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新
高校審計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
李麗新
摘要:為適應我國社會經濟對審計人才的旺盛需求,高校應著力提升審計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強化實踐教學。但目前我國高校審計專業實踐教學普遍存在著實踐教學目的不明確,實踐教學支撐建設不力,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本文以審計專業本科為探討對象,提出高校應明確實踐教學的目的,加強案例庫、實驗室、實習基地以及師資力量建設,以期培養出高質量的審計人才。
關鍵詞:審計人才;實踐教學;問題;改進
為改變傳統的偏重理論教學的模式,教育部于2012年2月公布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規定》,通知要求增加實踐教學比重。該通知表明,實踐教學越來越成為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
審計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這就要求高校審計專業的教學應建立相應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體系,讓審計理論和審計活動緊密結合,使審計專業畢業生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和扎實的專業素養,畢業后能迅速適應具體的工作環境。所以,審計專業的實踐教學尤為重要。但目前我國高校審計專業的實踐教學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一)實踐教學目的不明確
目的是行為的指揮棒,目的明確,行動才會有的放矢。審計專業實踐教學目的是與各高校的人才培養規格相匹配的。從辦學層次看,本科層次的實踐教學目的與高職高專不同,也與審計專業碩士(英文名稱為Master of Auditing,簡稱為MAud)不同;即便同屬本科層次,各校的人才培養規格也不同。所以審計專業實踐教學的目的應根據各校的具體情況準確定位,明確制訂。如果實踐教學目的不明確,后續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都會發生偏差,將會對實踐教學的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二)實踐教學支撐建設不力
實踐教學主要利用案例、實驗室、實習基地來進行,所以案例庫、實驗室、實習基地作為實踐教學的必要支撐,其建設不力就無法保證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
案例教學是我國高校實踐教學最早采用的形式之一,案例教學既帶來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又推動了教學方式的改變。案例的質量對案例教學的效果至關重要。實踐教學過程中案例的設計通常有三點不足:一是案例的設計與實踐教學目的不匹配。有的直接選用國外的案例,脫離中國國情;有的直接采用我國證券市場的審計失敗案例,不一定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有的案例僅僅是有意設置錯誤的會計處理,然后讓學生進行審計調整,審計案例分析變成了考查學生會計實務的掌握程度。二是沒有按課前、課中、課后分別設計案例。案例教學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灌輸式,采用了以學生為主啟發式的教學模式。為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使案例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根據課程內容按課前、課中、課后分別設計案例,課前的案例應短小,強調趣味性;課中的案例應根據課程內容有針對性,強調實用性;課后的案例可以有拓展的作用。如果各種案例設計不恰當,學生要么會感覺太簡單無趣,要么會認為太漫無邊際無從入手。三是實踐教學中使用的案例大多數集中于注冊會計師審計,政府審計和內部審計案例缺乏,注冊會計師審計案例也多集中于財務報表審計。
審計實驗室可以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是案例教學不具備的。審計實驗室建設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硬件建設,二是軟件建設。硬件建設方面,比如:實驗室場地、計算機數量和配置等。有些學校由于種種原因投入不足,實驗場地面積,計算機數量不足以滿足教學需求;軟件建設方面,比如:各種審計教學軟件等。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教學軟件不能很好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或者沒有及時更新升級。
如果說案例教學和實驗室是學生在校內的審計實踐教學平臺,那么實習基地則是為學生在校外搭建的審計實踐教學平臺。實習基地的建設有被動性,它需要相關企業、會計事務所等單位的合作。相關企業的類型、規模,會計事務所的性質、規模、業務特點等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實習效果。目前高校實習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作為實習基地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比較單一,企業規模小,所屬行業集中等等。
(三)實踐教學師資力量不足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傳統的理論教學師資儲備是充足的。但實踐教學的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實踐教學的教師要集理論與實踐于一身,既要有系統的理論功底又要有扎實的實踐經驗,這樣才能勝任實踐教學工作。目前一些高校審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教師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不能很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求,這也是實踐教學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明確實踐教學培養目標
