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紅梅 張建偉 姚祺鵬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時期教育對教師的新要求。而班主任是班級工作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學生思想教育的中堅力量。班主任能否以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及對教育工作成敗起決定性作用。下面就班主任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談幾點看法。
一、全面了解學生,有的放矢
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對學生言行要多觀察,多積累,通過問卷調查、家訪、心理測試等方式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狀況,對每個學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一要了解學生的家庭及生活狀況。包括家庭組織結構、家庭成員及工作性質、家庭成員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等。二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三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傾向,是內向型還是外向型,是自卑型還是自信型,是偏激性還是冷靜沉著型等等。作為班主任,只有對自己的學生了如指掌,掌握了每個人的思想動態,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提高自身修養,言傳身教
實踐證明,班主任言行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班主任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師生關系的好壞,對于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標的確定、身心健康的狀況都具有深遠影響。作為班主任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善于開發自身資源,注意培養良好的教育心境和教育認知水平,要熱愛自己的崗位和學生,注意培養敏銳的觀察力、穩定的情緒和堅強的意志,要利用自己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形象去影響和感染學生,促使他們改變某種不良的行為習慣,進而引導他們不斷發現和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要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心靈中去,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
三、營造良好環境,感染學生
寬松快樂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形成。作為班主任要努力構建輕松愉快、和諧友愛的班級文化氛圍。讓學生在“尊重、關愛、民主”的師生關系中,用樂觀向上的態度去生活和學習。在班級建設和布置中,充分利用教室的資源,懸掛名言書畫,辦好班報,以啟迪心智;設置競賽欄、展示欄等評比臺,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放置“交心本”,進行心聲交流和析疑解難;設立圖書角,向學生推薦有益讀物,和好書交朋友等活動,使學生開闊視野,學會做人。以此來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態度,增進學生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四、發揮團隊優勢,形成合力
班主要善于調動各任課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與課任老師一起制定明確的輔導計劃,提出具體的輔導對象,使各科任課教師都能根據學科實際進行針對性心理輔導。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深刻理解“三維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確的價值觀。其次,要求課任老師也要通過自身魅力對學生施加正面影響,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把這些東西“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再次,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要有情感交流互動,哪怕是一個眼神和一個會心的微笑,會使學生對老師有認同感。
五、指導家庭教育,共同推動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程度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將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需要學校,家庭共同推動。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家長會,有計劃地向家長介紹一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向家長講述家長育人成功的范例,推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書籍、專家和網站,引導和幫助家長樹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要定期和家長聯系。通過校訊通、電話、家訪等方式,互通情況,明確家長各階段教育孩子的重點和事項,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環境。同時,了解學生在家表現情況,以便更好的進行教育。
總之,在學生心理品質形成過程中,班主任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長,交往頻率最高,對學生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也最大。在實際工作中,班主任要將班級管理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各方面力量,根據學生成長的不同時期和階段,采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與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幫助中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