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們需加強中職生的法治教育,因為這是符合我們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部署和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客觀要求,是切合中職生生源特點及其法律素質現狀的迫切需要,是貫徹我國素質教育方針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 中職生 法治教育 法治精神 依法治國
作者簡介:方芳,滁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43-02
法治觀念和法治精神是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核心素質之一。加強青少年學生法治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法治國家的基礎性工程。其中,加強中職院校學生的法治教育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筆者在淺析法治教育與法治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從國家戰略、社會和諧、學生特點、教育方針等層面剖析加強中職生法治教育重要性的依據,以圖引起人們對中職生法治教育以足夠的重視。
一、 法治教育與法治精神的內涵淺析
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新紀元。《決定》指出,“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這一表述中我們看到從過去的“法制教育”(法制宣傳教育)到《決定》中提出的“法治教育”(法治宣傳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雖僅一字之差,但內涵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折射出法治建設理念的飛躍、內涵的豐富和外延的拓展。
(一)法治與法制
法制,即“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制度的范疇;法治,即“依法治理”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式,是相對于“人治”而言。法制是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法治是法制的目標和歸宿。從法制到法治的轉變,體現了法治已成為黨和政府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和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體現了人們法律觀念的重大進步。《決定》明確的“法治教育” (法治宣傳教育)標志著普法工作將加快從法律知識普及向培育法律信仰邁進,它既包括對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的宣傳教育,也包括對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教育實踐活動的宣傳教育,更加突出了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的培育,更加突出法治思維和法治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要深刻理解“法治教育”(法治宣傳教育)的科學內涵,準確把握“法治教育”(法治宣傳教育)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職責和使命。
(二)法治教育與法治精神
加強法治教育是弘揚法治精神的前提條件和有效途徑。法治教育,是普及憲法和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實踐活動,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會教育實踐活動。所謂法治精神,就是一個民主法治社會中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義、保障人權、權力制約、社會和諧等價值追求的總和。
法治教育的關鍵是教育什么?是傳授給公民法律知識,還是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律精神?我們認為法治教育最重要的應該是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識、法律信仰、法律精神此類觀念層面的東西;其次是培養公民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己和他人合法權利的能力;最后才是傳授法律知識。因為,法律知識人們隨時可以上網查閱或在購買書籍來學習,只要人們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即可,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背法律條文;而法治精神根植于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面必然性要求之中,它是法治的靈魂,體現了法治的精神實質和價值追求,所要解決的是為什么實行法治以及如何實現法治的問題,它才是最具根本性、深遠性的東西。
二、加強中職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強中職生的法治教育的意義重大,主要依據有以下幾點:
(一)是實施依法治國戰略與促進社會和諧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確保到2020年,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政治走向成熟的標志就是法治,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依法執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使法治觀念、法治精神不斷深入人心。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正如《決定》指出的,“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是一個宏大的系統性工程,其中,增強對全民的法治宣傳教育,使法治觀念和法治精神深入每個公民的心里、融入每個公民的血液,是一個基礎性、根本性的問題。《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正如盧梭所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中。”
