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雙美
【摘 要】針對目前較為普遍的獨生子女幼兒的特點,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塑造他們的性格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本文筆者就將如何對獨生子女幼兒時期進行有效的個性教育,幫助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獨生子女;個性;教育;方法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以及近年來人們生育觀念的逐步轉變,獨生子女已經成為當今幼兒中的主體。家庭的溺愛,致使部分獨生子女在心理品質和個性方面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果不及時修正,將會阻礙他們健康個性的發展。
一、獨生子女幼兒時期的個性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現在家庭對獨生子女大多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在生活上對子女過度溺愛,在學習上不顧孩子的喜好,盲目強調孩子的智力開發,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技能班、輔導班。致使大多孩子承擔著重要的學業壓力。從而形成不健康的性格。其問題主要表現為:
1.以自我為中心
獨生子女幼兒一般來說都會被當成家庭的中心,除了爸爸媽媽外,還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會圍繞著這個家庭的中心轉,使得許多孩子自小就形成了目中無人,高高在上的心態,自我意識較強,喜歡事事都以自己為中心。
2.有嚴重的依賴思想
這主要是由于,現在獨生子女幼兒,甚至包括青少年,他們的一切均有家長在包辦,養成了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致使許多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較大,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
3.性格內向、膽小怕事
部分家庭對孩子過分溺愛,對孩子事事包辦的同時還給孩子在生活上過多的限制。甚至有的家庭為了防止孩子遭受外界的侵害,而不讓孩子結出外面的世界,整日生活在自己狹小的空間里。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孩子上學、放學路上都有父母或是長輩陪伴著。回到家后就乖乖待在家里,缺少個人空間和與外界結出的機會。而一旦遇到失敗,或是挫折往往就情緒低落,一蹶不振。
4.自私、逆反
由于大多數獨生子女家庭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導致孩子事事都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跟同伴或家長分享,對物質也具有較強的占有欲,不會為他人考慮,只要遇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會義無反顧、想方設法的得到。這些都是較為自私的行為,而且幼兒一旦形成這樣的性格和習慣,他們就會容易聽不進家長或是老師的批評,對家長和老師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從而產生逆反心理。
二、獨生子女幼兒時期個性教育的方法
教育好獨生子女,培塑造他們健康、優秀的性格品質,是每一位父母的殷切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會給家庭帶來無限的幸福和喜悅,同時也會為國家和社會的美好明天帶來希望。那么,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呢?
1.淡化獨生子女觀念,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需要父母祖父輩淡化孩子的“獨生”概念改變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變支配地位為受教育地位;并且不要總是把他們當作“嬰兒”,包辦一切,影響他的獨立性的發展;更不能無原則地、無選擇地、無重點地為他們提供一切東西。比如:在孩子會走路時,就要讓孩子多下地活動,不要總是把孩子抱在懷里,要從小引導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這是培養孩子學會獨立的開端。許多父母出于對孩子不放心的想法,一些孩子能夠自主完成的事情也不讓孩子去做,致使孩子逐漸養成了對父母的依賴思想。所以,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就不該過多的限制孩子的活動。而應該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多加引導,鼓勵孩子憑借自己的能力去做、去嘗試。這樣有利于孩子給更多的接觸世界,了解世界,促進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2.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培養社會適應能力
為了讓孩子在將來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我們應該從小培養他們的適應社會的能力,多為孩子參加社會活動創造條件。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為他們創造一定的群體環境,讓他們有時間與同齡的孩子交往、游戲,在集體活動中獲得成長。其實每個孩子都是渴望與其他孩子游戲、交往的,他們也有社會交往的需求。作為父母,我們在給他們愛的同時,也應該充分理解他們,滿足他們的需求,自主為他們多創造條件,這樣不僅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對孩子參與以后的社會生活都較為有利。
3.對孩子的教育目標要符合客觀實際
對于許多獨生子女家庭,我們都發現許多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勝過于對自己的關心,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勝過于對孩子的關心。許多父母往往把自己較高的期望,或是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加之于孩子,是許多孩子承擔了較大的課內、課外負擔和精神壓力。所以,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應該結合孩子的實際,制定相關的教育目標要符合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不能強迫行事。這就需要家長能夠認識人與人在智力、興趣方面的差別,遵從孩子的興趣愛好,盡量給孩子提供全面發展的機會。將對孩子教育的目標定在符合孩子客觀實際的基礎上,這樣才會少走彎路,孩子的身心也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邱玲.淺談獨生子女幼兒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0(7).
[2]繆小春.從中日幼兒性格差異看獨生子女教養[J].當代青年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