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
創新——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準確地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鄙人膚淺,在我看來,教學中的創新是一種突發奇想,是一份好奇,是一股能量。在突發奇想的醞釀下,在好奇的吹笙下,這股能量發生“爆炸”,創新油然而生。其實語文課堂談的創新,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不少能人異士早早的走在了這條充滿未知、探索的道路上。也總結出不少引人深思的言論和方法。鄙人也深受其熏染,在這條創新之路上微有些獨特的感悟:
一、教師是創新的先驅者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個性發展”“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無疑將矛頭直指——創新。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老師首當其沖,必須自身要具備創新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自己先練好創新的本領,才能指導和發掘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如何才能具備這樣的能力呢?首先,必須在思想意識上接受,認同創新能力的價值和意義。這點至關重要,因為思想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基礎。其次,思想與行動必須統一。這點尤為困難。很多老師心里裝著創新能力,嘴里嚼著創新能力,行為上確是墨守成規,一板一眼。長期以往,勢必把頭腦里所剩無幾的創新變成曾經的“美夢”。只有腦袋里裝著創新,再把創新能力滲透到日常的教學中,才算思想和行為的統一。此外,教師必須要具備豐富、淵博的專業知識體系,以及大膽嘗試的精神。這點看似夸夸其談,實則為創新之基礎。多少次為標點符號的用意所糾結?多少次為詞語意思的不確定給困惑?多少次被多音字給弄的焦頭爛額?專業知識的缺失讓我們連基本的教學都無法順利進行,何況去做什么創新,更何況怎么敢去創新!所以,具備豐富、淵博的專業知識確是創新能力的堅強后盾。有了堅強的后盾,還需要嘗試的勇氣。備課時尋找具有新意的切入點;提問,能夠面向全體學生,師生共同參與;作業,能夠形式多樣。等等。教師是創新能力的先驅者,“火車跑多快,還要頭來帶。”只有教師帶好了頭,學生的創新能力才有所突破。
二、課堂是創新的主陣地
課堂是展現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場所之一。因此,要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落實到每節課。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是點燃學生創新能力的火種。而課堂上師生間的交流則是一種“摩擦力”,這種“摩擦力”可以引爆被點燃的學生,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股能量,既是“創新”的潛在體現。而這股能量卻往往把我們沖昏了頭,讓我們不知所措,以至于將其“扼殺在搖籃里”。一位老師在執教柳宗元的《江雪》一課。在教學進入最后環節的時候,老師問孩子們:“這首詩很難,還有什么問題沒有?”學生們都大眼瞪小眼。在這位老師言語的激發下“會提問的孩子,才是真正會學習的孩子。”一個同學把手舉了起來:“我覺得這首詩是假的。雪那么大,湖面早都結冰了,老人怎么釣魚?”這個問題一出來,就把老師撞懵了。于是,老師讓孩子小組研究這個問題。經過一番討論,一個孩子舉手了:“這首詩不是假的,江面是結了冰,但是老人帶了鏟子,在冰面上鑿了個洞,他就這樣釣魚了。”本來就被問題撞懵了的老師,就借助這樣一個回答,“終結”了這個問題。想想看,問題解決了嗎?那個學生真的懂了嗎?他的“能量”得到了釋放嗎?毫無疑問,沒有!一股能量像那個問題那樣,被老師終結了。而另一位老師,同樣是柳宗元的《江雪》一課。當學生又提出這樣問題的時候。這位老師先是沉思了一會。當然,他是不是真的在沉思?我不知道。然后面對全班同學,輕輕的反問:“他真的在釣魚嗎?”這位老師的一個反問,讓好奇醞釀。此刻,孩子們口欲言而不能言,心欲通而不能通。緊接著,老師發下一份柳宗元生平事跡資料,并告訴孩子:“答案就在這份資料里。”一份資料,吹笙這孩子們的好奇,一股能量正在蓄勢待發,孩子們自然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幾分鐘過去了,一支支小手舉了起來。一個孩子說:“老人不是釣魚,而是鍛煉自己的意志。”另一個孩子回答:“老人不是釣魚,而是陶醉在茫茫的雪景中。”第三個孩子站起來說:“我覺得他不是在釣魚,而是告訴人們,他的內心非常的孤獨;而且詩文的每句話的開頭第一個字,連起來讀正好是:千萬孤獨!”第四個孩子又說:“他不是在釣魚,而是在期待一個春天。”……孩子的回答讓人震驚,難道不是嗎?孩子的回答難道不是因好奇而吹笙的“創新”嗎?而讓創新發生的不正是老師嗎?這種創新的“主陣地”,不恰恰就是課堂嗎?
……
教師是創新的先驅者,課堂是創新的主陣地。只要我們留心,每節課都有創新。其實每個孩子都有突發奇想,每個孩子都有一份好奇,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這樣的能量。只要我們見微知著,保護好、引導好這股能量。讓這股能量緩緩醞釀,慢慢吹笙。指不準那天就給你一個驚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