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慶
(重慶大學,重慶 400030)
?
新媒體使用行為下的青年媒介素養研究
劉慶慶
(重慶大學,重慶400030)
摘要:伴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以網絡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因自身的技術優勢和互動性、即時性、個性化的特點,成為青年最熱衷的媒體形式,并不斷塑造和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和價值觀點。本文以社會學和傳播學相關理論為研究基礎,以新媒體為研究平臺,從多個角度對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新媒體使用行為進行了實證調查,據此考察青年的新媒體素養和受新媒體影響的程度,理清新媒體與青年的關系問題,為青年的健康成長與新媒體的發展提供引導和幫助。
關鍵詞:新媒體;使用行為;青年;媒介素養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3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13sksza01)和2015年重慶大學黨建研究項目(0002001304901/081)的研究成果
新媒體(NewMedia)首次作為一個傳播概念,最早源于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①之后,隨著信息技術的更新,其逐漸成為一個不斷發展且具有爭議性的傳播用語。在不同的研究者看來,“新媒體”的概念架構和界定機制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
與傳統媒介相比,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即時性、個性化、融合性和分眾性特點,其中最本質的特征是技術上的數字化和傳播上的互動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更傾向于將新媒體理解為“通過數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時移動的多媒體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1]由于自身的技術優勢,新媒體不僅是采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于一體的“多媒體”,也是融合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于一身的“全媒體”,比傳統媒介更開放、更自由、更豐富。而當代青年思維活躍、知識豐富、思想解放,對新鮮事物興趣濃厚,對信息的掌握和傳播特別強烈,很快便成為新媒體的最先體驗者。當然,新媒體的交互性和創新性也為青年的成長成才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日益成為青年獲取信息、學習就業、生活娛樂、交流溝通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幫手,成為他們聚集、聯絡和組織動員的重要途徑和載體。正如吳敏蘇所說,互聯網和手機短信已普遍進入青年的生活,……當代青年正處于媒介的包圍之中。[2]
隨著我國社會生活的不斷媒體化,青年的媒介行為越來越引起教育者的關注。在思考青年成長的各類命題中,以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的興起為標志的新媒體對青年的影響研究無疑變得更為緊迫與必要,而回答此問題的前提便是目前青年的新媒介素養狀況?;谶@一思考,我們參照社會學中社會互動的基本理論,通過實證研究方法,擬從廣度、向度、頻度、深度四個維度對以大學生為代表的青年新媒體使用行為進行調查,進而考察青年的新媒體素養和新媒體的影響程度,為青年的健康成長與新媒體的發展提供引導和幫助。
互動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現象,也是社會學的基本分析單位。社會互動原指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的相互依賴性的社會交往活動。[3]社會互動論的產生與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傳播學研究視角與框架,也提供了互動與傳播結合的三個基本命題:一是人們對環境的理解和感知依賴于傳播;二是傳播在被自我、角色和情境等概念指引的同時也指引著這些概念;三是傳播包括動作、互相依賴、意義、關系以及情境因素的復雜互動。因此,有學者指出,基于這三個前提可以推導出系列的研究話題:媒介如何和個體互動建構社會真實,媒介在人的社會化當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互動的方式成為研究的對象,技術對互動方式的影響受到關注,傳播變成一個充滿多個信道和在錯綜復雜關系中進行的過程等。[4]