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環境污染并稱為三大公害,而中職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中的多數,有人形象地說,“郡縣治,天下安;中職治,郡縣安。”此言非無稽之談。目前職校生的犯罪率呈高發態勢,成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中職學校的法治教育怎么開展,一直是一個令人困惑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倘若學校,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能抓好法治教育,增加學生的法律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提高學生的法律能力,挽救那些思想和行為不良的青少年,著力引導他們走上“求真、求善、求美”的康莊大道,就為校園乃至社會的安定和諧做出重大貢獻。
(二) 是中職生的生源特點及其法律素質現狀的迫切需要
首先,青少年的年齡共同特征說明加強中職生法治教育有著重大的意義。中職學生的年齡大多在 15-18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他們正處在從幼稚邁向成熟的青春發育期,也正處在逆反心理最為強烈的時期,對其教育的難度也是最大的時期。青少年身心發育尚不成熟,各種心理活動具有較大的不穩定性和盲目性,多種互為矛盾的心理交織在一起,渴望獨立卻經驗不足,渴望交往但又敏感脆弱,情感強烈卻不穩定,好奇心強卻理智性差……。面對社會上各種誘惑、壓力,他們缺乏理智,感到困惑、無所適從。此外,部分學生的功利心和自我意識過強,加之意志力薄弱、人生態度較為消極等不良心理混合交織,客觀上會導致他們對法律、紀律產生心理抵觸,他們若不能得到及時的引導和教育,就容易誤入歧途。
其次,當前中職教育現狀及中職生心理特點要求我們必須加強中職生法治教育。在輕視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許多學生拼命擠向大學的獨木橋,篩選下來的初中畢業生們大多是不情愿地選擇了中職學校。在我國的中職教育還是屬于弱勢教育,中職生往往被打下“雙差生”的烙印,這對學生的心靈和心理產生嚴重沖擊。大部分職校生因大學無望導致社會和家長的失望,而進入職校后學習壓力較普通中學生要小得多,自主安排的時間較普通中學生要多得多,再加上他們自信心、自覺性差,從而陷入人生目標迷茫、厭學情緒嚴重、生活盲目度日的狀態,這往往會造成不少中職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小說等虛幻世界,逗留于網吧、KTV等場所,極易結識社會上的不良青年,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最后,中職生法律素質狀況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對其法治教育。當前中職生的法律素質普遍不樂觀,我們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看。其一,法律知識不足。法律知識是法律素質的基礎,是衡量法律素質水平的重要依據。因為,中職生是中考的失利者,文化素質明顯不高,平時又很少會主動地學習法律知識,所以,中職生整體法律知識水平非常欠缺。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良馴指出,“目前學校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導向下,缺乏基本的規則教育。我們做過一項違法犯罪未成年人治理機制研究,發現不少學生缺乏起碼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知識,未成年犯在回答自己犯罪原因時,選擇‘不懂法律的占65%。”由此可見一斑。其二,法律意識淡薄。雖然我們一直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實際仍是應試教育占主導,在中小學中,不論是學科課程還是活動課程,不論是顯性課程還是隱性課程,法律教育的內容涉及得很少。這導致中職生法律意識非常淡薄,遇到問題時不知如何恰當處理,對自己行為的后果也缺乏清醒的認識,他們容易采取激烈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從而觸犯法律,或是對法律缺乏起碼的敬畏之心而觸犯法律。其三,法律信仰缺乏。由于法治教育、法治環境的欠缺等因素,再加上自身年齡偏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定,中職生大多并未形成法律信仰,部分學生崇尚權力和財富,認為權力和金錢比法律的力量更大,而對法律和法治缺乏足夠的信心。其四,法律能力薄弱。法律能力包括守法能力和用法能力,由于上述諸種原因,導致中職生守法的自覺性不夠,用法能力更是薄弱。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和重視這些現狀及問題,著力加強中職生的法治教育,提高中職生的法律素養。
(三)是實施我國素質教育方針的內在要求
教育部、司法部等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 是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教育, 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制意識, 增強法制觀念的重要途徑, 是實現依法治國的百年大計”。《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相應地,各省、市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也制定了關于法治宣傳教育的地方法規,例如,安徽省人大常委會于2015年9月通過了《安徽省法治宣傳教育條例》。
加強中職生法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實施我國素質教育方針的內在要求。因為,推進法治是弘揚“公平、正義、公正、和諧”的社會風尚最有效的途徑,法治教育對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素質都有深遠的影響,有利于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法律在當今社會已經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它引導和規范著所有組織和個人的行為。我國的素質教育方針要求在學校里必須加強中職生的法治教育,這也是中職生成才必不可少的環節。中職生雖能夠迅速的接受新鮮事物,但很容易在處理問題上缺乏理智、感情用事,而法治教育能夠很好的培養他們的法律思維能力和品質,在遇事處事的時候,能夠經常站在法律的角度考慮問題,從而使他們樹立法治精神和提升法律素養,為其事業的成功與人生的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http://news.xinhuanet.com/po litics/2014-10/28/c_1113015330_7.htm.2014-10-28.
[2]李義簫.中職學校法制教育的缺失與思考.華章.2012(2).
[3]楊晉.中職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與培養.學園.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