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慧陳少婷
?
新高校會計制度下財務治理能力創新研究
高建慧陳少婷
摘要:高校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事業單位,新高校會計制度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支出的資金使用效率。新制度的頒布將高校財務核算的各項規則都予以細化,使高校會計核算體系更加規范,更有利于財務分析的實施及財務治理能力的提高。本文首先對高校會計制度改革的要點進行財務分析,闡述改革對提升財務治理能力的影響,并為高校提出了順應新制度提升自身財務治理能力的對策,希望高校能有條不紊地響應國家的號召,達到辦學的目的。
關鍵詞:高校;會計制度;財務治理能力
2013年,財政部頒布了新的《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并于2014年1月1日開始實行。新高校會計制度的頒布預示著我國高校會計制度改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新制度更符合當代高校實際需要,它使高校朝著更為有效和客觀的方向發展,使高校的會計核算更趨于精細化,有利于財務分析和財務治理的具體實施。
新高校會計制度改革主要涉及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全面引入權責發生制:過去高校運用收付實現制原則進行賬務處理,不能真實及時反映高校的財務狀況,而現在高校的財務處理以收付制和權責制相結合為基礎進行,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得以保障;第二,改進財務報表格式:使財務報表體系包括資產負債表和財政補助收入支出表等,逐步向企業的財務報表體系靠攏,達到愈加規范的程度,從而為提高財務治理能力提供了更科學的數據基礎;第三,新增固定資產折舊科目:以前高校的各項固定資產是不進行折舊計算的,現在為了更切合實際的反映教育成本支出,則將固定資產折舊納入到高校會計核算體系中;第四,新增期末結轉收入科目:將企業期末結轉收入費用的理念引入到高校財務會計制度中,實行各項資金期末結轉結余;第五,細化支出類科目:更加具體真實地列支高校發生的各項費用,比如改革之前只有教育、科研支出,而現在增加了行政、后勤支出等科目,有利于財務分析順利進行。
1.新高校會計制度有利于提升高校預算治理水平
髙校預算治理是高校財務治理的重要環節,高校會計制度的改革也對高校預算治理實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新制度采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相結合的會計核算基礎,能夠更準確客觀地反映高校資產負債、資金使用等會計信息,這同時也要求高校預算治理工作更加精細化和科學化。其次,新制度把費用科目按部門職能分成教育、科研、行政及后勤等支出,還細分了經濟分類支出,更加注重各部門的經費使用用途。這客觀上要求高校創新預算治理工作的規劃安排,做到校內所有部門都參與預算編制工作。由于有了細化的支出核算,各部門能根據自己實際情況編制預算,從而使預算編制工作更加合理。
2.新高校會計制度有利于具體真實反映高校資產
固定資產在高校資產中占很大比例,新高校會計制度改革之前,國家是不要求高校的固定資產進行折舊的,使得一部分固定資產處于瀕臨報廢狀態而財務人員也無暇管理,這樣導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并不是其真實價值;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固定資產買來卻被閑置,在賬面上也沒有真實的反映,舊制度只會對固定資產實施購買行為,而不懂得買后管理,嚴重阻礙其資源配置財務治理的開展。而現在,新增了“累計折舊”和“待處理財產損益”等科目,使得固定資產賬面上反映真實的價值,有利于提高高校的財務治理能力。
3.新高校會計制度有利于防范控制高校財務風險
當前高校的規模不斷在擴大,很多學校往往需要靠舉借外債來擴招,以滿足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提升的教育水平的需要。事實上,擴招和改擴建都需要大規模資金,高校無論以何種方式籌資,都致使運營風險加大。新高校會計制度通過一系列會計核算科目的改進,有利于高校更好地控制財務舉債風險,提高財務治理能力。如針對目前部分大學通過舉借債務辦學的財務治理模式,新制度采取了細化利息和債務的核算方式,以及通過增加或重新定義財政收入、其他收入、行政后勤等支出類、財政及非財政等結轉結余類核算科目,更規范及全面地反映高校的收支、結轉結余財務情況,從而使高校管理者對財務狀況有了更直觀了解,在財務治理過程中能有條不紊地做出科學的決策,很好地把控財務風險。
1.重視預算組織管理,成立高校預算編制委員會
如今,高校的財務工作已不再是單純的記賬工作,而是一整套的預算管理、成本管理、風險控制、績效評估等財務治理。目前來看,大多數高校的預算編制工作并不完善,不符合實際情況。其實,同企業一樣,高校也有采購、后勤等各個職能部門,每個部門都要有自己的預算標準,故預算編制工作也是一項復雜的任務。所以,高校要強化預算管理意識,成立自己的預算編制委員會,制定事前預算控制而不是事后抱怨,提高高校內部各個部門的工作效率。每年的預算編制都要根據歷史預算標準和預測的本年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經過委員會集體通過的預算標準上報給財政部門,規范高校內部各個環節的開支。
2.加強教育成本管理,優化財務治理資源配置
