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 孔繁琦
?
互聯網非法集資新趨勢及風險識別點
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 孔繁琦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日新月異的創新與變革,對于我國經濟金融發展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但與此同時,由于行業制度缺失,個別互聯網機構違規經營,非法集資在互聯網背景下呈現多發態勢。因此,本文對互聯網非法集資的新特點及風險進行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互聯網 非法集資 風險
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迅猛發展,在給實體經濟提供更多資金、豐富市民投資渠道的同時,也存在非法集資的隱患。財富管理類公司野蠻生長,社會資本成立的P2P公司經營亂象突出,由于缺乏相應的法律定位、政策標準和行業規則,市場主體魚龍混雜,非法集資案件大量爆發,風險迅速蔓延,以P2P網絡借貸等名義進行非法集資的更是成為了重災區。
截至2015年12月末,國內P2P平臺數量達到2595家,月環比下降1%,國內P2P網貸行業貸款余額增至4394.61億元,是2014年同期的4.24倍,多數平臺的杠桿率已超過10倍,部分已達數十倍。2015年,江蘇P2P平臺數量較2014年大幅增長,達到138家,交易規模排全國第五。相應的,問題平臺數量也有所增長,2015年以來江蘇省P2P網貸平臺跑路的有77家,占全國的6.1%。P2P網貸公司頻繁出現的風險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該行業存在的不規范和巨大經營風險。互聯網的開放性、便捷性、廣泛性等特點,再加上高效的現代支付系統,使得非法集資活動涉及范圍更廣,形式更加多樣,因而也帶來了更大的風險。
互聯網非法集資不僅具備傳統非法集資的特征,還具有以下特性。
(1)P2P平臺成為非法集資重災區。互聯網金融領域發生的非法集資行為主要集中在P2P網絡借貸這一行業。具體有以下原因:一是一些P2P平臺將借款需求設計成理財產品出售給放貸人,或者通過先歸集資金再尋找借款對象等方式,形成資金池,由平臺實際控制和支配;二是P2P平臺沒有盡到借款人身份真實性核查義務,未能發現平臺上以多個虛假借款人的名義大量發布虛假借款信息;三是P2P平臺發布虛假的高利借款標的,甚至是假標自融(虛構假的標的,用編造的借款人從平臺獲得資金,償還前期利息或用于平臺運行,維持資金鏈運轉),并采用借新貸還舊貸的龐氏騙局模式,短期內募集大量資金用來滿足自身資金需求或轉貸出去。以“e租寶”為例,2015年10月,共有309個借款公司在其平臺上發布借款標的,其中302家在借款之前變更過法定代表人,292家在借款之前變更過注冊資本,且注冊資本變更距發布第一個借款標的的時間平均為33天。變更前,這些企業的注冊資本平均只有154萬,變更后達到2714萬。
(2)利用互聯網支付集資詐騙。第三方網絡支付機構的便捷支付工具、系統開發、資金清算以及網絡宣傳等,客觀上為P2P等非法集資平臺帶來了便利,如打通了投資人借款人的銀行資金劃轉通道、負責對集資平臺的資金歸集和劃轉、對投資人的投標和返利的支付等。
(3)涉及地域范圍更廣。互聯網的虛擬性突破了物理的地域界限,這在非法集資領域尤為突出。傳統的非法集資案中,縣域案件較多,嫌疑人相對集中,而互聯網金融完全突破了這一規律,嫌疑人能涉及上千人,可以遍布全國各地。如“e租寶”事件,全國5大省,幾十個市,90余萬用戶均牽涉其中。
(4)私設資金池。據了解,目前國內的網貸平臺一般都在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之外開設中間資金賬戶,實現資金的中間轉賬結算。由于無法評估網貸風險是否會沖擊銀行體系,銀行往往會拒絕為網貸行業提供第三方監管的要求,即使是在第三方支付的賬戶中,資金的調配權和使用權仍然在網貸平臺手中,就使得中間賬戶儼然成為該機構為自己設立的一個資金池,一旦資金流向平臺賬戶或者個人賬戶,可能會碰觸非法集資的法律底線。2015年末,《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明確規定,P2P為網絡信息中介平臺不允許搞資金池,不能做信用征信、擔保,不允許放貸等。一旦正式頒布實施,P2P行業將告別監管裸奔時代,洗牌正式開啟。
