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強
摘 要: 小學品德和社會課程是一門具有很強生活性的課程,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生活,在生活中體驗和感悟,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因此,小學品社課老師應該認識到品社課的特點,將現(xiàn)實生活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達到對學生思想品德進行教育的目的,使學生更加全面地發(fā)展。
關鍵詞: 生活化教學 小學品社課 滲透
對于小學品社教學來說,課堂是教學工作的主要場所。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教師應該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引入生活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和社會生活能力。
一、在品社課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首先,從課程的來源來說,品社課的內(nèi)容來自于社會生活,其教學目的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能力。知識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指導與應用到生活中。如果教師只是進行單純的知識講解,不能將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就會使課堂內(nèi)容與現(xiàn)實生活相脫節(jié)。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將課堂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生活能力,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其次,在品社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符合現(xiàn)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和價值取向,使學生成為教學主體,更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
二、開展生活化的品社教學的有效途徑
1.設置更加貼近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在品社新教學中,應該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的制定時,應該在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教學目的的基礎上,重視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在進行課程目標制定時,重點考慮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生活技能,比如認識交通標識,辨別安全標識,學會合理求助,等等,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2.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對于小學品社教師來說,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應該改變以往的重視理論教學的教學觀念。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生活能力提高的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深入研究教材,從學生角度出發(fā),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能夠用心觀察和感受生活,引導學生更好地從生活中體驗知識。在開展教學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式,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讓學生體驗到品社課帶來的生活樂趣。
3.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合理設計。
對于教學工作來說,教材中雖然提供了很多豐富多彩的教學內(nèi)容,但是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生活化的品社教學課堂來說還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發(fā)現(xiàn)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關心學生討論的熱點話題,將這些教學內(nèi)容分析整合,通過不同形式滲入教學活動中。生活化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加到學習探討活動中,同時提高學生教學工作的效率。因此,為了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應該利用課余時間走進學生生活,理解學生的內(nèi)心想法,進行教學的合理設計。
4.互動式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教師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積極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并理解品社學習的生活化意義。首先,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將其有效融入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在進行一些抽象概念的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從生活現(xiàn)實出發(fā),進行知識傳授。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或者通過歌曲、動畫故事等多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喚起他們真實的生活體驗。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氛圍中感受不同的環(huán)境和人物,比如了解清潔工人、建筑工人的辛苦,使學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xiàn),心靈得到觸動,產(chǎn)生情感體驗,也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5.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踐。
對于品社教學來說,其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師應該積極地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通過現(xiàn)實生活場景的模擬,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教學。從品社課程的教學目的看,就是培養(yǎng)能夠快樂的、積極向上的、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學生。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內(nèi)心體驗和能力提升。在教材指引下,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最大限度地拓寬學生的生活渠道。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討論學習中,享受課堂的快樂。
6.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參與社會實踐。
對于品社教學來說,單純的課堂教學形式過于單一,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學習。組織學生進行小區(qū)環(huán)境的監(jiān)管、交通道路的指揮等,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體驗社會生活,樹立正確的道德理念和價值觀念。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品社課程教學來說,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生活能力,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方式的全方位改革,將生活化的教學融入日常教學工作中。通過互動式的教學、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社會實踐的參與,使學生真正理解社會生活,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
參考文獻:
[1]那順套圖格.談小學品社課的生活化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5(3):70.
[2]王麗萍.讓孩子們的心靈去旅行——在生活化的品社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0(4):60-61.
[3]李艷.品社教學生活化初探[J].考試周刊,2015(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