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順娣
【摘要】近年來,每屆初一新生的音準、節奏等唱歌學習的基本技能都存在很大的問題,新教材中又大大增加了二聲部教學內容,所以唱歌教學中,老師每節課都在炒夾生飯,學生每首歌都唱的半生不熟。追根溯源,我發現學生不善聆聽和體驗是影響唱歌教學實效的重要原因。新課標明確指出: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聆聽也是音樂學習最基本的方式。老師如何授之以“漁”,成為我突破教學瓶頸的研究課題。從起始年級的起始課開始,引導學生學會聆聽和體驗,邁出培養良好聽覺習慣和感知體驗能力的第一步。
【關鍵詞】例談 音樂 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79-01
一、脫穎而出的旋律
《歡樂的啦啦歌》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歌曲教學內容,是一首輪唱歌曲。34 56 50|,這首歌曲一開口的兩個音就是學生很難掌握的半音關系3-4。如何使學生把握這首歌曲的音準呢?課前,我對歌曲進行了仔細的研究,發現這首歌的旋律其實是C大調音階變形而來的。換言之,只要學生對音階有準確的音高感知,唱準了音階,歌曲的音準也就解決了。
通常教學中,唱歌教學首先都會先聽一遍范唱,然后鋼琴伴奏,學生跟唱,接著難點節奏、旋律分別練習等等,而實際上,學生并沒有那么敏銳的聽覺,有些學生對音高幾乎沒有什么概念,想讓他們聽出這首歌曲的旋律特點很難。這次我做了這樣一個設計:以柯爾文手勢學音階活動為依托,引導學生關注聽覺體驗,注意音的高低走向。然后一步一步將由C大調音階變形而來的《歡樂的啦啦歌》揭示出來。
課堂教學時,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我在課前錄制的“用柯爾文手勢形象感知音階”的微課視頻,將抽象的音高(特別是半音)關系形象化,讓學生初步建立音高概念。我用PPT圖片讓學生觀察臺階圖,從圖中看到半音音高和全音音高的差值,然后再利用柯爾文手勢學音階,用聲音和動作形式動態呈現出來,體會各音之間的音高關系。具體做法是:首先把音階打亂,做柯爾文手勢練習,將歌曲的第一句34 56 50 |呈現出來。學生跟著老師聽、做、唱,然后用同樣的方式唱準第二句 12 34 30|,引導學生從聽覺感知音高到手勢體驗音高,再到演唱表現音準,體會模進的手法。我問學生:“這兩次唱出的音高有什么的關聯嗎?”由于之前循序漸進地鋪墊,營造了良好的聆聽氛圍,學生聽得很仔細,再加上柯達伊手勢形象地表現各音的高低位置,學生回答踴躍。引導學生運用柯爾文手勢法幫助強化內心聆聽和音高感知,主動尋找音高走向的規律,自己找到歌曲的旋律,這也是本節課中我最滿意的教學體驗。
二、水到渠成的輪唱
輪唱的藝術魅力在于它的參差起伏感,前提是要有清晰的層次。如何才能讓輪唱層次清晰?關鍵是要有穩定的節拍感。所以,從歌曲初聽開始,就要引導學生感受、體驗這首歌三拍子的節拍感。
初聽前,請學生留意這首歌曲的節拍,分辨這首歌曲是3拍子還是4拍子的?再追問“你是如何分辨出來的?”引出三拍子的強弱規律——強弱弱。然后在反復聽和學唱歌曲時通過劃拍、律動等不斷地強化這種強弱弱的韻律感。
復聽時,還需要學生關注演唱形式,聽清楚歌曲的聲部層次,感受輪唱此起彼伏的效果。
輪唱是這節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代替枯燥地講解,我把關于輪唱的知識技能悄悄地編織到歌曲教學中去,讓學生饒有興趣地發現,同時又兼顧到這首歌曲的表現,這樣就可以較好地解決音樂課中技能與審美相矛盾的問題。
三、“歡樂”的啦啦歌
《歡樂的啦啦歌》是一首活潑歡樂的歌曲,教學中必須緊扣音樂本體,讓學生體驗到具體哪些地方體現出兒童無憂無慮、充滿快樂的天性。除了三拍子的輕快感外,旋律、節奏、速度等音樂要素都要引導學生通過聆聽感受到。如第一句的三個模進音調體現出的天真,長音體現出兒童的無憂無慮的開朗灑脫;第二句前兩小節跟第一句相似,而第三句猶如高興地旋轉。如此一來,學生就能把歌曲唱得很生動。
模進、重音、附點……所有這些知識都不能去枯燥地講解,而是要放在歌曲中指導學生聽出來、唱出來,讓學生邊聽邊展開想象,體會這些音樂元素的的表現力:休止的靈動、長音的拉寬、重音的興奮、附點的激動,讓這首簡單的歌曲更有了聽頭,學生樂此不疲地聽著“門道”,體驗到了音樂表達情感的妙處。 在教學中,有時我們不必直接送給學生“魚”,而應設定情境,讓學生在聆聽體驗中主動去發現“漁”,這樣,就會對學生終生學習音樂打下很好的基礎。在學習歌曲《歡樂的啦啦歌》的全過程中,都突出了聽覺體驗對學習歌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不斷地用多種方式(看圖、柯爾文手勢、劃拍、律動、歌唱)引導學生主動去感受和理解歌曲中有意味的細微之處。
類似這類的課堂體驗俯拾皆是,每首歌曲都有文章可做,但需要教師深讀教材,研究教材,發現和創新有助于學生提高音樂素養的指導方向,幫助學生把注意力放在了解歌曲的細節上。這種就是注重音樂的表現性的教學活動,它將知識技能與審美結合,并分享對音樂的理解和反應,是師生所能具有的最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