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迪
(重慶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0047)
?
不同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研究
周 迪
(重慶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0047)
摘要:指出了以重慶市武隆縣典型山區為研究區域,運用參與式農戶評價方法(PRA)對重慶市武隆縣4個抽樣村進行調查,依據農戶不同生計方式將農戶劃分為基本型、自然資產型、人力資產型3種類型。并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和 Tobit回歸模型對不同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勞均耕地面積、農業收入比重是提高自然資產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顯著因素,農業資金投入比重、耕地細碎化指數是影響其耕地利用效率怕的主要原因;人力資產型農戶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對耕地利用效率提高有顯著影響,而影響耕地利用無效率的因素主要是農業資金投入比重;基本型農戶影響其耕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因素為中老年勞動力比重以及地塊距離指數。
關鍵詞:農戶類型;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
1研究目的
土地利用/土地覆蓋變化(LUCC)研究隨著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的日漸突出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領域,耕地作為土地的精華,成為LUCC研究中的重點[1]。武隆縣位于三峽庫區中部,受七曜山和方斗山影響,地勢崎嶇,且喀斯特地貌發育明顯,耕地分布零散。同時,受三峽工程影響,庫區耕地數量、質量都呈現出下降趨勢,庫區人地矛盾激化,嚴重威脅著庫區生態環境安全和經濟發展[2]。由于農戶家庭資源稟賦差距較大,農戶分化也會呈現不同趨勢,農戶對社會經濟政策的響應,生計策略的調整,生產決策以及耕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別且影響因素各不相同?;诖?,有必要通過“農戶分化—耕地投入—耕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來分析不同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為提高山區農戶家庭的耕地利用率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2研究方法
2.1數據包絡分析法
數據包絡分析(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簡稱DEA。將每一農戶作為決策單元(DMU),運用DEA模型構建最佳的生產前沿面,并判斷每一農戶的耕地生產距離最佳前沿面的情況,從而判斷農戶對耕地利用的相對效率。該方法在無需對指標已經統一量綱化,對處理多投入和多產出具有絕對優勢。
2.2Tobit回歸模型
由于DEA得出的效率值介于0~1之間,因此數據被截斷,此時若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對模型直接回歸,參數的估計將是有偏和不一致的。所以在此一般用Tob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目前普遍認同的觀點是,Tobit模型適用于解決技術效率的影響因素問題,并能找出效率改進的方向和途徑,運用DEA-Tobit兩階段法,與其他的綜合評價方法相比,方法處理多輸入、特別是多輸出的問題的能力具有絕對優勢[3]。
3研究結果
3.1農戶類型劃分
筆者在參考有關農戶類型劃分的文獻同時,結合研究目的,將農戶家庭現主要謀生方式、家庭收入來源、農戶對各生計資產的依賴程度、家庭主要勞動力配置方向、農副產品配置方式等指標,作為農戶類型劃分為的依據,故農戶劃分為基本型、自然資產型、人力資產型3種類型(表1)。研究區抽樣的300戶家庭中,基本型49戶占抽樣總量的16.3 %,自然資產型61戶占抽樣總量的20.3 %,人力資產型190戶占抽樣總量的63.3 %。

表1 農戶類型
3.2不同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測算
3.2.1指標選取
結合指標選取的原則以及研究的中不同類型農戶耕地投入的特征,從土地、資金、勞動力3個方面考慮來選取耕地利用的投入指標。實際耕種面積/畝——該指標用來反映農戶耕地的實際利用情況;資金消費/元——該指標說明耕地的資金投入情況,其主要包括種苗、肥料、農藥、機械等方面的資金花費;勞動力用工/人——該指標反映農戶耕地勞作的勞動力投入量。產出指標選取耕地總產值來反映耕地利用的最終成果(表2)。

表2 耕地利用效率評價投入及產出指標
3.2.2計算結果
模型計算借助軟件deap2.1來實現,首先對得到的317戶樣本數據按照效率評價指標進行整理、篩選,剔除異常值以后得到306組有效數據;其次運用軟件計算出每一農戶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最后將得到的各個農戶的效率計算結果進行匯總得到不同類型農戶的耕地利用效率值如表3。

表3 不同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均值
3.3不同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
3.3.1指標選取
結合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分析不同類型農戶的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需要考慮各類型農戶特征以及耕地投入特征,農戶不同類型特征主要從家庭生計體現出來,耕地投入特征則主要通過勞動力、資金等方面體現。因此,本文主要從農業勞動力特征、家庭經營特征、耕作條件3個方面選取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因素。具體如表4所示。

表4 影響耕地利用效率解釋變量說明
3.3.2計算結果
選用eviews軟件對Tobit回歸模型系數進行計算,并對模型和歸回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回歸結果
