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葉
【摘要】新課程改革之后,初中各個學科的教學都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素質教育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初中物理教學同樣如此。只有注重對學生的物理學科創新能力的培養,才能有效的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學水平。本文針對初中物理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探究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新策略。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 中學生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44-02
物理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物理學習中,不僅要教會學生物理課本中的物理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逐漸的提升物理教學水平。初中物理是物理學科的入門階段,對后期學生的物理學習有重要的基礎意義。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改革和深化過程中,開發中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符合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也對學生學習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一、初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一)物理教學設備不完善
在中學生物理教學中,開展實驗教學對提高學生物理學習興趣有重要意義。在我國很多地區,學校對初中物理教學不加重視,教學設備嚴重匱乏或者設備不完善,初中物理教學實驗較為簡單,需要的實驗器材也比較簡單,學校的物理教學由于無法讓學生體驗物理實驗的樂趣,造成部分學生物理學習興趣不足,更談不上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
(二)教學模式相對滯后
作為一門以試驗為基礎的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而言,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加以引導,更需要通過物理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給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發展自我。但在目前的物理教學中,很多物理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以學生的物理成績為核心進行物理教學,對重點實驗步驟進行口頭講解,讓學生重點記錄數據和實驗結論以應付考試,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中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初中物理教學培養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物理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同樣適用,只有讓學生對物理這一門學科產生興趣,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下,才能讓學生積極探索物理學科中蘊含的奇妙知識,讓學生真正的學有所得,實現學生的創新發展。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物理教學情境,利用學生熟知的生活現象導入物理知識教學,讓學生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人教版八年級物理第1章為例,教師在講到《看不見的光》時,將物理課程中光的折射、反射理論與學生生活所見有機結合起來,運用生活事物的熟悉感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將課前準備好的鏡面、水、激光筆等道具帶到課堂中,做出光的折射、反射現象,讓學生在熟知的生活現象中找到物理知識的契合點,發現物理的奧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鼓勵學生動手實驗,引發學生探索積極性
初中物理教材在選取教材內容時,注重與生活的銜接,很多知識點和場景重現都是直接將生活場景搬到物理課本中,比較貼近生活,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我國的物理教學是在初中生進入中學學習后的第二學年開始的,此時的中學生學習思維穩定,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初中物理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時,對一些簡單適合學生操作的實驗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改革理念,也能適時的引導學生敢于表達自我、發表與眾不同的學習觀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教師在講解物理電路的串聯和并聯時,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分給學生必要的實驗器材,比如小燈泡、電源、導線、開關,通過對學生的物理電路知識講解,鼓勵學生動手實驗,自己連接電路,分析串聯和并聯的實驗原理異同處,教師針對學生在實驗中表現出的優點和缺點進行點評,指導學生改進。通過這種小組合作實驗方式,既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從而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在實驗中體會到成功的愉悅感。
(三)利用多媒體手段,鼓勵學生創新發展
現代物理教學中,新型的教學設備彌補了教學方法的不足,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引進,對開闊學生視野,激勵學生創新有著重要意義。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越性,實現從黑白粉筆到影視畫面的轉變,極大的刺激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創新發展。
例如在講到家庭電路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普通家庭的家庭電路,在三維立體的畫面展示下,以學生的家庭生活為基礎,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習的實用性,從物理課目的學習中達到理論和實踐的合二而一,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決能力。
三、結語
初中物理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有著重要意義。需要物理教師不斷的開展創造性教學,將物理教學、生活實踐、能力創新三者有機結合起來,激發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中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現琳.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34:57.
[2]楊紅元.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