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茂德
摘 要: 學習動機是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手段,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基礎薄弱,普遍存在厭學現象。本文主要根據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論述應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關鍵詞: 中職學生 學習動機 自我效能感
學習動機水平低是中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調動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自我概念,激發學習動機是一個關鍵。中職學生由于基礎比較差,在思想、行為習慣和自我約束上相對比較松散,一切都無所謂,缺乏學習動機。他們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體驗的往往是挫敗感,自信心受到極大的打擊,因而逐漸喪失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阻礙學習動機的激發。但是他們和普通高中學生一樣,自身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體現自我價值。所以我認為,培養和激發其學習動機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引發學習動機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職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往往是憑直覺,而不是經過理性的分析。這種認知傾向,直接決定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對感興趣的內容聽得津津有味;而對那些自認為興趣索然的東西,即使教師講得天花亂墜,再三強調其內容十分重要,關鍵之處一再強調,也無濟于事。一堂課下來,教師雖千辛萬苦,付出很多,學生卻收獲少之又少,更有甚者是一無所獲。中職學生的興趣特點是:對新穎的東西、變化的東西感興趣,對笑話、幽默故事感興趣,對美的東西感興趣,對競賽和游戲等感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核心,在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形式上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吸引學生,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讓學生產生自我效能感
中職生遭遇的各種挫折和失敗甚多,容易體驗到焦慮、不安、氣憤等消極情緒,這些消極情緒反過來又阻礙他們學習的欲望。相反,成功感能使學生輕松愉快,提升學習興趣。正如美國微軟大王蓋茨所說:“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因此,讓學生產生自我效能感對其學習大有裨益。中職學生既不能孤芳自賞更不能妄自菲薄。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制定一個恰如其分的目標,包括近期的和遠期的。在制定目標時,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切忌制定高出學生實際能力較多的目標,避免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的失敗所帶來的習得性無助。這個目標既是可以實現但又有挑戰性,在學生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指導和幫助,尤其是不斷地鼓勵。當學生實現目標時,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表揚;對一時未實現目標的學生,要幫助學生分析原因:或者因努力依然不夠,或者某些學習方法不當,或者考試沒發揮正常水平。教師要相信學生,理解學生暫時的失敗帶來的挫敗感,使他們在精神上得到鼓勵。這種支持和理解是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基礎。另外,多賞識和激勵學生,會帶給學生更多的成功體驗,讓他們在理解、信任與賞識中主動學習,感受知識的奧妙、學習的樂趣。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維持學習動機
當學生初中畢業進入中職階段學習后,就會發現中專教師的教學方法與初中有所不同。例如,中專的教師一般課后較少與學生進行交流課外作業,布置以后不會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中職學校較少組織抽測考試等。中專學校對學生成績的要求沒有普通中學那么嚴格,但對專業技術專業技能有比較高的要求。這對沒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來說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既然這樣,我們就要想方設法地教會學生如何自覺學習。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自覺性,就會迸發出極大的學習熱情,表現出堅毅的學習精神,就會促使他們認真學習,努力進取,獲得優異的成績,最終達到預期的目的。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而實現的目標,學生努力實現了,就會滿足學習需要,從而強化學習動機,使學習行為更持久。
四、培養學生因努力而成功的歸因觀
人們把成功和失敗歸因于何種因素,對以后的工作態度和積極性有很大的影響。同樣,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成敗歸因,對學習行為會產生影響。學生的成功是激發學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當學生完成更某一項學習任務后,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成敗歸因,引導學生找出成敗的真正原因。這時可以通過觀察學習法,即學生觀察模仿歸因榜樣,學會正確歸因;也可以通過團隊討論法,即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學業成敗的原因,由一名受過訓練的教師或管理人員進行引導,指出歸因誤差,鼓勵符合實際的歸因;還可以采用強化矯正法,即教師根據學生情況,結合學科教學內容,對有歸因偏差的學生以暗示和引導,鼓勵作出正確歸因的學生,促使他們形成積極的歸因。當學生關注自己的努力時,他成功了歸因于自己付出的努力,失敗了歸因于自己努力不夠。這種歸因方式對于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形成認識失敗,面對失敗不會受環境影響的正確態度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有重要的作用。
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中的一種自覺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心理狀態,不僅可以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反過來,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地強化學習動機,從而形成良好的循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教學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準確地把握教育對象的變化,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只有如此才能行之有效地開展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蔣小茹.淺談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2(4).
[2]張大均.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3]王鵬.談學生的學習動機及其培養.高師理科學刊,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