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欽
【摘 要】班主任與家長能否真誠、有效地進行溝通,這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關鍵,也是促進學生和諧、健康發展與快樂成長的保障。但是,由于家長受教育程度、職業性質、家庭背景、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班主任與家長溝通并不是一帆風順。經常遇到班主任與家長因溝通不到位、不及時,而產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煩,終受損害的只能是我們的學生。因此,筆者認為,加強班主任與家長的有效溝通是當前班主任培訓的首要工作。
【關鍵詞】溝通;藝術
每個班級不只有“乖寶寶”,也會有“搗蛋鬼”,找家長“告狀”,常常被一些老師用作整治調皮學生的一種方法。可是,許多事實表明,這種方法效果不好,有時甚至適得其反。
蘇霍姆林斯基的觀察筆記里,就記載著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年級有一個活潑好動的男生尤拉。女教師發現他在課堂上總是坐不安穩,隨便講話,有時候拿紙折成一個飛機,趁老師回轉身的時候放出去,惹得哄堂大笑……簡直沒法上課。女教師想了一個簡單的辦法:到家里去找尤拉的母親“告狀”。怎么辦呢?女教師和孩子的母親約定,每天把尤拉的不良行為記在學生手冊里,由母親“采取措施”。決定命運的一天終于來到了:母親看到手冊里的“事跡”,大發雷霆,狠狠地打了孩子幾巴掌,還用皮帶抽了他一頓。這個從小沒挨過打的孩子驚呆了,他從來沒有受到過這樣的痛楚和屈辱。尤拉變了,他常常陰郁地、悲憤地坐在窗前,好像對于一切都無動于衷了。三天以后,尤拉說他把學生手冊弄丟了。母親又使用了她的皮帶。原來那個活潑好動、精力旺盛的孩子,現在顯得沉悶而且孤僻。他很少抬頭,避免和教師的目光相遇,而當這種相遇無法避免的時候,女教師在那眼睛里看到的是憤怒和絕望……
仔細回想一下,我們不少老師恐怕都有過類似的體驗。
我經過長期認真地分析,發現“告狀”法之所以失敗,首先在于它傷害了兒童的自尊心。教師在家長面前歷數學生的種種過錯,往往會降低孩子在父母心目中的人格和地位,使孩子在最親近的人面前丟了面子,抬不起頭來。這就嚴重的傷害了“兒童心靈最敏感的角落——人的尊嚴”,他的自尊心的最后一道防線被教師的“告狀”無情地摧毀了,他感到已經無需再為維護自己的自尊心而作什么努力了,于是很容易變得無所顧忌。其次“告狀”法也容易傷害家長的自尊心。看到自己所鐘愛的孩子被教師的控告描繪成一副實在難以令人喜歡的形象,是一件十分令人痛心的事。此時,家長很容易惱羞成怒,等教師一走,家長就把一切怨憤傾瀉在孩子身上,輕則訓斥責罵,重則觸及皮肉。教師的“告狀”無意中離間了家長和學生的關系,破壞了家庭教育的正常氣氛。第三,“告狀”法破壞了師生的感情。教師“告狀”造成的一個后果,就是使孩子蒙受屈辱和痛楚,失去父母的寵愛和保護。于是,孩子很自然地把這一切歸咎于老師的“告狀”,而不去考慮自己的過錯。他理解不了教師的“好心”,開始拒絕教師的幫助,產生了對抗教師的心理。許多事實告訴我們:凡是一向調皮、難以管教的孩子,往往是家長不會管、不愿管、管不了或舍不得管的,家教如果有方,孩子何至如此呢?試圖通過“告狀”而求助于家長的威嚴,愿望往往是要落空的。
那么,如何與家長溝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幾十年的教學經驗讓我深深體會到與家長溝通時與其“報憂”,毋寧“報喜”。
思想品德教育能否奏效,歸根到底要依靠學生思想內部矛盾的轉化。學生的思想往往是已知與未知、先進與落后、正確與錯誤的統一體。任何一個調皮學生,思想品德中都有一些“閃光點”,都有一些積極因素,而這正是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根據地”,是向缺點錯誤發起進攻的“橋頭堡”。《學記》中說,“教也者,長其善而救其失者也”。教師在德育教育過程中,必須設法調動學生思想內部的積極因素去戰勝消極因素。因此,“從兒童來到學校的第一天起,教師就應該善于發現不斷鞏固和發展他身上所有的好的東西。”當教師把自己從學生身上發現的優點和他的點滴進步告訴家長時,往往會使家長喜出望外,從而使學生從父母那里獲得更多的溫暖和保護;會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保護和滿足,從而樹立起做人的自信,“抬起頭來走路”;會使學生充分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尊重、愛護和信任,從而更加愿意接近教師,接受教師的幫助。這樣,學生的優點越來越多,讓教師向家長的匯報增添了新的內容,就形成教育過程中的“良性循環”。
當然,所謂“報喜”并不是要老師見到家長時光揀好聽的說,更不能牽強附會甚至無中生有地吹捧學生,而應當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優點和進步的前提下,中肯地指出學生當前的主要缺點,和家長共商幫助學生謀求改進的方案。而且,“報喜”也不是老師與家長溝通的主要目的和唯一內容。教師與家長交流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學生成長的家庭背景,了解學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氣質的各個方面的表現,從而使自己對學生的教育更有針對性、更符合學生的個性特征;同時,也是為了與家長互通情況、協調一致,以保證教育影響的一致性。
總之,教師與家長溝通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