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琳
【摘 要】隨著課改的推進,我們的語文教學觀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如何進行更有效的讀寫訓練,成為了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本文立足于小學語文學生讀寫現狀和教師教學現狀,從讀寫結合訓練的策略角度出發,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讀寫訓練方法,為學生愿讀、樂寫、善寫提供科學有效的依據。
【關鍵詞】讀寫結合現狀;讀寫結合策略
隨著課改的推進,我們的語文教學觀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那么當今小學生讀寫現狀如何?怎樣才能讓學生愿讀、樂寫、善寫呢?
一、學生讀寫現狀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仍存在一些誤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讀寫分離、機械練寫
在我們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讀寫分離的現象。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師仍把寫作課和閱讀課當做兩種獨立課型來定位,認為二者間是互不干涉。要么就是老師有一定的讀寫訓練意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卻過分強調形式,學了寫景的文章,就要求學生仿照課文寫景;學了寫人的文章,就要求學生仿寫人物。在指導時忽略了學生“為什么要這么寫”的體會,換言之,就是缺乏對學生閱讀方法、表達方法的指導。這樣的訓練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整體與全局意識。
(二)只讀不寫、光說不寫
教學中的只讀不寫忽略了從“讀”到“寫”中間還應存在一個重要的環節,那就是表達方法的習得。而光說不寫則讓學生的思維往往停留在片斷性的跳躍上,而無法系統地連成整體,無法形成規范的、符合邏輯的書面表達。
(三)沒有找準文章讀寫結合點
在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時,教師沒有選擇合適的教學時機,沒有很好地挖掘和習作教學的結合點。教研活動中也較注重對閱讀教學的研究,且往往局限于對文本教法的研究,較少從學生學的角度,從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的角度去加以研究。
二、小學語文讀寫結合策略
(一)廣泛課外閱讀,服務讀寫結合
《課標》中對課外閱讀的總量有了體而明確的量化規定:小學一至六年級階段的課外閱讀量不少于 150萬字。要確保學生達成這個閱讀總量,就要多讀書、讀好書。讀書的方式多樣:既可以在課前、課內、課外閱讀,也可以利用音像閱讀、網絡閱讀;既可以是閱讀名家名作,又可以是優美古詩文、科普讀物、童話故事、成語故事等。既可以校內個人閱讀,也可以在家中親子閱讀。至于讀物推薦,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推薦讀物,還可以結合歷史或時事推薦讀物等等。
(二)積極感悟生活,豐富寫作素材
作文的源泉來自平凡生活的點滴。當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對情緒的儲備達到了相對豐厚的程度,其習作的內容就能充滿真情實感,充分展現出學生的個性。我認為,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認識生活時進行讀寫結合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習作水平,提升語文素養。因此在生活中教會學生善觀察、引導學生善感悟、培養學生善思考,善積累,無疑是為“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重組閱讀文本,找準讀寫結合著力點
我們知道,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則是閱讀的內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而讀寫能力的訓練應該是有序列的,有章法的。所以教師要樹立讀寫結合的意識,打破以往語文學習將“讀”與“寫”獨立訓練的傳統;其次要有全局意識,通讀教材,對課標要求的各個年段教材的讀寫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確立每學期的寫作重點、難點以后,再以單元為單位,根據單元主題的內容、文章的表達特點以及訓練的要求確立單元的讀寫結合訓練目標,再結合單元讀寫訓練目標找準每課的讀寫結合點。總之,嘗試在不同的主題中找到讀寫結合點,通過研讀教材,重組教材,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個讀寫主題,使讀寫訓練更有內容可抓,更有方法可學,更有藍本可仿。這樣,讀寫結合的有效落實才能事半功倍。
(四)讀寫結合的基本形式
(1)巧補“留白”。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你會發現其實許多課文都出現了 “留白”。課文中的這些留白,往往有“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學生在讀文后,腦子里往往會留下想象的空間。因此,可以借助給文本補白,以此延伸學生的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能力,更能夠有效落實讀與寫的結合。而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常常會用到抓標點補白、抓關鍵詞補白、抓情節補白、抓結尾補白、抓插圖補白等方式。抓住文章的留白處,巧妙地引導學生參與補白,這是對課文的一次再創造,也是實現讀寫有機結合的一種有效形式。
(2)仿寫遷移。仿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仿內容,二是仿形式。以范文引路,指導從仿寫學習寫作,是讀寫結合的一種常見而有效的形式。但是,仿寫是引導學生掌握范文中語言和寫作方法,但不能讓學生作文能力只停留于模仿的階段,仿寫的最終目的是要將模仿引向創造,在模仿中培養學生的獨創精神。
(3)創新改寫。創新改寫是一種以課文為材料的寫作訓練,它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同時對培養學生想象能力也大有益處。比如我就曾根據課文中的古詩,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指導學生根據詩意編一個故事;而《將相和》這類課文則改寫成簡短的劇本,這都是對體裁的改寫。除此以外,改寫還有其他多種形式,如人稱的轉換、篇幅長短的變換,以及文本略寫處生成的改寫等。
總之,讀寫結合就如一座豐富的寶藏,如何更合理地把握“讀”與“寫”之間的“度”、怎樣在實際教學中落實好讀寫結合等,都值得我們去探尋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