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芳
【摘要】本文簡要分析學生不做作業的原因,并探討合理布置家庭作業、提高家庭作業效率的策略,以實現使家庭作業既不超時又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關鍵詞】家庭作業 學生 負擔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76-01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向課堂40分鐘要質量,充分減輕學生的課余負擔,還孩子一片自己的天空。在這種新形勢下,專家們提出了家庭作業限時的要求,小學一二年級學生不留書面作業;小學其他年級的課外作業,應保證絕大多數同學能在1小時內完成。顯而易見,這種規定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各位教師努力提高40分鐘的教學質量,杜絕“課內不足課外補”的現象,充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并不等于不布置家庭作業。學生完成一定數量的家庭作業很有必要。布置家庭作業有四個基本作用。第一個最基本的作用是及時鞏固所學知識。第二個作用就是通過舉一反三,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第三個作用布置家庭作業是教學的輔助。現在我班有60個學生,老師教學任務很重,不可能在課堂上對每個孩子的關注都面面俱到。布置課后作業,老師可以通過一個班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到“教”的整體效果;通過一個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老師可以了解到這個孩子對“學”的掌握程度;通過多次作業的累積完成情況,老師可以了解學生之間的性格智力差異及特性,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重點。第四個作用是增加師生之間、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理解。
但在我們日常教學過程中,常遇到一些學生不做作業的現象。首先,要端正思想,提高認識,要讓孩子懂得家庭作業的重要性。及時幫助孩子理解課堂所學知識。發現弱點,及時改進。掌握技巧,提高自信從小培養敬業精神。
通過長期的觀察,我發現造成學生不做作業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速度慢。做作業時常左顧右盼,愛打岔。作業一多就完成不了。
2.不會做。由于沒有理解課上所學知識,造成學習障礙,可是又不想方設法去解決,就這樣置之度外。例如,我班的彭濤同學,上課經常在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根本沒有聽清老師講課的內容,所以想寫好作業也難。
3.懶惰性。天性愛玩,管不住自己。不能做到“做好作業再玩”。
4.家庭缺乏應有的監督。這些原因都是學生不能按時按量完成作業的隱患。
不做作業或完不成作業的學生,并不是天生的。這時,我們非常需要取得家長的配合,家長與老師應該經常聯系,只有這樣,才會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
那么,應該怎樣去布置家庭作業?才能真正提高家庭作業的效率呢?
一、家庭作業的形式要靈活多樣
1.趣味性作業的設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設計課外作業時,教師應講究活動內容、形式的趣味性,如:做一做、畫一畫、講一講、讀一讀、演一演、查一查等。使學生一看作業,就能吊起胃口,躍躍欲試。
2.差異性作業設計。“差異是一種資源”。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必須對作業量、作業難度、作業方式作適當調整,分層布置。如:作業小超市、作業套餐等,學完一篇課文或讀書、或講故事、或寫感想等,讓學生根據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來完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3.實踐性作業設計。“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布置的作業就要注重實踐性,如:口頭型作業(講故事、復述等)、視聽型作業(聽錄音、看電視節目、看視頻等)、觀察型、實驗型作業等。
4.開放性作業設計。布置課外作業時,應立足課本,放眼課外,放眼社會,充分利用課外語文資料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作業的內容可以與教材內容相聯系,也可以與學生生活相結合,還可以與社會活動“接軌”。形式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和表達的需要自由選擇。如:參加社區勞動、自編圖書、自編童話劇、社會調查等。
5.綜合性作業設計。教師應以教材為基礎,善于利用教材中富有創造性的因素來布置作業,促使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去探索、去發現,讓學生結合其它學科來完成作業,體現學科之間的整合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主要體現在:一是校內外溝通;二是學科間融合。如:親子讀書共同研討;同學互讀課文、用磁帶錄下自己讀的課文再放給同學聽;讀課外書交流、互講故事;互讀日記等。
二、家庭作業的布置,每一題都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要有針對性
我們布置家庭作業也是一樣,不做機械重復的作業,所做的練習都要有代表性和針對性。既要針對課堂的重點、難點布置家庭作業,又要針對學生掌握得不太好的內容加強訓練。同時也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家庭作業,優生能完成的作業,后進生能完成嗎?這都是需要我們教師思考的問題。
總之,我覺得我們應該給學生布置適量的家庭作業,但家庭作業的布置一定要靈活,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從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上靈活處理,隨機應變,以練出最好的效果。從而使家庭作業既不超時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余媛.淺談如何提高學生的家庭作業效率[J].小學科學(教師),201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