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郝川 張愛國(山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山西省臨汾市,041000)
?
采煤沉陷區移民補償標準優化研究?
郭郝川 張愛國
(山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山西省臨汾市,041000)
摘 要以移民主體差異性為補償標準研究的對象,構建移民補償標準化公式。充分考慮不同移民家庭的復雜性因素,實現不同家庭的差異化補償。使不同家庭得到合理的補償,以實現移民家庭階段性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改善地區生態環境的同時,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
關鍵詞采煤沉陷區 補償標準 變異系數 精準扶貧
隨著煤炭資源開采強度的不斷增大,地面受沉陷影響范圍在迅速擴大,需搬遷村莊數量在大量增加,這一切沖擊著社會和諧,影響著生態環境,同時也制約這煤炭企業自身的發展。在開采煤炭資源的同時解決好采煤沉陷區移民安置問題,對化解當前社會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穩定、快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移民的貨幣補償不足以彌補移民的福利損失是導致移民貧困的根本原因。通過對采煤沉陷區居民遷移安置,不僅能夠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而且可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提高這一部分居民的生活環境和收入水平,有效減少貧困人口,進而為脫貧致富創造條件。盛濟川等認為非自愿性移民能否轉變為自愿性移民的直接原因是移民的凈收益是否大于零,這從經濟學角度解釋了移民補償標準的重要性。但目前移民在補償標準方面,各個地方都存在方式、方法的不同。究其原因,是因為補償來源的不同以及移民負責單位的不同。為了使政府能夠在實施移民工程過程中提高效率,使村民在移民實施過程中減少矛盾,在移民經濟補償中體現科學性,對移民補償標準的優化研究亟待解決。
由于移民牽涉到農村眾多人口,在補償標準方面可謂重口難調。我國學者在移民補償標準方面有過相關的研究。李屹峰等通過分析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對移民造成的損失,使用牲畜機會成本法、草場機會成本法以及地區發展差異法,分別以移民所擁有的牲畜、移民所擁有的土地權、不同地區發展差異為核心來確定生態補償的標準。但這些方法適用于三江源地區,對其他地區并沒有較大的借鑒意義。張靈俐、劉俊浩通過經濟學的視角提出了移民能夠產生正的外部性,并對補償標準的確定提出了產業機會成本法及安置實物補償法。利用經濟學原理來解決移民當中的實際問題,為移民補償標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李晉芳提出家庭規模越大越傾向于遷移,這主要與當地的移民政策有關系,因為當地移民補償政策是按戶和按人相結合進行補貼,因此那些家庭規模大的能得到較多的補償。這也證明了移民補償不能單單按人或按戶或按人加戶的方式進行補償。井美娟認為移民補償標準是移民工作的核心,補償標準的核算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如何確定移民補償標準,協調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成為亟需關注和解決的問題。采用征地補償價值核算、生態服務價值核算、受償意愿調查三種方法定量核算土地功能價值,確定移民補償標準。這種補償標準通過計算將金額進行量化,有較高的借鑒意義,但實際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并且由于移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可能無法理解這種補償標準的計算,運用到實際移民補償當中可操作性較低。
采煤沉陷區移民補償政策往往是對各項補償金額劃定一個具體的數字進行補償。以山西省為例,《山西省采煤沉陷區治理綜合規劃(2014-2020年)》規定,目前山西省對采煤沉陷區移民補貼金額標準為戶均60 m2,每平方米2014元,則戶均補償金額約12萬元。這種“一刀切”的補償標準看似公平,實際上并沒有考慮到每一戶移民家庭的復雜性。這樣往往導致移民中矛盾增多,移民的滿意度也隨著下降。
移民補償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對“過去”的補償:對移民家庭原有房屋及土地等價值的估算及賠償。這需要根據遷出區生活消費水平及土地在移民家庭中的地位等條件進行評價。二是對“現在”的補償:在移民過程中需結合移民家庭人員構成等現實狀況設定補償標準。結合移民家庭的實際需求,以移民為契機使移民家庭能夠順利走上富裕的道路。三是對“未來”的補償:對移民家庭未來居住地的就業、醫療、教育等各項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這一補償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并不能僅僅靠某一部門某一個時間段的幫扶來完成。
移民補償金額的多少是移民家庭的剛性需求,是移民工程是否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對“現在”的補償的多少,是非自愿性移民轉變為自愿性移民的重要因素。以移民家庭主體差異性為基礎,對移民補償金額標準化、規范化是移民補償標準優化的重點。
通過構建補償公式,根據移民家庭主體差異性因素(家庭規模、年齡結構),設定補償人口基數及各年齡段人口補償系數,通過補償系數差異使不同家庭人口構成的補償標準公式化。

式中:W——總補償款;
A——按人口分配金額;