教育成本管理一直以來都無從下手,因為高校所涉及費用繁雜,不知如何歸集各項成本才能從源頭上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由于新高校會計制度對各項支出都做了很詳細的劃分,為各項支出的分攤工作提供了便利。不妨將制造型企業中的作業成本管理的方法引入到高校,高校生產的是高質量的知識分子,所以以學生為對象進行成本的歸集是可行的。具體做法如下:發生在每個學生的成本包括基本成本和分攤成本。其中基本成本是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本,由課程學習成本和輔助學習成本構成,每個學生的課程學習成本按科目匯集,最后加總,單科課程學習成本為:每個學生分攤的課時*課時成本(課時成本=出任這門課的教師經費/總課時數);輔助學習成本包括學校為全校師生配備的圖書館、多媒體教室等資源,它等于發生的全部輔助學習的費用/在校生總人數;而分攤成本則是與直接教學無關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后勤支出,它等于行政后勤總成本/在校生總人數。
下面具體說明高校如何加強教育成本管理:假設某高校在校生總人數5000人,學校每年為學生配備的輔助教學工具發生支出800萬元,每年的行政后勤總支出為300萬元。某專業的學生甲一學年共選擇了8門課程,假設每門課程成本相等。其中課程A每年的課時量是90學時,總共有30人修這門課;該專業共有30名教師,每名教師每學年的人員經費為10萬元,共同經費為60萬元,每名教師一年的總課時為120課時。該高校的教育成本可以按如下方式進行管理計算:
(1)甲同學全年的課程學習成本:課時成本=(10+60/30)/120=0.1萬元/課時
單科課程學習成本= 0.1*90/30=0.3萬元
全年課程學習成本8*0.3=2.4萬元
(2)輔助學習成本:800/5000=0.16萬元
(3)分攤成本:300/5000=0.06萬元
(4)綜上,甲同學全年教育成本為2.4+0.16+0.06=2.62萬元
對于全校的每個學生以這樣的方式予以計算,就能算出辦學總成本,較為直觀的反映出每個學院、每個專業的教學成本。又因為在新會計制度下是分類別進行核算的,便于進行教育成本控制,達到教育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3.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構建資金使用評估系統
高校辦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成才,所以高校希望所支付的每一分錢都能有較高的使用效率,這里強調的使用效率就是學生的綜合素質是否與資金支出成正比,所以,要想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必須構建資金使用評估系統。新高校會計制度的細化核算為構建資金使用評估系統提供了準確性。
在資金使用評估系統中可設置很多評估子系統。如構建教學資金使用評估子系統,為每個學生都構建一套綜合素質評估系統,系統中主要包含英語能力、專業能力、必修課成績、綜合能力成績等方面。將每一項成績都按照一定的標準換算成100分,每項成績都有相應的權重系數,最終核算出總成績,用每個學院學生的總成績/財務核算出的各學院總的教育成本,就可以得出每個學院教學資金的使用效率。將每個學院匯總出的學年資金使用效率與其他學院的進行對比或者與往年進行對比,就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資金支出的作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4.規范高校會計核算體系,更新財務核算軟件
新高校會計制度改革后,強化新制度對財務治理能力影響的重要途徑是完善會計核算配套工作。首先高校要注重對財務部門人員的培訓和考核,才能更好地滿足新高校會計制度對財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其次,高校應根據新的會計制度,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訂出可操作性的會計核算體系,并對具體項目和科目做出詳細的說明,以做到會計核算高度統一性,對每一筆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起到嚴格規范的作用。最后,財務核算軟件應根據新制度進行相應更新升級,適應高校新會計制度改革的步伐,提高高校自身的財務治理能力。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的高速發展,政府為了使高校各方面的制度都符合高校自身發展和社會公眾的要求,必須從各個方面加快改革的步伐,其中高校會計制度的改革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新高校會計制度的實施對于實現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都是功不可沒的。而高校的發展越來越趨于獨立,同理于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目的,高校的財務治理目的就是將辦學資金利用達到最大化,培養國家所需要的精英,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財務分析,新會計制度能滿足高校這一需求,在提升高校財務治理能力方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幗眉.新高校會計制度下的財務治理能力研究[J].當代經濟,2015(06):104-105.
[2]楊璐.基于新《高等學校會計制度》的高校財務管理策略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學,2015.05.
[3]高建慧,陳少婷.關于提高高校部門決算編制工作質量的思考[J].經濟師,2015(10):160-161.
(作者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
廣州市建設國家級科技思想庫研究課題專項(穗科協(2015)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