按照風險導向的現代審計理念,審計人才的培養應當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的審計程序、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具備復雜審計環境下發現重大錯弊問題、分析重大錯弊問題,進而深入研究并提出有效解決方案的能力。因此,本科審計實踐教學目標主要是要學生掌握審計技能并提高熟練程度,逐步提升審計職業判斷能力和水平,增強學生在發現、分析重大錯弊問題后提出切實可行、有效的審計建議、意見的能力。它既不同于MAud教育那樣要求較高的綜合性,也不同于高職教那樣注重崗位的技能訓練。
(二)加強案例庫建設
沒有恰當的審計教學案例,案例教學就成為空談,所以案例庫建設就是案例教學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學案例的設計要與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匹配。其次,教學案例的選擇要具有真實感、啟發性和代表性。真實感是指案例必須來源于實際工作,為教學需要在提煉中可以適當加入一些虛擬的情節。啟發性是指案例必須有目的的設置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明確的,也可以是隱含的。作為案例還應具有代表性,有舉一反三的效果。最后,案例的設計要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階段。比如:可以設計課前案例、課中案例、課后案例;可以設計引導性案例、操作性案例、討論性案例;可以設計單項案例、綜合性案例等等。
(三)加強實驗室建設
傳統的偏重理論教學的缺陷已有目共睹,重視實踐教學的共識已經形成。只要認清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清了實踐教學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就要加大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盡可能擴建實驗場地,多購入或安裝一些電腦等。審計實驗室應分手工實驗和計算機實驗。手工實驗要求學生手工完成財務報表審計的所有基本程序,即從審計計劃,審計測試、編制底稿、撰寫審計報告、審計工作底稿歸檔的全過程。它主要讓學生對審計全過程有深入理解和認識,強調審計技術方法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是基本功的訓練。此外,學生更多的還可以通過審計教學軟件的操作,完成審計工作底稿和審計報告的編制、復核與歸檔的工作。但需要強調的是,訓練的重點是“審計”而不是“軟件”,不能把教學重點放在對軟件各功能模塊的操作上。教學軟件一般應選擇典型的通用審計軟件為宜。
由于審計準則的不斷變化,引發審計理論不斷更新,審計教學軟件也應及時更新或升級。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例,從1992年到2004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先后6批制定了獨立審計準則,共計48個項目。2006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制定了22項準則,并對26項準則進行了修訂。2010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修訂了38項準則,同時廢止35項準則,保留13項準則,共51項。這樣的變化給審計實踐教學增添了許多困難,教學軟件的及時更新和升級的難度很大。
(四)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實習基地的實踐是審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學生在經過系統的審計理論學習和校內實驗訓練后,再到校外實習基地親自操作,增加親身體驗感覺,將所學審計知識運用到審計實務中,實現審計理論與實務的對接。學校和教師應當利用各種資源和渠道,建立穩定的各種類型的校外實習基地,通過實習讓學生有機會到實際工作崗位中演練,使學生能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的相關審計業務和不同崗位的具體要求,豐富學生的從業經驗,培養學生的審計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打好基礎。
(五)加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建立一支能滿足實踐教學需要的師資隊伍是實踐教學的關鍵。教師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起著指導性的作用。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對校內教師進行各種形式的培訓。比如:與政府審計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等職業界建立良好關系,組織教師定期參加審計實踐。二是可以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審計專家或注冊會計師作為兼職教師。其次,培養和提高教師設計、組織、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龐卉.審計實踐教學平臺構建與應用探討[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2,04:103-106.
[2]李曉慧.審計學教學案例設計及其運用研究[J].會計之友(下旬刊).2010,04:111-113.
[3]武東萍,隋玉銀.對審計實驗室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滄桑.2009,09:113-114.
作者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