B——按戶分配金額。

式中:x——移民人口數;
y——移民戶數。
以人戶比x/y作為按人和按戶分配金額的比例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調節。按人口補償:將人口構成因勞動能力的不同分為四個組成部分:學齡前兒童(0~6歲)X1人,學齡兒童(7~15歲)X2人,整半勞動力(指農村常住居民家庭成員中有勞動能力并經常參加實際勞動的人員)(16~60歲)X3人,老年人(60歲以上)X4人。
設定人均補償基數為Q元,根據不同年齡段人口設置補償系數P(P≥1),其中整半勞動力補償系數為常數P1=1.0。補償系數P由決策部門根據總補償金額、移民區家庭人口結構等方面考慮綜合因素設定。可通過老人醫療所需費用占家庭支出比例,兒童教育費用占家庭支出比例等數據設定不同年齡段人員補償系數。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設定不同的補償系數,一方面能夠為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提供幫助,另一方面能夠使補償金額差異化。
則按人口分配金額:

假定一戶人家有學齡前兒童i1人,學齡兒童i2人,成年人i3人,老人i4人,則該戶分配補償款為:+Q×(i p+i p+i p+i p)元。11223344
通過上述公式,決策部門可以通過調節人均補償基數Q以及不同年齡層設置補償系數P,以家庭人口構成為基礎進行補償。通過人均補償基數Q和補償系數P調節按人分配補償金額A,進而得到按戶分配補償金額B,計算出總補償款W。
由于實際移民工程補償金額不一,補償方式也不一樣。將采用模擬一個自然村的方式對上述公式的應用予以驗證。以山西省采煤沉陷區治理搬遷安置的補償標準為例。按《山西省采煤沉陷區治理綜合規劃(2014-2020年)》,目前山西省對采煤沉陷區移民補貼金額標準為戶均60 m2,每平方米2014元,則戶均補償金額約12萬元。根據《山西省統計年鑒(2013年)》,2012年山西省農村戶均3.5人,學齡前兒童(0~6歲)戶均0.2人,學齡兒童(7~15歲)戶均0.38人,整半勞動力(16 ~60歲)戶均2.6人。老人(60歲以上)戶均0.32人。3人戶與4人戶所占比例達到30%左右。
假設山西省采煤沉陷區中某一自然村規劃搬遷移民20戶,則全村70人。其中學齡前兒童(0~6歲)4人,學齡兒童(7~15歲)8人,整半勞動力(16~60歲)52人,60歲以上老人6人。將不同年齡段人口合理分配到20戶人口當中。全村3人戶與4人戶占比30%為7戶,2人戶與5人戶占比10%為2戶,1人戶與6人戶占比5%為一戶。按山西省現行補償辦法每戶12萬元,該村移民補貼共計240萬元。由上文公式(1)、(2)可得按戶分配金額53.3萬元,每戶按戶分配2.66萬元,按人分配金額186.7萬元。根據農村家庭實際情況,學齡前兒童需要勞動力進行照顧,并且自身沒有勞動能力,設定學齡前兒童(0~6歲)補償系數P1=1.3,學齡兒童(7~15歲)會適當地為家庭提供部分勞力,且幫助會越來越大,補償系數P2= 1.1,整半勞動力(16~60歲)補償系數為P3= 1.0不變,老人(60歲以上)按農村實際情況也會提供一部分勞動力,但對家庭的幫助會越來越小,設置補償系數為P4=1.2。由按人分配金額和人口數量與系數算得人均補償基數Q=2.55萬元。則全村補助如表1。

表1 移民補償方案對比
由表1可知通過補償優化方案的每戶移民家庭所得補助金額,以及人均補助金額。通過計算數據的變異系數來表示補償方案的相對變化程度,優化方案與傳統按人分配方案的變異系數分別為26.68%與32.50%,而優化方案人均補助與按戶分配人均補助的變異系數更是分別達到15.40%與53.97%。由此可知優化方案相對于傳統的按人分配或者按戶分配方案來說,數據波動程度更低,能夠彌補傳統分配方法的不足,有效減少因分配方案不合理隨之帶來的矛盾。
以上數據是通過總補償款的確定,計算出補償基數和設定補償系數。決策部門可以通過擬移民區實際數據以及資金的具體情況來調節補償基數和補償系數,以達到合理分配補償金額的目的。
通過數學建模的方法,將移民補償分為按人分配和按戶分配兩部分,并且考慮移民家庭主體差異性,針對家庭不同年齡段人口結構進行差異性補償。這樣可以充分考慮移民家庭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有效減少移民在搬遷過程中因補償問題而產生的矛盾,進而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移民滿意度。另外,由于移民工程在實施過程中,決策部門通常在制定移民補償政策時只能顧全大局而無法更注重細節,通過補償金額公式化則可以很好地彌補政府主導移民工程中對具體補償問題處理不夠細化的不足。
(1)通過補償公式標準化,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政府提出到2020年貧困人口全部“摘帽”,并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政策。移民地區大多是生態脆弱且經濟落后的地區。差異性的補償標準,通過考慮家庭致貧原因,在恢復地區生態的同時,通過補償系數的調整,可以實現精準扶貧的政策目的。避免補償標準偏低及一刀切政策,充分考慮移民家庭復雜性、差異性,密切聯系遷出及遷入地區經濟、自然等條件,使補償金額有所依據。