(1)基本型。基本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值在4類農戶中為最小值,其耕地利用程度最低。由基本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Tobit回歸模型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中老年勞動力比重在10 %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且與耕地利用效率的關系為負相關關系,勞動力平均年齡越高,耕地利用效率越低。基本型農戶中老年勞動力(50歲以上)比重均值為0.7,是3類型農戶中最高值,遠高于自然資產型農戶中老年勞動力比重0.3。同時,家庭總人口中,60歲以上人口占家庭總人口44 %。表明基本型農戶家庭農業勞動力已出現老齡化趨勢,導致基本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偏低。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對耕地利用影響主要表現為:①農業生產時間上。勞動力年齡越大其行動越不便,因此農業生產時間消耗越多,單位時間內老齡化勞動力農業生產量相比青壯年勞動力差異明顯。②農業生產技術應用上。老齡化勞動力由于從事農業生產年限較長,在生產過程中大部分采用傳統的耕作模式,對于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有限,因此在實際的生產中應用很少。③農業生產經營上。受家庭資源的限制,基本型農戶家庭高收入水平有限,因此耕地規模以及對耕地投入水平不高,種植方式多選擇的是基本的谷類、薯類或蔬菜,農產品大部分用于滿足家庭自身的需求,小部分參與市場配置。因此,老齡化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出去劣勢地位,影響耕地利用效率偏低。
地塊距離指數在10 %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地塊距離與耕地利用效率值呈負相關關系,即地塊距離指數越高,耕地利用效率值越低。地塊距離指數反映的是耕地的細碎化程度,指數越大表示耕地細碎化程度越高。耕地細碎化程度越高,表明耕地分散、零碎程度高,且山區地形復雜道路交通不便,勞動力前往耕作地塊多采用步行方式,路途時間花費較多,單位時間內勞動力的農業生產效率低。此外,耕地細碎化程度高,不利于耕地的集中、連片管理,同時受到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影響,不能進行機械化操作,耕作方式以人力翻地為主,大大削減了耕地利用效率。
(2)自然資產型。該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在所有農戶類型中為最高值,相對于基本型、人力資產型農戶,自然資產型農戶的耕地利用程度較高。由自然資產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Tobit回歸模型的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農業收入比重是影響自然資產型農戶家庭耕地利用效率提高的顯著性因素,其計算結果在1 %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且與耕地利用效率呈正相關關系。結合農戶家庭的特征,自然資產型農戶家庭年平均總收入為9120.2元,其中農業收入為6994.5元,占家庭總收入的77 %,農業是維持該類型農戶家庭生存的重要產業。從家庭內部而言,自然資產型農戶家庭需依靠農業收入來滿足家庭基本的生活,農產品滿足自身的需求,同時家庭成員存在學前齡、無勞動能力者,農業勞動力的生產成果還需要保障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消費。從市場競爭而言,農業生產品在滿足家庭自身需求的情況下,要投入市場參與配置,并從中獲取利潤。利潤越高,一方面提高了勞動力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促使勞動力購買良種、肥料等,增產性、省工性投入增加,從而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同時,生產效率提高,單位面積耕地農產品產量提高,產于市場配置份額提高,農戶獲取的利潤越高。
勞均耕地面積影響因素在10 %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且與耕地利用效率呈正相關關系。自然資產型農戶農業勞動力平均耕地面積為5.13畝,在3類農戶中為最高值。邵曉梅[4]研究指出農地適度規模經營有利于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推行農村家庭承包聯產責任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但該政策實行至80年代末,隨著社會制度的改變,農業生產出現增長緩慢的現象。基于此,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出現,受到廣大農戶的重視。農戶之間耕地的流轉,促進了耕地的有效管理和利用,隨著《土地承包法》將農地流轉合法化,促進了農地適度規模經營。自然資產型農戶家庭農業勞動力數量較多,對農業生產依賴性較強,因此家庭為增加收入而擴大耕地經營規模,耕地規模效益一定程度上得到發揮,給農戶家庭增加收益以及節約成本,因此對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有正向影響。
農業資金投入比重因素在1 %顯著性水平上通過檢驗,但是與耕地利用效率之間的關系為負相關,即農業資金投入比重是影響自然資產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低的重要因素。結合不同類型農戶耕地投入方式,自然資產型性農戶在耕地資金投入5007.9元,為3類農戶中最高值。資金投入主要包括農戶對耕地增產性、省工性投入。在普遍情況下,農戶選擇優勢良種、增加肥料使用量、機械動力代替人力勞動,可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但是,在實證分析中,農業資金投入比重對于自然資產型農戶來說,是制約耕地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結合自然資產型農戶的特點以及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來看,自然資產型農戶為追求農業生產利潤會不斷擴大耕地的經營規模,從而增加農業生產量,提高家庭收入。但是,受到家庭農業勞動力素質限制,農業勞動力年齡較小,有利于學習農業新知識和新技術,但是勞動力并未統一接受培訓,且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缺乏經驗,盲目擴大耕地規模,農業生產資源配置不合理導致資源浪費,耕地利用的規模效益遞減,不利于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耕地細碎化指數在10 %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與耕地利用效率關系呈負相關,該因素是制約自然資產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耕地細碎化指數反映了耕地細碎程度,一般研究認為耕地細碎化對利用效率存在負向影響。