本研究在借鑒社會互動理論的基礎上,擴展了互動的內涵,將其應用于對青年與媒介的研究中,并以社會互動的基本維度為切入點,來分析新媒體在青年群體中所形成的傳媒生態環境與影響力,探討新媒體與青年的關系問題。
考慮到調查的可行性和實際情況,本研究主要定位于全國的青年大學生群體。首先參考學界和政府對行政區域的劃分進行分層抽樣,再考慮學校類型和對象屬性確定樣本,共對全國28個城市進行了問卷調查,發放有效問卷共計1694份。
(一)廣度
廣度是反映青年使用新媒體數量、類型、地域等屬性的量度。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于2015年7月23日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較2015年底增加1894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48.8%;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較2014年底增加3679萬人。我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4%,其中,20~29歲年齡網民的比例為31.4%。[5]可見,中國青年網民規模較大,在總體網民中所占比重最大。
同樣,我們在對課題組的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時發現:在被調查的1694名青年中,使用網絡和手機的比例分別為95.2%和96.3%。
可見,手機和網絡以聲像疊加、雙向互動的個性化傳播方式吸引著青年的注意,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就群體屬性而言,男性使用者比重略高于女性,城鎮人群略高于農村,東部地區略高于中西部地區。這個結果跟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于2015年6月發布的《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6]的結果相符,這說明,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青年的網絡使用率呈逐漸上升趨勢,且青年群體間的屬性差異在進一步縮小。同時,就具體的接觸年限而言,84.6%的青年具有10年以上網齡,78.4%的人在10年前就開始使用手機,即大多數青年為網絡和手機的老用戶。
但是,我們也發現,在使用新媒體的人群中,分別有10% 和8%的人不愿意接觸或很少使用網絡和手機,那么,是哪些因素阻礙了這些被試青年對新媒體的經常接觸呢?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將這些阻礙因素進行了整合,大致可分為兩類:主觀內在因素和客觀外在因素,其中較少使用網絡的主客觀原因中,選擇“沒有時間用”和“傳輸速度慢或信號不好”的比例首當其沖,分別為27.4%和24.6%,而較少使用手機的因素中,“選擇沒有必要使用”和“傳輸速度慢或信號不好”的人數最多,分別占22.8%和16.7%的比例。

表1 青年不愿意接觸或較少接觸新媒體的原因
從廣度上說,新媒體在青年中的使用規模日益龐大,較往年有較大幅度提升,并呈現出持續遞增和加速發展的趨勢,所涉及的青年群體數量之大、類型之多、地域分布之廣,因此稱為廣度廣。就群體屬性而言,男性使用者比重高于女性,城鎮人群高于農村,東部用戶多于中西部用戶。這與網絡基礎設施的投入加大,新媒體價格的大幅下降,產品性能和用戶體驗的日新月異,青年新媒體使用意識的積極提升有著重要而又緊密的聯系。但我們也應認識到還有一些因素的存在阻礙著青年對新媒體的使用,即青年對新媒體的負面感受或看法;新媒體對個人的適用性,包括興趣、實際用途、技術難度、時間緊張等;采用新媒體的客觀條件,包括是否受到外界的限制和新媒體采用的硬件設施是否具備等。
(二)向度
向度是判斷青年對新媒體的認同程度及其發展方向的牽制程度,它反映新媒體輸出的信息與青年的需要在方向上是否一致。
“使用與滿足”作為受眾研究中的基本理論,是卡茨于1974年提出。該理論假設認為受眾是基于特定的心理和社會需求,引起對媒介的期望,導致自身的媒介使用行為。因此,通過對青年的媒介接觸動機和需求滿足調查能分析和考察新媒體帶給青年群體的行為和心理效用。
根據這一理論原則,在查閱了大量的文獻研究后,我們將青年的新媒體需求分成七類。在對問卷分析中發現,與各種傳統媒介比較,在滿足“了解國內外新聞事件”“獲得有關個人生活的信息”“滿足娛樂或個人愛好的需要”“表達個人意見、觀點或發表自己的作品”“與別人交流觀點或信息”“參加社會活動”這六種需求上,青年對網絡的選擇率均在50%以上,在“增進個人感情”的需求方面青年對手機的選擇率最高,為47.3%。

表2 青年的媒介需求情況
青年的媒介接觸行為最終會導致需求的滿足或無意義的效果兩種結果,但無論效果如何都會影響青年今后的媒介使用行為,據此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或在不同程度上改變對媒介的期待。當然,這一結果對媒介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那么,在新媒體具體功能的應用中是否真正與青少年的期望相一致呢?