(2)切實做好移民長效補償機制,做好老人生活有保障、中年人工作穩定、年輕人有發展機會等不同年齡層次人口在移民后所關心的問題。移民問題不是簡簡單單的將移民戶從一地移到另一地,而是要使移民在充足的物質保障前提下,能夠切實有效的融入到新的生活環境當中,并因為移民而走上生活富裕之路。做好移民當中老人的養老保障制度,解決移民家庭針對老人的后顧之憂。為移民家庭成年勞動力創造穩定的工作機會,使移民家庭有效地從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戶口,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示范效應,切實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針對移民家庭的少年兒童,提高當地的教育質量,使移民家庭未來依靠教育有更好的出路,良好的教育對移民遷入地的社會發展也能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移民牽涉的內容方方面面,而移民補償問題則是移民問題的核心。補償公式以家庭人員構成為基礎,還有許多的不足。例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移民,如何確定補償系數,使補償金額符合不同年齡段移民需要,從而達到精準扶貧的目的。以及實際移民過程中需要考慮到的其他因素,包括對原有住房、土地的補貼等。通過對補償標準公式化,無疑對移民補貼的優化研究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也可為后來學者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并為決策機構移民實踐提供一種更為靈活、科學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李王鳴等.扶貧移民安置模式分析與實證[J].經濟地理,2008(2)
[2] 盛濟川等.水庫移民貧困原因的經濟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8(12)
[3] 張愛國等.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移民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3
[4] 郝愛華,張愛國.采煤沉陷區移民安置問題探討[J].中國煤炭,2016(2)
[5] 魏曉燕.少數民族地區移民生態補償機制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6] 李屹峰等.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移民補償標準[J].生態學報,2013(3)
[7] 張靈俐等.生態移民補償機制的經濟學研究[J].蘭州學刊,2014(9)
[8] 李晉芳等.中國風蝕區扶貧移民主體差異性及其效應研究——以陜西定邊縣馬溝泉村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5)
[9] 井美娟.區域生態移民補償標準研究——以汾河源頭為例[D].山西大學,2012
[10] 劉菊等.關于生態補償中保護成本的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3)
[11] 梁福慶.中國水庫移民補償政策演變及創新[J].三峽大學學報,2009(5)
[12] 盛濟川等.中國農村非自愿性移民自愿遷移的經濟分析[J].西北人口,2009(3)
(責任編輯 張大鵬)
Study on compensation standardizations of resettlement in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Guo Haochuan,Zhang Aiguo
(College of Geography Scienc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Shanxi 041000,China)
AbstractWe can get a more scientific and appropriate approach through the study on compensation standard for resettlement.The main differences of resettlement are considered as an object of the study of resettlement standard,and this paper aims to achieve differential compensation for different families by setting compensation factors based on different population composition of resettlement families and taking complexity factors of different resettlement families into full consideration,which offers reasonable compensation for different families to realize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living standard.In order to hit the target of taking targeted measures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s well as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s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compensation standard,coefficient of variation,precis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中圖分類號TD-9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民族視角的黃土高原生態移民戶生計重建研究(15BMZ094)
作者簡介:郭郝川(1989-),男,河南省新鄉市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生態及扶貧移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