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群
【摘要】小學英語分層課外作業就是教師在設計、布置課外作業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各種情況,如掌握程度、已有水平等,設計出不同的、適合各類學生的課外作業,通過長時間的實施以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良好的發展。本文從小學英語課外作業分層的必要性、小學英語課外作業的分層設計方法、實施分層作業后的教學效果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分層作業 因材施教 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94-02
一、小學英語課外作業分層的必要性
1.傳統作業布置的弊端
(1)作業結構單一,缺乏應用性和靈活性:以讀、背、抄、寫等機械性作業為主,缺乏“真實情境”和趣味性,學生對作業不感興趣。
(2)作業“一刀切”,缺乏層次性和差異性:對全體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容易產生對英語作業的厭倦情緒。
2.課外作業分層的目的和意義
小學英語分層課外作業就是教師在設計、布置課外作業時,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各種情況,如掌握程度、已有水平等,設計出不同的、適合各類學生的課外作業,通過長時間的實施以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良好的發展。
二、小學英語課外作業的分層設計方法
1.在充分了解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層
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與學生平時的表現進行系統觀察,根據學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已有知識掌握程度的差異,把他們分為:
優等生基本功扎實,學習主動,對英語學習有濃厚的興趣,接受能力強,并有超前的學習愿望。
中等生在英語學習上有一定的進取心,可是接受能力稍微差些,基礎不夠扎實,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潛力,需要老師扶一把,給以一定的督促和輔導。
學困生學習不自覺,基礎差,對學習英語不感興趣,懶于開口,怕吃苦,需要教師時刻關心和督促。
2.針對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作業定位
學困生的作業:內容以本節課應掌握的基礎知識為主,包括單詞、短語的識記,課文的朗讀等。
中等生的作業: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加上一定的運用,如詞匯、句型的活用,題目的設計力求有一定的難度,指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優等生的作業:內容在中等生的基礎上又有一定的發展,難度也要有所加大,綜合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重在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實踐的能力。
例如,教授了Where is the zoo?中的對話重點學習有關指路的用語。學習之后,可以布置了如下作業(每人至少選做一項):(1)抄對話1遍;(2)背誦對話;(3)編一個問路和指路的對話;(4)找一個伙伴表演你的對話;(5)續寫對話,發揮想象,后來會發生什么?
五項選做的作業從易到難,基本能滿足各層次學生的需要,每個學生都能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一項,而且老師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使他們有一種自己做主的感覺。
3.分層互助,促進作業實效
可以在教學中采用將各層學生組合成學習小組活動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交流需求,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廣度,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把優中差三層的學生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建立互幫互助的學習關系,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例如,我根據班級人數把班中的學生分為4人學習小組,每組中有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課上小組學習時可以讓優等生幫助其他組員梳理新知;課后作業時中等生和學困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請教小組中的優等生。
4.作業分層評價
(1)多向評價:多向評價有利于學生及時糾正錯誤,并指出他人錯誤。把評價權交給學生,真正培養學生主動意識。同時,還可請家長也參與評價,讓家長對孩子在家中種種表現做出正確評價。
(2)多次評價: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一次就將作業完成地令人滿意比較難,而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贊揚,如果每次總是批評就會變得心灰意冷。所以,教師可以采取多次評價的方式。
(3)分層評價:學生不論層次,只要他完成了相應層次的作業,就應當得到獎勵。
(4)亮點評價:尊重學生,尤其要尊重他們的學習成果。評價時要盡量捕捉學生作業中的亮點,只要學生在作業中有閃光的一面,教師就加以鼓勵。
三、實施分層作業后的教學效果
1.增強學習英語的信心,形成良好學習心態
分層作業在教學中能較好地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層面上發揮學習的能動性。
2.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在英語教學中,尤其是小學英語教學,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學習能力的形成與否,將直接影響其今后的英語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局限于知識教學,更應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學會學習。分層作業充分體現了面向全體,面向每一個有差異學生,使每個孩子都在他原來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不斷在收獲中提高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提高他們各方面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實行分層作業,是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一種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2]顧明遠主編.實用教育大詞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