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屏 (衡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421008)
?
湖南地方高校本土音樂教育實踐探究
周玉屏(衡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421008)
摘要:湖南地方音樂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近年來,在國際文化多元化發展趨勢影響下,各相關行業和部門做了大量的保護、挖掘和研究工作,湖南各地方高校部分師生也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卓有成效。但地方高校音樂專業開展本土音樂教育,目前還缺乏一定的探索和實踐。論文根據湖南本土音樂和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特點,對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本土音樂教育的具體措施,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本土音樂教育;探究
湖湘音樂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強省必須以“教育強省”為本,教育強省必須融合湖湘文化。實踐湖湘本土音樂的傳承創新就是服務于文化強省;通過在地方高校中展開本土音樂教育,以地方高校為載體,傳承創新湖湘音樂文化,就是教育強省的具體實踐,對“教育強省”和“文化強省”的探索和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筆者希望通過該論文的分析、研究,能促進地方高校課程改革,推動傳統文化創新傳承,為地方培養出優秀的音樂人才。
民族音樂往往與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素養、民俗習慣、美學觀點和價值觀念有著直接或間接的練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情感來感受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和神韻。1因此,地方高校可以通過《民歌》《民族音樂概論》《音樂欣賞》《藝術美學》等相關課程,結合《歷史》等其他學科、相關文化習俗和美學觀,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湖湘本土音樂及文化。如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體現了劉海和狐仙勤勞、正直、孝順的良好品質,折射出中國人勇敢追求幸福生活、一心向善的美好愿望和價值內涵;聆聽《澧水船工號子》,讓學生在音樂中體會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煩,不怕死,霸得蠻” 的堅韌性格特點,自覺接受本土音樂文化熏陶,激發文化認同和保護意識,積極傳承湖湘音本土樂文化,進一步發揚湖南人鍥而不舍、敢于拼搏、迎難而上的寶貴品質。
1.挖掘本土音樂元素
近年來,湖南地方高校教師對于保護和傳承湖湘音樂文化展開了廣泛研究。
主要涉及到的內容有湖南花鼓戲、湘劇、祁劇、桑植民歌、新化山歌、嘉禾哭嫁歌、澧水船工號子、南岳岳北山歌、南岳佛教音樂、衡山皮影戲、祁東漁鼓、張家界民族歌舞演藝產業等等。地方高校可以集中科研優勢,將在科研過程中收集的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整合,為湖南地方高校的本土音樂課程提供這一“活水源頭”。此外,還可以通過指導大學生暑期調研報告、大學生科技創新和畢業論文創作等活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回到自己的家鄉調研、采風,跟民間藝人親密接觸和學習,通過調查、錄音、拍攝和記譜等方式,搜集和整理當地的特色音樂,為構建具有湖南本土特色的音樂課程貢獻出自己力量,同時,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本土音樂素養,促進了湖南本土音樂的“活態”傳承和發展。
2.編寫本土音樂特色教材
根據收集的資料和素材,將這些湖南本土音樂進行分類,選編進“鄉土”音樂教材。在編寫教材過程中,可以根據地域、內容、音樂形式等進行分類。首先,地域劃分可分為湘北、湘中、湘南和湘西;其次,表現內容可分為:神話類、生活類、勞動類、喪葬類等;再次,按音樂形式可分為:戲曲(花鼓戲、平江花燈戲、侗戲、祁劇等)、曲藝(祁東漁鼓、澧州大鼓等)、說唱(長沙彈詞、絲弦、侗族琵琶歌等)、山歌(新化山歌、岳北山歌等)、民歌小調(桑植民歌、洞庭漁歌等)、勞動號子(澧水船工號子、沅水船工號子等)、舞蹈(湘西土家擺手舞、邵陽洞口瑤族“棕包腦”舞) 等;最后,根據課程特點,將這些本土音樂融入到《音樂欣賞》《聲樂》《器樂》《舞蹈》等課程教學中,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民族藝術修養。
3.制定教學大綱開展教學活動
通過課程體系的調整,制定新的教學大綱,將鄉土教材融入到新的教學體系中,再現湖南本土音樂文化魅力,讓學生在濃郁的鄉土氣息中感受豐富多彩的湖南本土音樂文化,真正認識到湖湘音樂的深刻內涵和藝術價值。以《聲樂》課程為例,在指導學生演唱《鬼歌》《洗菜心》《山寨素描》等歌曲時,可以結合美聲發聲方法,巧妙運用湖南花鼓戲的潤腔、共鳴、用氣等方式,凸顯出濃郁的地方民族特點,豐富民族唱法技巧,增強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此外,在制定教學大綱和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把握三個原則:適度性原則,地域性原則,舞臺性原則。適度性原則指在原有的音樂專業教學體系中融入本土音樂,要結合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行之有效;地域性原則指湖南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域特點,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進行課程設計改革,湖南科技學院可以在側重于祁劇、湖南瑤歌、嘉禾哭嫁歌等方面進行嘗試,湖南吉首大學可以重點開設湘西土家族的擺手舞、擺手歌、桑植民歌、咚咚喹等本土音樂課程,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在保持湖南花鼓戲人才和民族歌手培養優勢的同時,將長沙彈詞納入到課程教學中來等;舞臺性原則就是指湖南地方高校在開設相應課程堅持“以舞臺為中心”,這樣既強化了學生本土音樂素質,又擴大了湖南本土音樂文化的影響力。
充分利用湖南地方高校資源優勢,相關教師對具有代表性的本土音樂進行記譜、現代化配器,改編成聲樂、器樂、舞蹈作品或音樂劇,通過學生合唱團、舞蹈隊、民樂隊進行排練并演出,擴展本土音樂內涵,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傳承和創新發展湖南本土音樂,將優秀的湖湘音樂展示給全國人民和世界觀眾。同時,地方高校要主動搭建與民間的友誼橋梁,聘請有突出專業技能的民間藝人來學校任教或講座,院校教師要虛心向民間藝人學習,博采眾長,始終以拓展自身民族音樂視野、提高學生本土音樂素質、培養音樂人才為己任而不斷努力探索和實踐。
在國際音樂教育改革民族化形勢下,地方高校音樂專業成為世界文化多元化發展、保護和傳承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持區域文化藝術生態平衡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成為民族音樂文化的時代傳播者。因此,湖南作為文化大省、教育強省,湖南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地方音樂課程設計、教師的地方民族藝術修養等方面應該進行調整、規劃和實踐,切實將“繼承傳統音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時代發展要求落實到教學中,培養出符合“中國音樂教育民族化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注釋:
1.聶堂英.貴州地區師范院校音樂專業“聲樂教育”開設民族特色課程之我見[J].音樂大觀,2012.03:172-173.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XJK013CGD118);衡陽市社科規劃項目(2014D068);湖南省“古村古鎮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協同創新中心開放基金(CT15K04);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性實驗(NYD201404)衡陽師范學院科研基金青年項目(14A11)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