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
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和企業會計內部控制再造
胡靜
摘要:互聯網金融的破壞性創新沖擊著銀行、券商和保險等金融行業,顛覆了傳統的金融模式,備受國際矚目。但它的多元化快速發展在實現高收益的同時,也增加了行業的特殊風險,如法律風險、信息泄露風險、信用風險和支付風險。又因為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影響財務業績,為適應互聯網金融的大浪潮,保持競爭優勢,企業需建立健全的會計內部控制體系,高效管理公司,做到基業長青。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風險;會計內部控制
2013年以來,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以第三方支付、網絡信貸機構、人人貸平臺等方式有效配置資本資源,促進經濟增長。2014年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已滲透到超過六成的中國網民生活中,取得了高績效,但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規范和監管盲區的情況。2011年,世界頂級期貨經紀商全球曼氏金融控股公司與旗下的美國分公司的破產已為金融界對內部控制的忽視敲響了警鐘。如今,擁有高收益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因通過互聯網這一虛擬渠道開展金融業務,無疑增加了行業的固有風險,且傳導機制復雜范圍廣。為了保障宏觀經濟市場的穩定,互聯網金融企業應加強行業自律,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
互聯網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資本支付和信息中介等業務的新興金融模式,能提供銀行、證券、保險等多種金融服務,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融資模式。它包括三種基本的企業組織形式:網絡小貸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金融中介公司,體現著互聯網精神與傳統金融理念相融合。
(一)法律風險。互聯網金融法律風險主要有兩方面的源頭:一是未經許可從事金融業務活動,二是雖經許可,但經營的金融業務已超出范圍或者違反相應程序。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服務模式,互聯網金融促使實體經濟網絡化、信息化,各經營業務區分的界限也變得模糊,容易碰觸監管底線,其風險不言而喻。而十部委出臺的有關政策對互聯網內部控制的相應規范又非常少,互聯網金融頭上普遍懸著非法運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增加互聯網金融糾紛的發生概率。
(二)信息泄露風險。電商等互聯網企業借助大數據、搜索引擎、云計算、移動支付、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等技術開展金融服務,深化對“長尾理論”的具體實踐,注重發展80%的草根顧客的潛在消費能力。強大的數據挖掘和處理,大幅度提高信息收集整理使用的效率,緩解融資者和投資者之間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難題。然而,在開放互動的互聯網平臺上,用戶、消費者、儲戶、企業等相關利益群體的個人信息公開透明卻無法得到安全的互聯網環境和健全的管理機制的保護,信息泄露情況一旦發生,“金融供應鏈”上的參與者將無一幸免。
(三)信用風險。金融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核心,企業利用虛擬的開放平臺進行大量交易活動,但無法獲取證明交易雙方的真實身份、可信程度的可靠證據,同時,交易大多數是通過電子合同簽訂的,而這些合同不都具備法律效力,這兩方面都大大增加了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風險。企業的貸款若無法收回、資金鏈一旦斷裂,網絡衍生的理財工具之前承諾的高收益率將得不到保障,投資者可能陷入龐氏騙局、企業也會面臨巨額賠償,甚至破產的威脅。
(四)支付風險。互聯網的在線支付和交流平臺實現了金融交易環節的網絡化,并為借貸雙方提供咨詢、評估、協議管理、回款管理等服務,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時提高支付清算的速度。但作為電子商務的中心環節,網上支付存在著重大的潛在風險。首先,任何程序的設計都不是完美的,隱藏的漏洞為黑客的犯罪提供契機。其次,信息的傳輸是將音頻、視頻轉化為數字流完成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信息丟失、重復、覆蓋、篡改等問題。
雷英、吳建友、孫紅(2013)基于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出:一方面,相對于未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主動選擇披露內部審計報告的公司展現更高的會計盈余質量,即財務業績更優良;另一方面,強制內部控制審計有利于提高公司會計盈余質量,從而提升財務業績。這從側面說明合理有效的內部控制能保障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和明晰性,增強股東和債權人的信心、降低融資成本、促進企業的擴大再生產,實現持久的良性循環。
(一)內部環境。內部環境決定著企業在互聯網金融博弈中的準確定位,包括公司治理結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企業文化四個重要維度。網絡技術促使企業對其管理組織的集權和分權程度進行調整,維持內部治理結構的平衡性,設立獨立的內部審計部門,提升獨立董事的任職資格,培養優秀全能人才,加強企業責任文化的有效建設。
(二)風險管理。企業根據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特性采取不一致的非均衡性內部控制更有效率優勢,基于上述四種風險,企業應采取五種不同的風險管理策略:風險規避策略、風險預防策略、風險分散策略、風險轉移策略和風險保留策略。此外,企業需設立風險管理組織機構和風險決策、評估小組降低經營風險,防范過度投機行為,保障財務穩定性。
(三)控制活動。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多變性增加了企業生存的威脅因素,為打擊非法分子的犯罪行為和內部人員的投機意圖,企業應嚴格制定具體控制制度。首先,合理實施預算和運營分析控制,對原始會計信息加密和備份,做好準確真實的會計記錄,保護用戶的隱私安全。其次,經常檢驗軟件程序設計是否存在漏洞,并在面臨突發狀況時做好事后危機處理。
(四)信息與溝通。在經濟、技術、政治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全球化中,互聯網金融企業早已不是單獨的個體,需要及時與外部和內部相關者進行信息溝通。企業高管通過與下層員工的溝通和反饋,能了解企業的真實營運情況和會計相關披露的合法性,以及各信息系統的安全性,而與外部信息的溝通有利于企業及時調整戰略計劃,滿足企業可持續經營的會計假設。
(五)內部監控。互聯網金融企業需要制定成文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借助“云計算”等信息系統客觀地分析評價企業上述四方面控制是否合理,并將發現的漏洞問題反饋給管理層,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參考文獻:
[1]杜聰聰.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背景下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及其內部控制[J].區域金融研究,2015,01.
[2]雷英,吳建友,孫紅.內部控制審計對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基于滬市A股上市公司的實證分析[J].會計研究,2013,11.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