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摘要】建立穩定的社會權利范式,有效保障人的各項權利,是解決貧困與饑荒問題的根本。政府的責任,一是保護公眾的財產所有權;二是維護市場秩序,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人們能夠享有充分的自由交易的權利。
【關鍵詞】精準扶貧 市場機制 全面小康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同志在其重要著作《擺脫貧困》的“跋”中畫龍點睛地指出,全書的題目叫做“擺脫貧困”,其意義首先在于擺脫意識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擺脫了我們頭腦中的“貧困”,才能使我們所主管的區域“擺脫貧困”,才能使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擺脫貧困”,走上繁榮富裕之路。而要擺脫頭腦中的“貧困”,關鍵在于對經濟社會規律的掌握和利用。
毛澤東同志指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所以,在哲學意義上,擺脫貧困,同時意味著擁抱自由。在經濟學意義上,雖然自發的市場機制未必能避免貧富分化,但是大面積的持續貧困乃至饑荒,卻往往是嚴重缺乏自由市場的結果。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曇花一現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即“自留地、自由市場、自負盈虧、包產到戶”和“自由租地、自由貸款、自由雇工、自由貿易”),曾經迅速扭轉了經濟凋敝的境況。自由創造富裕,競爭帶來繁榮,更為中國幾十年市場化改革的巨大成就所證實。
在我國,原本從中央到貧困覆蓋面較大的省、地、縣各級,均設置有扶貧開發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近年來,還從各部門、單位抽調大量人員下鄉扶貧,普遍建立了駐村工作隊(組)制度,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組)。但這些原本終日案牘勞形的公職人員,是否身懷長技足以助人致富,尚有疑問。有人打趣說,還有千百萬城市中產“房奴”有待“解救”,更有深陷債務鏈的億萬“負翁”不在少數。至于各種渠道的扶貧撥款、補助,名目繁多,常有“跑冒滴漏”現象。一些權力主導的“產業扶貧”項目僅憑長官意志,一哄而起,勞民傷財,爭議不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扶貧開發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論述、新觀點、新要求,形成了系統完整的精準扶貧戰略思想。精準扶貧不是一刀切,而是差異化;不是大轟大嗡,而是潤物無聲。限時打贏扶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但要避免強制性思維的慣性影響。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課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提出,通過拓展人的自由權利來實現經濟發展。建立穩定的社會權利范式,有效保障人的各項權利,是解決貧困與饑荒問題的根本。政府的責任,一是保護公眾的財產所有權,使人們能夠通過自己的自然稟賦和擁有的要素資源獲得相應的收入;二是維護市場秩序,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使人們能夠享有充分的自由交易的權利。
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農村改革,仍然是擺脫貧困的必由之路。例如,貴州等地正在推行的“三變”“三合”改革,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不離其宗(為農服務的宗旨),“量變”積累“質變”,“裂變”觸發“聚變”,不斷促進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的“三位一體”,即“三合”融為一體。在順應市場機制的同時,提升農民群眾的整體實力和競爭位勢,這也是一個重新定價的過程,財富格局將隨之變化。對于社會弱勢群體來說,自由并不是回到一盤散沙、任人宰割的狀態。對于農民如此,對于工人階級也是這樣。“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原本是共產主義理想的應有之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少可以通過對農民組織化、工人組織化的傾斜性扶持政策,來促進市場的公平競爭,幫助工農群眾獲得應有的利益份額。這是自由的深化與保障,也是扶貧的治本之策。
(作者為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責編/劉瑞一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