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文麗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51000)
“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探索與研究——以玉器設計與工藝專業為例
賴文麗(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51000)
現代學徒制問題是目前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以玉器設計與工藝專業為例,探索“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在高職高專院校的實際應用,通過實踐對該模式不斷總結、優化,力求探索出能夠培養出適應現代玉雕行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模式和途徑。
現代學徒制;玉雕;教學模式
千百年來,我國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主要依托于小作坊式的口傳心授方式,但這種模式在大規模工業化時代被逐漸瓦解,工藝人才的培養已經由傳統的“師帶徒”“父傳子”模式,逐漸轉向通過職業教育實現集中式培養,“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應運而生。本文以廣東外語藝術職業技術學院玉器設計與工藝專業(以下簡稱玉雕專業)中“現代學徒制”的教學實踐,力求探索出符合本專業實際的“現代學徒制”。
傳統手工藝以師帶徒直接崗位培訓的方式,注重經驗和技能,以培養熟練工匠為目標,而在創造性培養上,則基本靠個人感悟和天賦,無法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培養。傳統職業教育采用的是“理論知識學習→基本技能培養→校內實訓→企業崗位實習→合格從業者→高級技術人才”的教學方式,它的優點在于人才培養的數量較多、理論基礎知識較好,其不足之處在于培養環節較多,從理論知識到實踐活動的過渡和銜接不暢,導致了學校、企業的培養成本較大,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在時間和質量方面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
“現代學徒制”結合學校教育和傳統學徒制的優點,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緊密結合,將職業教育與市場緊密聯合并實現無縫對接,是學校與企業共同合作培養、致力于培養具有創造性的、能夠多方向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學模式。
廣東是制造業大省,職業教育是培養制造業人才的重要手段,一直以來,廣東省高度重視、大力支持職業教育。廣東省頒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確定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藝術設計所屬的文化創意產業是發展重點;廣東省教育廳頒布了《關于大力開展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為探索傳統工藝的現代學徒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玉雕專業是我校省級特色專業,也是院級重點建設項目,享有相關扶持政策。
本文以我校玉雕專業為例,闡述“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的應用;該專業于2010年開始招生,經過5年時間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的建設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現代學徒制”實施基礎:建立校外實訓基地
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是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保持與行業、企業的緊密聯系。近年來,該專業相繼建立了玉鼎記玉器珠寶有限公司、廣東漢武玉庭玉器有限公司、四會A寶玉器行等實習基地,與上述企業保持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對實踐教學起到了強有力的保障作用。這些校外實習基地為該專業學生提供多種崗位,能夠充分滿足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下學生實訓和半年頂崗實習的需求,并能強化學生設計語言運用、工具操作、組織協調、團隊合作等能力。2012年,玉鼎記玉器珠寶有限公司獲批為廣東省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項目,進一步加強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在建設校外實訓基地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以共商人才培養目標、共研課程開發、共探人才培養途徑、共育玉雕人才為主要合作內容,以雙方有效合同和相關制度為保障,這些行業企業與本專業開展深度合作,一起創建了具有引領作用的“校企共建、過程共管、責任共擔、人才共享”的合作育人機制。
(二)現代學徒制”實施核心:建構課程體系
根據本專業的特點以及對應的崗位需求,構建“職業核心能力+專業核心技能”的課程體系,推動課程建設。
職業核心能力,要求學生作為一個合格職業人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包括學習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應變能力等,這些能力對于學生進入企業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進意義。該專業從宏觀上和微觀上都將職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個人職業類型測試和指導、鼓勵學生以小組團隊的形式完成課堂作業等方式,加強學生的“人格教育”,讓學生在老師進行指導和建議下,逐漸成長為具有責任感、職業感的高級職業人才。
專業核心技能,是學生作為職業人的基本技能,是進入企業創造價值的基礎技藝,也是專業教育的核心內容。我校一方面積極引入“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模式,通過與企業合作,了解目前行業所需要的職業技能,共同開發專業核心技能課程內容,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學生,不僅教授學生玉雕的基本造型和表現技法,還通過教授相關傳統藝術如國畫、圖案、木雕等課程,讓學生認識和感悟我國傳統藝術中重視“形神兼備、意境和神韻”的高雅的藝術思想,著力啟發學生的創造力,塑造成既能“生產產品”、又能進行“藝術創作”的雙料人才,為玉雕藝術的傳承和創新提供新的動力。
