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菲?。ㄇ迦A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 00084;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 830001)
?
現代藝術對新疆高校美術教育的影響
劉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00084;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830001)
摘要:現代的高校美術教師大多都是藝術家的雙重身份,他們的理念的變遷不斷的影響和改變著培養出的一批批學生,他們畢業后又融入和構成了當代的藝術圈,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時代,教育這個概念也變的多元化了,師生面對面的實體教育,網絡媒體的互聯教育,書本、展覽等各種形式的教育都可以讓我們獲取想學的知識和信息。那面對這樣的環境,作為構成教育主體的教師、學生,乃至學校、教育體系都要隨之發展變化,否則落伍的腳步終究難以擺脫被淘汰的命運。
關鍵詞:現代藝術;藝術教育;影響
談到現代藝術與藝術教育這個問題,那就得先弄清楚現代藝術,現代藝術又稱現代派藝術,其實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定義。大致來說,現代藝術又被稱為“現代主義”或“現代派”的藝術,是指20世紀以來,區別于傳統的藝術,帶有前衛和先鋒色彩的各種藝術思潮和流派的總稱。那現代藝術主要包括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表現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等。
下面我想從微觀和宏觀兩個視角談談這個問題。
其實對現代藝術這樣的定義也是從書本上看來的,我想從我個人的經驗體會去談談這個問題。我生活在新疆,那是一個多元文化影響的地區,受到中亞,尤其是俄羅斯的文化影響的很深。繪畫的風格尤其是油畫,包括教學的體系都是蘇派的。這還和教育體系中的主體:教師的文化背景構成有關系。
新疆早期繪畫形式都僅限于民間工藝美術形式,到了20世紀初,逐漸有內地的進步青年去到新疆,影響了新疆的文化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著名的茅盾先生由于種種原因1939年3月輾轉抵達新疆,在當時的新疆學院(現新疆大學)任教。4月新疆文化協會成立,茅盾被推舉為委員長。大大促進了新疆早期現代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自此源源不斷的有內地的進步青年跟隨部隊、支援邊疆來到新疆扎根,大多數藝術家都走上了教學崗位,他們有魯藝畢業的,有西北民大畢業的,還有個別蘇聯留學回來的,還有本地的藝術家參加了北京舉辦的各種課程班短期培訓的,影響最為廣泛的就是契斯恰科夫教學體系,這是現在都已七八十歲高齡的老一輩教育家津津樂道的,就這樣,一直沿用了半個世紀,被這一代教育家影響的40--60歲的中年一代藝術家知識結構都比較相同,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影響大都是本地畫家,少有內地來疆的畫家,他們大多在本地上過??扑囆g院?;蜃詫W成才,到了教育崗位有機會到各大美院進修深造,主要是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院和西安美院。他們從哪里畢業就在教學中自然而然的滲透出畢業院校的一些理念。就如早年間徐悲鴻、林風眠從歐洲留學歸國,一個央美,一個國美,他們不同的藝術理念和教育思想就如一棵大樹的兩個分叉深深的影響了全國的美術教育乃至審美意識一樣。但這一代中很少有將理論研究做的扎實的,尤其是教育理念更是沒有形成體系,只是言傳身教的影響,這樣反而使得新疆的美術沒有形成一言堂的統一風格,形成了多種風格并存,結合當地少數民族民間工藝文化影響的百花齊放的特色藝術生態。改革開放以后,新疆的發展速度也是驚人的,尤其是新世紀之初,新疆高校教育逐步的完善,吸引了內地的學生就讀,有畢業留校扎根新疆的,有內地畢業迫于就業壓力去新疆工作的,使得新疆美術教育教師的文化背景多種多樣,近些年由于交通的更為便利和網絡互聯時代的到來,各種新聞現象流派觀念都不再有時差,新疆的美景也能不斷的吸引知名畫家去采風寫生,順便舉辦畫展講座等文化交流活動,也是新疆高校美術教育的福利。這是我從新疆的立足點談的一個方面。
另外,從全球宏觀視角出發,我認為,現代藝術源流的走向就像水一樣,總是從地勢高的地方,聚集到地勢低洼的地方,繪畫亦是如此?,F代國內的繪畫有一個很流行的趨勢就是找偶像,誰最先找到了那個適合自己的偶像來借用他的語言轉變為自己的繪畫語言這樣的現象很多,屢試不爽,且我也不用一一舉例。我也不是否定這樣的過程,我認為這樣的臨摹是很有必要的,總說中國是山寨大國,我們不把外國的手機、飛機、航母拆開來再裝上,我們沒辦法有自己的華為、殲11、遼寧號。西方油畫的中國化也是如此,從油畫進入中國至今,我們不這樣掰開揉碎了去咀嚼,形成不了今后的中國化油畫語言。近些年,??吹絿H的知名品牌借用中國元素來設計服飾的現象,包括新疆的艾德萊斯紋樣都走向了國際化。這正應了那句老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就又體現了文化影響的度的問題,是要全盤西化么?中國這塊神奇的土地就有這樣海納百川且自帶過濾的特殊功能。歷史上多次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之后,文化卻被漢文化同化了。而現在的中國藝術也是這樣,那么多的外國藝術家來到中國,他們帶來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語言,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藝術,由于中國現在寬松自由的藝術環境也吸引著更多的藝術家來到中國,這樣的影響是一個良性的循環影響。而中國自己的文化特色和藝術語言的結合和運用是每個藝術家都在思考和實踐的一個永久的課題。