自然資產型農戶為了獲取最大化農業生產利潤,不斷擴大耕地規模,但是其規模的擴大只是單純耕地數量的增加,從耕地性質上來看并未達到集中、連片的效果。因此,農戶在生產過程中,無法進行集中優化管理,高效率的機械化操作不能得以實現。同時,耕地細碎化程度越高,農戶對生產資源的分配就越無規律可循,造成資源的浪費,影響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3)人力資產型。該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次于自然資產型農戶,居于第2位。人力資產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Tobit回歸模型計算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受教育程度模型回歸結果在1 %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受教育程度與人力資產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呈正相關關系,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越高,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則越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力資產型農戶農業勞動力中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以上程度的勞動力戶均比例為74 %,勞動力普遍受到正規教育。勞動力受教育程度不同:首先表現為勞動力能力不同,接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勞動力可以輕松閱讀報紙、雜志、相關農業的說明書及資料(有關種苗、化肥、農藥以及農用機械的使用說明書等),勞動者可以從相關的資料中學習農業生產的技術知識,而小學以下教育水平的勞動力大部分不具備閱讀能力,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以往的經驗,對新技術掌握水平有限。文化程度較高的勞動力,可以學習農業生產新知識的渠道多,故掌握的新技術相對文化程度較低的勞動力較多,對耕地利用的程度較高。其次表現為耕地管理水平,勞動力掌握農業生產新技術后,應用在實際的勞動生產過程中,提高單位面積耕地的農產品產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勞動力經營管理耕地的信心,使其在以后的生產中能不斷學習,積極主動參與或者組織農業生產相關的培訓交流活動,更加高效的管理耕地資源。最后表現在學習新技術的渠道,傳統的農業新技術傳播,主要依靠鄉鎮政府或村社小組相關領導小組進行廣播宣傳,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現階段農業新技術傳播主要依靠3類(科技推廣服務部門、大眾傳媒、模仿學習),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勞動力則大多是依靠“自己摸索,憑經驗”或者“學習其他農戶”獲得生產中技術知識,而文化水平較高的勞動力則會從專業培訓或者農技員等正規途徑獲取經驗,對技術傳播科學性、先進性要求較高,故對耕地利用效率有正向影響。
農業資金投入比重在10 %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且該影響因素的回歸系數為負,說明農業資金投入比重對人力資產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存在負相關關系,是影響人力資產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低的一個顯著因素。人力資產型農戶家庭年平均收入為10382.1元,為3類農戶中收入最高值,其中非農收徒8276.0元,占家庭總收入的80 %;農業收入1411.9元,占家庭總收入的14 %,說明人力資產型農戶家庭對農業依賴度不高,農業生產大多是選擇閑暇時間進行生產,家庭勞動力主要配置在非農產業上。然而,人力資產型農戶家庭18歲以下以及無勞動能力老人占家庭總人口比重較大,因此農戶需進行農業生產來滿足家庭基本的口糧需求。由于家庭農業勞動力人數有限,占家庭總人口的34 %,農戶多選擇距離居住地近的地塊進行種植,因此家庭耕地種植規模有限。人力資產型農戶投入到農業生產的資金相對于家庭總收入來說比重較低,但是畝均耕地資金投入僅此于自然資產型,高于耕地規模相同的基本型農戶,為了使家庭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人力資產型農戶會增加對耕地的省工性投入,選用除草劑、農業機械、牲畜等代替人工勞動,但缺少對耕地投入量的準確估計,導致資源的過度投入,造成浪費,使耕地的利用效率降低。
4結論
在重慶市武隆縣4個典型村抽樣調查的基礎上,運用參與式農戶評估方法(PRA)、數據包絡分析法DEA,Tobit回歸模型,分析不同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不同類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影響因素不同:勞均耕地面積、農業收入比重是提高自然資產型農戶耕地利用效率的顯著因素,農業資金投入比重、耕地細碎化指數是影響其耕地利用效率怕的主要原因。人力資產型農戶勞動力受教育程度對耕地利用效率提高有顯著影響,而影響耕地利用效率的因素主要是農業資金投入比重?;拘娃r戶影響其耕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因素為中老年勞動力比重以及地塊距離指數。
參考文獻:
[1]LAMBIN E F, BAULIES X, BOCKSTAEL N, et al.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R].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GBP report No.48, IHDP report No.10, 1999.
[2]任鴻瑞. 三峽庫區耕地資源與耕地壓力時空變化特征[J].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 9 (5): 23~27.
[3]周華林. Tobit模型估計方法與應用[J]. 經濟學動態, 2012(5).
[4]邵曉梅. 魯西北地區農戶農地規模經營行為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4,14(6):120~125.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簡介:周迪(1990—),女,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0-0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