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瑜
摘 要: 偉大的人民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中“教學做合一”理論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對小學英語課堂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作者就如何運用“教學做合一”理論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探討,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課堂 “教學做合一”理論 理論運用
“生活教育”理論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其中,“教學做合一”理論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指出:“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凡事怎樣做就怎么學,怎樣學就怎樣教。”由此可見,教學做不是互不相關的三件事,而是一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做決定了教和學,是教和學的基礎與核心。這與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并以學生‘能做某事為描述方式設定各級目標要求”的思想是一致的。要求教師盡量采取任務型教學方法,避免單純的語言知識傳授,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培養英語學習能力,感悟英語學習的魅力。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運用“教學做合一”理論打造高效小學英語課堂。
一、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在教中激發學習興趣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出“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即實際生活”。他主張教與學要與做相結合,要同實際生活相聯系,反對死讀書。然而,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有的教師一味追求成績,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等教學方式,只注重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出現了教師為了教而教、學生為了學而學的現象。教與學都脫離了“做”,即實際生活,久而久之,容易使小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導致“啞巴英語”和“聾子英語”的出現。小學是整個英語學習的啟蒙階段,興趣非常重要,教師如果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則必然會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教師要努力創造真實的英語學習環境,使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在日常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在日常教學中十分注重英語的日常交流,尤其是課前五分鐘的自由對話,會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在教中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以譯林版小學英語4B Unit2“After school”為例,在學完了表示星期的單詞之后,在周一到周五的課堂中,我反復問學生“What day is it today?”,這樣每天復習一個表示星期的單詞,學生很容易就記住這些單詞。由于第一單元學習了學科的名稱,我提問學生“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in the morning/afternoon?”“How many lessons do you have today?”“What subjects do you like?”等問題。這些問題學生都能根據課程表回答出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很感興趣,學起來也就輕松了。學完了4B Unit3“My day”之后,我組織學生運用句型“When do you get up?”“When do you go to school?”“When do you have lunch?”等相互交流在幾點鐘做了什么事情,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在交流中復習了已學知識,提高了英語口語的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又如在學完了4A Unit3 “How many?”這個單元后,我利用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門窗、書本、文具等組織學生互相問答,比如“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our class?”“How many books do you have?” “How many desks can you see in our classroom?”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想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問題來交流并復習“How many”這個句型。學生在實際的問答中復習了書本的知識,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要努力找到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的結合點,將教與學統一到做即實際生活中,努力創造真實的英語語言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話題與機會,以教促學,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鼓勵學生參與自主探究,在做中獲取知識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中占據“稱霸”的地位,享有絕對的權威;而學生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被極大地削減。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強調做是學和教的核心,做是學生做,要確保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改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授書本知識為中心的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行自主探究,在做中獲取知識,在做中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這與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等理念是不謀而合的。我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嘗試把更多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習得知識。以5B Unit7 “Chinese festivals”為例,本單元主要教授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學完本單元后,我讓學生回去搜集一些西方節日的資料,比如圣誕節、萬圣節、感恩節等,然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向小組成員介紹這些西方的節日。在課堂上,我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進行自主探究與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又如在學習了3A Unit3“My family”這個單元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自己家里的人物關系譜即“family tree”,然后向小組成員介紹。在介紹的時候,學生可以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家庭相冊向組內成員展示。西方的稱謂與中國的稱謂是有很大不同的,我讓學生自己找出這些不同點,在小組內探討。在這一活動中,學生通過介紹并展示“family tree”,養成了獨立思考、認真分析、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在做中獲取了知識。音標教學也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比如在教授4B Unit 1和Unit2字母a的發音之后,我讓學生自己找出更多字母a發/ei/和/?覸/的單詞,進一步鞏固與拓展。由于這些單詞是學生自己找出來的,因此學起來比較輕松,很容易就記住了。接著我加大了難度,讓學生同桌互相合作,找出字母a發其他音的單詞,學生可以在書本后面的單詞表中查找。最后,我幫助并引導學生總結了字母a發音的規律,整節課的效果很好。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取知識,從而建立一種合作、開放、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
三、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活動,在做中培養能力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將“做”放在第一位,主張“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反對死讀書,注重培養學生能用“活的知識”,具有“行動能力”、“生活能力”與“創造能力”。他極其注重實踐,特別強調要在“做”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努力設計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做中學,在做中培養學習英語的能力。以5B Unit 4“Seeing the doctor”為例,我先鼓勵學生進行模仿表演,一人扮演醫生,一人扮演病人,通過演一演,使學生身臨其境,學習并操練句型。接著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同桌合作編寫一個新的對話,并通過演一演的方式來呈現這個對話。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熟練運用了句型“Whats wrong with you?”“What should I do?”等,將書本知識變活。模仿表演代替了機械操練,學生在有趣的表演中輕松記住和體會了所學的知識。如在教授4A Unit 6“At the snack bar” Fun time這一課時中,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設計一個菜單。菜單上有這個單元學過的食物和飲料的名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設計菜單并給食物和飲料標上相應的價格。菜單設計好后,小組成員仿照story time,一個人扮演服務員,另外三個人扮演顧客來點菜,運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Id like...please”“How much is it?”“How about you?”等交流。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復習并操練了已學的單詞和句型,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通過設計菜單、改編課文對話等,也培養了小組合作能力和創造能力,做到了“在做中學”。又如在學完了4A Unit8“Dolls”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人畫一個自己喜愛的卡通人物,學生可以自己設計該卡通人物眼睛、鼻子、嘴巴等的大小。畫完之后,學生在組內介紹自己喜愛的卡通人物,可以運用的句型有“Look at the...”“His/Her eyes are...”“His/Her ears are...”“His/Her nose is...”等,讓小組其他成員猜測該卡通人物。在畫一畫、說一說、猜一猜的過程中,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學生不僅復習并操練了本單元的單詞和句型,還培養了創新能力,同時增進了小組成員的友誼,在“做”中學并培養了自己的能力。教師要以任務為驅動力,讓學生主動學,從而使能力得到提高。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理論對小學英語教學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教師要創造真實的語言環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設計生活化的教學任務,把“教學做合一”理論有效地融入小學英語課堂中,打造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師要不斷實踐與探索,做到真正的“教學做合一”。
參考文獻:
[1]趙曉娣.學行知“教學做合一”的課堂[J].科學大眾,2011(10).
[2]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劉漢芬.“教學做合一”點滴體會[J].教學園地,2011.12.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