為此,我們根據里克特量表的五點記分法,從“很滿意”、“較滿意”、“一般滿意”、“較不滿意”到“很不滿意”分別給予5分、4分、3分、2分、1分,將青年對新媒體應用功能的滿意度進行了測量。結果表明,青年對新媒體應用功能的總體滿意度評價為4.16,介于比較滿意和非常滿意之間,應該說總體評價較高。但對網絡的總體滿意度明顯高于手機,兩者均值分別為4.28和4.04。其中,信息獲取功能和交流溝通功能分列網絡和手機應用滿意度排名的第一位,其次是休閑娛樂,商務交易的滿意度最低。
從向度上來說,青年在滿足個人需求的選擇上對新媒體的認同程度明顯高于其他各種傳統媒介,對新媒體應用功能的評價總體滿意。其中,信息獲取和交流溝通類的應用滿意度最高,商務交易類應用不盡人意。這與我們的假設存在一定差異。因為利用網絡或手機交易具有的方便、快捷特性正好符合青年的消費習慣,出售的時尚產品和較低的價位也與學生群體的需求吻合,購物交易應用應該是青年群體新媒體使用的重要領域?;诖私Y論,我們認為無論是手機還是網絡在商務交易的應用服務和安全保障上還有進一步加強的空間。
(三)頻度
頻度是衡量青年在一定時間內使用新媒體的時間長度和和接觸次數的量度。
在調查中,我們請青年估算一下自己每天平均花費在網絡和手機上的時間,其統計結果如下:有接近半數的人平均每天上網在4個小時以上,即每周28小時以上,超出人均周上網時間(25.6小時[5])。據CNNIC2015年6月發布的《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6]顯示:2014年中國青少年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0.7個小時,比2013年增加了近4個小時。在學生群體中,大學生網民是網絡使用最活躍的群體之一,該群體在大部分網絡應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
與每天的網絡使用時間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37.1%的人每天使用手機不足1小時,26.3%的人使用手機在1~2小時之間,只有10.8%的人每天使用手機在8小時及其以上。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這個比例。早在2009年發布的《中國手機媒體研究報告》[7]中就曾斷言:“隨著人們新的媒體使用習慣和消費習慣的建立,手機將有可能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媒體?!边@一判斷,實際上具有很強的先見性。目前,隨著手機處理能力的增強以及移動網絡帶寬的不斷增加,已經出現功能近似于移動PC的高端智能手機,傳統互聯網的終端正從個人電腦走向手機。這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好奇心和使用欲望的廣大青年學生無疑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表3 青年每天使用新媒體的時間
根據青年的使用目的,我們將新媒體的應用行為劃分為四大類型,整體來看,目前青年在獲取信息、娛樂休閑和交流溝通上的使用頻率比例較高,就具體類型而言,QQMSN(均值為4.23)、網絡搜索(均值為4.00)、網絡新聞(均值為3.68)、網絡電影電視(均值為3.54)、網絡音樂(均值為3.49)和手機短信(均值為4.05)、手機音樂(均值為3.65)、手機上網(均值為3.61)、手機彩信(均值為3.53)、手機游戲(均值為3.50)分別高居網絡和手機應用使用頻率排名的前五位。
從頻度上來說,青年每天對新媒體尤其是網絡的使用時間較長,次數較多,頻次較高。有接近半數的人平均每天上網在4個小時以上,即每周28小時以上,遠遠超出人均周上網時間。同時,對新媒體各種應用行為的調查發現:搜索引擎已經成為青年獲取信息的重要入口;社交是青年較為活躍的新媒體應用領域,即時通訊高居所有應用行為使用頻率的榜首便是證明;娛樂休閑的用戶規模更是持續增長,網絡和手機的游戲、音樂、視頻由于使用門檻低、更新速度快,成為了青年學生娛樂方式的首選;同時,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網絡教育在使用頻率的排名上最低,均值僅為1.68。因此,加強遠程教育體系的應用和宣傳,幫助青年享受更多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應該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途徑。
(四)深度
深度是反映青年對新媒體依賴程度大小的量度,主要從情感投入多少、參與的復雜程度、缺失的反應程度等方面來判斷。
調查顯示,青年在新媒體上的花費相對比較理性。51.3%的人每月平均消費在網絡上的費用不足30元,49.2%的人每月平均消費在手機上的費用不足50元。平均每月花費在網絡和手機上的費用在100元以上的分別只占6.8%和12%。
從參與的場所看,宿舍是青年的主要上網場所,56.9%的被訪者在宿舍上網;家里和學校的機房、圖書館等也是青年上網的重要場所,提及率分別是44.3%和21.0%;通過網吧和移動上網的分別為12.1%和12.5%;通過親戚或朋友等其他場所上網的比例相對要少一些。這說明目前網絡資源和基礎實施建設比較完善,基本滿足了青年的新媒體接觸需求。
從青年對新媒體的重要性感知來看,有七成以上的青年認為生活中如果沒有了網絡和手機,他們將“受到一定影響,甚至不能容忍”,認為“有點不習慣,但能接受”的網絡和手機占有率分別為24.8%和19.0%,選擇“基本沒有影響”的被訪者只有3.6%和3.9%。同時,在對“一上網或使用手機我就控制不住時間”的選擇中,有35.9%的學生表示非常贊同,有30.9%的人表示比較贊同??梢姡褂眯旅襟w已經成為目前青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動。

表4 青年對新媒體重要程度的評價
從深度上來說,雖然青年對新媒體的花費比較合理,場所也較為固定,但依賴性卻非常突出,情感上涉入較深、結果影響深遠,即為深度深。這說明以手機和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交互信息傳播模式,它的存在影響甚至改變著青年一代的生存狀態。尤其是部分青年對新媒體的過度沉迷,也提醒我們應該及時地進行教育疏導和心理干預,減少對虛擬空間的依賴,引導他們合理的使用新媒體。
綜合以上可以看出,青年與新媒體處于一種“共生”的互動狀態,即新媒體極大地影響青年的成長,而青年又不斷地推動著新媒體的發展,其中,新媒體對青年的影響是主要的和持續的。