(5)參與人群有年輕化趨勢。60歲~65歲之間人群、婦女或有一定資產人員仍是互聯網非法集資平臺所青睞的對象,平臺往往采取專人輔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誘使這類人群“入股投資”。但是,參與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尤其對互聯網、電子產品熟悉且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群,往往成為互聯網非法集資平臺的“重點客戶”。參與人群涉及的職業也更多,如公司職員、教師、醫生、公務員、私營業主等。
(6)犯罪人與受害人之間不再以熟人為主。傳統的非法集資案件中,往往利用熟人關系進行詐騙和集資。但網絡世界的虛擬特征,使得雙方呈現陌生人的“投資合同”關系。因此,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跨領域、跨空間進行宣傳時,公眾人物站臺或者政府媒體背書對于這些理財投資平臺的宣傳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7)非法集資的速度和影響更快。傳統的非法集資案件,受地域和人群關系的限制,非法集資活動往往時間較長。而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突破了地域、人群和信息傳播的限制,只要大力宣傳推介,其傳播速度和集資規模短時間內就會成幾何倍數的增加。同時,一個P2P平臺的“跑路”會帶來羊群效應,導致對整個行業的負面影響甚至“擠兌”事件,從而在互聯網背景下放大了整個行業的不穩定性。
通過分析總結“e租寶”等P2P平臺存在的非法集資風險,網貸平臺根據業務流程可以劃分為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均存在其特有的階段性風險特征。
(1)非法集資的前期,平臺會投入一定數量的資金對平臺運營進行廣告宣傳,并會鮮明標注高利息、高回報等字眼來吸引投資者;或者是雇用一些推手利用貼吧、微博等社交工具來推薦平臺。為逃避打擊,不法分子通常會采用成立分公司、支公司等方式,將注冊地和集資地分開。企業注冊資本較小或采用多層空殼公司控股方式,讓資金的實際控制方難以追溯。
(2非法集資的中期,平臺通常會發布一些虛擬假標或者是沒有標的的理財類產品,同時標明超常的高收益率(一般情況為20%及以上)來吸引投資者到平臺進行注冊充值。這種標的活動力度特別大,比如:充5000元送Iphone手機,或者充多少錢返多少錢等。同時會出現平臺上同一個借款人多次發標借款或者幾個借款人定期在平臺上發標借款的情況。也有借款人與平臺內部人員或者是與平臺員工有親屬關系等情況。
(3)非法集資的后期,即平臺出現提現困難在做“跑路”準備階段,通常會突然出現大量的新投資人到該平臺注冊賬號,再通過平臺上一個注冊已久的賬號下發或轉賬給這些新的注冊賬戶,最后這些新賬戶將資金全部提現或轉出。另一種情況是同一個借款人多次發布大大小小的標的,投資人通過自己賬號轉賬進入該賬戶來進行投資,該賬戶作為一個流轉的賬號,等標滿后會迅速把該賬號里的資金分散轉出,資金大都劃轉至平臺控制的私人賬戶或第三方賬戶。“藍莓股權”案例中,藍眾、藍南賬戶開立初期表現為“吸存”及“中轉”功能,資金募集結束后,則表現為“返利”功能,每季度末固定時間向固定個人實現“收益分配”。
結合P2P非法集資前期、中期、后期三個階段來看,其可疑風險識別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超常的高收益率;二是同一個人多次成為借款人;三是虛擬假標;四是平臺的活動力度大;五是借款人與平臺有關聯關系;六是沒有標的的理財類產品;七是大量投資借款通過第三方支付機構劃轉。
面對互聯網非法集資犯罪的新趨勢、新特征,金融監管部門應及時完善制度加強監管,建立防范和打擊非法集資的長效機制。金融機構也應提高警惕,提升鑒別非法集資、維護客戶資金安全的能力。同時,金融機構也要對社會公眾積極開展防范打擊非法集資的宣傳活動,提高社會公眾對非法集資的防范意識和識別能力,從源頭上有效遏制非法集資。
參考文獻
[1] 呂志軒.謹防以互聯網金融為名的非法集資[J].首席財務官,2015(Z1).
[2] 徐昕煒.當前非法集資犯罪新動向與防范對策[J].企業經濟,2012(10).
[3] 彭冰.P2P網貸與非法集資[J].金融監管研究,2014(06).
作者簡介:孔繁琦(1980-),男,江蘇鹽城人,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反洗錢處,工程師,碩士畢業于河海大學計算機學院,曾獲得省廳級科技成果三等獎,主要從事金融反洗錢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a)-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