山水畫里面的意境,精神特質與寫意性。同時,也需要緊密結合中國當代社會的時代特征,這樣的作品才能更加具備生命力和感染力。也向中國當代風景油畫藝術家提出一個最為基本的要求,就是繼續在前人對風景油畫本土化探索的基礎上繼續作不懈的努力,這將是引領中國風景油畫走向更加具備中國特色、更加輝煌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M].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2]王治平.中國風景油畫與人文精神[J].美術大觀,2011(2).
[3]王林.意象油畫及油畫民族化思考[J].文藝研究,2005(8).
[4]胡林輝.當代中國風景油畫中的山水精神[D].蘇州大學,2008.
作者簡介:
林森,單位:廣東工業大學,職位: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繪畫創作與理論(油畫·水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