一方面,以網絡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因為其海量信息發布、數字技術應用和充分互動的特征,為青年提供了與世界同步發展和充分展示個性的空間,成為他們重要的生活方式。調查顯示,新媒體中的互動形式是目前青年使用并獲得滿足的主要手段,但青年在互動中的滿足存在著較大的內容程度上的差異??傮w而言,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帶來了一些令人困擾和擔憂的問題,但其獨特性和其形成的全新傳播氛圍在協助青年的成長、培育青年的學習,開發青年的自身價值,訓練青年分析、判斷、評估、批判以及幫助他人的能力,并積極、自主地找尋并享受來自他人的幫助和情緒、心智上的理解與支持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方面,新媒體的發展與其主要用戶群——青年的成長也是分不開的。青年在其成長過程中選擇和淘汰媒介,并在使用過程中適應媒介,成為媒介固定的用戶群,能夠促進媒介的穩步發展和壯大。無論是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還是美國互聯網委員會(UnitedStatesInternetCouncil),每年進行的網絡和手機發展狀況調查,均顯示在不同年齡段的群體中,青年的數量總是最大的群體,在新功能推出之初,響應最積極的也是青年。因此,新媒體時代更需要傳播者對青年的選擇與使用進行分析,從而更好地了解受眾的喜好和預測他們的行為,使新媒體的產品和內容為青年的需求而“量體裁衣”。
新媒體的發展和青年的成長在多個層面存在相通之處,并始終處于積極互動、彼此依賴、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青年的新媒體素養教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對青年新媒體素養的研究是媒介化生存的必然要求,實現青年與新媒體的良性互動,必須要堅持辯證、全面、多維的分析視角,才可能得到更加深刻、清晰、準確的認識。
注釋:①“新媒體”一詞最早出現在1967年,由美國CBS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在EVR(Electronic VideoRecording電子錄像)商品開發報告中首次使用。在這份報告中,新媒體,用以指代和傳統印刷媒體不同的、基于電波和圖像傳輸技術的廣播、電視、電影等媒介樣態。
參考文獻:
[1] 廖詳忠.何為新媒體[J].現代傳播,2008(5):122.
[2] 蔡幗芬,張開,劉笑盈.媒介素養[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的出版社,2004:193.
[3] DonF.Faules,DennisC.Alexander,Communicationand socialbehavior:asymbolicinteractionperspective[M]. AddisonWesleyPub,1978:15-22.
[4] 王賀新.布魯默“符號互動論”與傳播研究[D].河北大學碩士學位,2007:49.
[5] 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5年7月)[D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www.cnnic.net.cn,2015-7-22.
[6] 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D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www.cnnic.cn,2015-6-3.
[7] 中國手機媒體研究報告[D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www.cnnic.cn,2009-2-19.
[8] 許燦榮,徐喜春.新媒體環境下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J].青年探索,2015(1):19.
[9] 迪克(荷).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面[M].蔡靜,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10-110.
[10] 劉連喜.新媒體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6:1-27.
[11] 呂巧平.媒介化生存[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83.
[12] 蔣穎.新媒體環境下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效果的思考[J].新聞界,2015(11):64.
[13] BreadKW,WolfEM.Modificationintheproposeddiagnostic criteriaforInternetaddiction[J].CyberPsychologyand behavior,2001(3):377.
[14]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84.
[15] 尹韻公.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20-241.
[16] 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修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76.
[17] 戚攻.社會回應機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9.
[18] 彭蘭.數字媒體傳播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148.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10-0006-03
作者簡介:劉慶慶(1981—),女,湖北宜昌人,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新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