(三)“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實施的內容與方法
“現代學徒制”不僅包括職業教育的知識學習和素質培養,還注重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技能的訓練。
第一階段教學以學校教育為主,以系統知識學習為主要任務,包括職業認知感和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第一,培養學生的職業認知,讓學生對該行業的發展歷史、發展過程、發展前景具有全面認知。通過開展職業生涯規劃初步培訓,一方面培養學生對該專業的興趣,另一方面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職業感,對未來的職業規劃做好準備。第二,通過構建藝術設計課程的基本課程(包括設計色彩、白描、玉器紋樣設計、仿真造型設計等),特別是與玉雕設計密切相關的仿真設計、玉器紋樣設計等課程,訓練學生的美學基礎技能,基本掌握紋樣設計能力和立體造型能力。
第二階段教學以實訓為主,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企業師傅承擔學生崗位技術技能訓練任務。第一,開展“玉雕設計與制作技術真實訓練”專業核心技能課程學習,通過實訓課,讓學生在雕刻機上親手操作,采用玉石材料(如岫巖玉、瑪瑙、金絲玉等)進行雕刻,培養學生對雕刻工具以及雕刻技法的初步認識,為進一步提高技能做好準備。其次,大力引進玉雕企業中中高級玉雕師現場指導,將傳統學徒制中“師帶徒、心口相傳”的模式引入實訓課堂,教授玉雕行業基礎技能,模擬真實的企業崗位,建立“校中企”形式來強化學生的職業感,實現由新手到初級雕刻師的飛躍。學生在完成課程作業后,將課程作業以展覽的模式展出,并挑選出較好的作品,頒發證書,提高學生對專業和作品的認同感。
第三個階段進入“玉器產品開發創新性訓練”階段。該階段安排在第五、第六學期,全年駐廠學習、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課程。駐廠實習階段,企業按照培訓員工的標準對學生進行技能的提升和塑造,學生直接以職業者的身份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形成真實環境下的準職業人的培養,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學生,其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完全可以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迅速轉變。相比于傳統的“理論基礎—校內實訓—企業實習—就業單位實習和試用 ”模式,這種“理論基礎—校內實訓—企業頂崗—就業”工學結合的培育過程,既減少了培養的周期和成本,又實現了學校—企業資源的共享和利用,增強了學生就業競爭力。
據筆者駐廠觀察,學生開始興趣較高,比較積極,后期由于不斷重復同一種類工作且時間較長,部分學生出現厭倦心理,后期經過與企業師傅不斷修改教學計劃與模式,開展任務式教學,對優秀學生給予獎勵,并組織學生參加技能以及玉雕設計比賽,聘請界內大師與學生進行交流心得,并指導學生作品。通過上述措施,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加強了學生對行業的興趣及信心,同時又為學生的能力提供了展示的平臺,理論和實踐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同時學生駐廠實習的意愿和學藝的積極性大為增強。
最后為畢業設計階段。學生已經具備初級雕刻技能基礎,通過老師的引導和自身的實踐,激發其藝術創新思維,將自身的創意以畢業作品的形式表達出來,創作出具有個人特點的藝術作品的階段,從而實現從技能型人才向高端創新型技術精英的重大飛躍,實現現代學徒制的終極目的。
通過實施“分段遞進、項目驅動、學習與工作對接”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玉雕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升,近三年來每年畢業生總體就業率達95%以上,社會滿意率達90%以上,為我省玉雕產業輸送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學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行業比賽,獲得了省級技能大賽、廣州工藝美術展等相關行業協會獎項。
自推進“現代學徒制”以來,學校共完成校企合作設計項目9項、專利3項,短期技能培訓人員達到300人次以上,為玉雕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該模式得到了企業的好評。廣東地區玉雕產業缺少人才、缺少技術、缺少先進營銷意識,尤其缺乏創新型的技能型人才,制約了玉雕產業的發展。但近幾年來,我校畢業生開始進入玉器相關企業從事設計、制作和營銷工作,受到了廣泛好評。通過畢業生反饋信息分析,學生對企業的適應能力較強,能夠很快融入企業工作,畢業生的活力和創新性對企業的發展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該專業畢業生深受相關企業的認可和歡迎。
“現代學徒制”提供了理論、實訓、頂崗、畢業設計等多元化的訓練方式,實現了“傳統學徒制”的升級和轉型,對玉雕專業人才的培養有著深遠的意義。目前,我校通過引入優秀企業平臺、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行業項目引導等方式將“現代學徒制”融入玉雕專業的教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推進的過程中存在諸如學校與企業、協會等多方權益均衡、學生對企業環境不適應等問題,這也要求我們在后續的工作中主動去思考和解決,也是亟待進一步開展研究的課題。
[1]王佳.玉雕產業發展與玉雕人才培養[J].美與時代(上),2010.
[2]陳同基.玉雕設計融入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裝飾,2011.
[3]蔡峰,王公明.工藝美術現代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3.
[4]翁紀軍.現代工藝美術學徒制范式探索——以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5.
本文為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2015年院級專項課題“高校管理現代化背景下的學徒制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研究”項目資助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