另外,我還想具象的談兩點:一個是各地區教育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就如重點中學的道理一樣,各地區人才的流動一定是人往高處走,文化相對薄弱的地區難得產生一些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們到了一定程度就變得曲高和寡,離開故土,尋找有文化氛圍的環境,比如北京。但在北京這里人才濟濟,原本的過人之處到此確微不足道,離開了滋養自己的文化背景又水土不服,很難再產生優秀的作品。這在我們那里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而這些人恰恰是構成教育的主體,人才的流失和失衡的發展也深深影響著藝術教育的發展。比如我們高校的一線教師大都是還沒有外出深造的老師,而從內地學成回去再投入教學,又缺乏現代藝術的語境,難以很好的學以致用。我一個同事央美雕塑博士,回去上課講現代藝術表現性雕塑,被學生趕下講臺,被教務處問責,這樣的現象我從多位近年來在內地讀書畢業返回教學崗位的同事朋友的交流中都能產生共鳴,我想還是需要發展大眾的現代藝術教育提高整體的審美意識才能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藝術市場對現代藝術教育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一切向錢看齊的原則,讓師生對教育的興趣傾向都變化了,很多學生都會慕名畫賣的好的老師,學他的風格速成,為了容易賣畫掙錢,老師也爭著在藝術市場能夠爭得一席之地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從而提高自己在學校,在學生眼中的地位,也能改善自己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命運。但問題是越是知名度大的老師,越沒有時間在學校接觸學生,進行正常的教學工作,長期奔走在各類展覽、講座、筆會、寫生等文化活動之中。而學生大都有被騙的感覺,當初是對名家老師慕名而來的,可大學幾年中沒見過這些名家幾面。出現了種種怨懟之言。如此這樣的社會風氣,一切的速成都應運而生,考前班速成,風格速成,一切都怎么快怎么來。沒有幾個能真正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做學問,鉆研自己繪畫的人了。畫什么由什么好賣決定,高校專業發展方向由什么好就業決定。學生畢業后又成為了教育的主體,中小學老師,考前班老師等,繼續傳授甚至發明更速成的辦法獲取名利。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娛樂時代,文藝社會,拜金教育。都說學校是社會中最純凈的一塊地方,在我看來這最后的一塊凈土也是難以免俗了。
宏觀方面雖然我一直沒有談及教育,但這種文化的影響何嘗不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現代的高校美術教師大多都是藝術家的雙重身份,同樣的他們的理念的變遷不斷的影響和改變著一批批的人,他們畢業后又融入和構成了當代的藝術圈,任何藝術家的藝術行為都不是無本之木,也許就是某位老師的一句話,某次畫展的一幅畫,某場活動的理念觸發出了藝術家內心深處的靈感而形成了創作。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時代,教育這個概念也變的多元化了,師生面對面的實體教育,網絡媒體的互聯教育,書本、展覽等各種形式的教育都可以讓我們獲取想學的知識和信息。那面對這樣的環境,作為構成教育主體的教師、學生,乃至學校、教育體系都要隨之發展變化,做出相應的甚至是超前的改革,包括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形式,否則落伍的腳步終究難以擺脫被社會被教育主體以及受眾淘汰的命運。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代高校美術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4WYB027.課題負責人:李睦。筆者為該課題組成員,該論文受此課題經費資助。
作者簡介:
劉菲(1982-),女,黑龍江虎林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在讀博士生,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現當代繪畫及其文化影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