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欣
會計教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融合發展探討
謝欣
摘要:會計學與各個學科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尤其是與經濟學的關系最為密切,在會計學發展的歷史中處處都能發現經濟學的閃光點。在為會計學奠定了理論基礎的同時,還拓寬了會計學的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其對會計學的作用不可小覷,本文就會計教學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融合進行深入的探討,希望能給兩者融合發展帶來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會計教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財務;融合
會計教學的培養目標決定了會計高等院校的導向,相較于普通教育而言,會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大綱都是有所不同的,高職學校是以培養崗位一線技術人員為目標的,所以會計專業的學習主要是以培養學生工作技能部分為重。在課程內容的敘述思路上要突破原有的觀念,要加大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的比例,由原來注重理論基礎知識的教學觀念,轉變為重視實用型會計人才的培養。在會計教學時,敘述機構要打破原有的概念和定律以及定理連線的體制,采用感性和理性定量認識的“雙循環”模式。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政治經濟學,是指打破原有的經濟學的界限,研究一個國家甚至更廣泛的經濟的學科。作為一名會計方面的從業者,必須要了解本國的經濟國情,正確掌握國家的經濟體制,才能更好的為企業進行服務。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主要重點就是社會生產關系以及社會生產關系的發展規律,是建立在人們日常生活、生產的基礎之上的。從唯物辯證主義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經濟學的主要研究的是特定形式下的生產的相關關系,不是研究物質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如果一位員工在進行在生產中付出的勞動沒有得到相等的回報,而剩余的價值卻被沒有付出勞動的“資本”所占有了。
(一)會計教學的目標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角度說,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共性與個性是所有事物特有的本質,單獨的個體共性與個性多是一致的。共性即所有事物相同的性質,而個性則代表了事物自己的特點,是事物之間差異的體現。共性與個性的區別比較明顯,前者是絕對的而且沒有條件的限制,后者則是相對的且有條件限制的。共性與個性之間既是相互制約的,也是可以相互變通的。會計作為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部分,它的目標和經濟管理活動的目標具有共性,都要求如果付出了一定的成本,就要盡量將效益最大化,保證能夠收獲高于成本的回報;如果在收獲一定回報的時候,就要減少成本預算,以保證提高經濟效益。這就體現了會計的內在本質,它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但最為一種特殊的經濟管理活動,會計又有自身的個性特點,它的具體目標要求能夠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而且要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這是會計目標與其他經濟管理活動目標的區別所在。但是會計的具體目標必須服從、服務于經濟管理的目標,它的目標受到經濟管理活動目標的制約。
(二)會計基本假設中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時空觀
會計工作的核算必須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進行的,因此在進行會計核算時,一定要保證所有需要的條件都能具備,即先要處理與核算相關的所有存在的問題,打好會計核算工作的基礎。到目前為止,在全球會計領域中,大家一致公認的會計基本主要有會計主體和持續經營以及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四種。這四個基本前提各有不同的內涵,但又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充分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時空觀的哲學原理。
(1)會計主體是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的空間范圍。這個假設體現了唯物主義空間具體形態的有限性,正是因為這個有限性才使會計主體和會計主體歸屬者的貿易或者事物或者其他事物加以區別。如果缺少這個空間的有限性,會計主體就很難明確,那么各項會計的核算工作就會很難進行開展,所要承擔的責任也就無法劃清。
(2)持續經營是對會計預算能力的考驗,企業需要會計人員根據企業的運營情況和市場的及時變化來估算出企業維持現在運營和繼續發展所需要的所有預算,要能確保企業在任何時候資金運營都不會受到影響,即企業經濟活動是連續的,這種連續性表現為經濟活動的不斷運動。持續經營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時間的無限性,無限的時間既沒有起點,又沒有終點,是一種永久持續的狀態。有了這種持續狀態作為基本的保障,企業才能對自身各項價值的評估給出一定的年限考量標準,無論未來企業運營到何種地步,它都能夠為企業提供經濟收益,而固定的資產也可以參照標準,按照使用的年限做出價值評估。
(3)會計分期是從持續經營基本前提引申出來的,它把企業運營發展劃分為無數個相同的時間段。會計分期表現出了唯物辯證主義在時間方面呈現出的有限性。有限的會計分期可以讓企業及時發現并整理出相關的財務報表,管理層可以根據這份報表分析企業的運營狀況并做出相應的部署。穩定運營與會計分期之間體現了時間的無限性和有限性的辯證統一關系。
(4)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會計核算必須以貨幣的計量為準繩,以金錢作為計量單位,用使用的資金數來呈現企業目前的各項財務狀況。貨幣計量的假設隱含了貨幣穩定的假設,體現了貨幣時間價值的時間觀念。
(三)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會計循環
對于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會計人員對其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并在此基礎上編制財務報告以產生會計信息,這種相繼產生并且循環發生的財務記錄過程就是會計的循環。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第一步就是填制以及審核證明,然后是登記賬簿和成本計算等步驟,最后一步就是制作財務報告,這樣便完成了一個會計期間的會計循環,下一個會計期間依此順序進行會計循環。具體來說,一個會計期間的會計循環可分為八大程序:首次查賬、入賬和過賬、結算以及編制調整前的試算平衡表和編制期末調整分錄并過賬等,這八個步驟依次發生,環環相扣,體現著馬克思主義哲學運動觀。
(一)商品經濟的損耗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不僅是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理論,不只是分析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和運行規律,而且提出了當時最完整最科學的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的一般原理(主要特征和普遍規律)。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僅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論”“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論”,而且是一般商品經濟即市場經濟論。《資本論》雖然分析的是商品生產和流通,沒有“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概念,但是所謂“商品經濟”主要就是商品生產和流通,馬克思不僅提出了包括商品、價值、價格、貨幣、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貨幣流通規律、節約時間規律、社會再生產規律等基本范疇和普遍規律在內的系統邏輯嚴密的商品經濟一般原理,而且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會計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管理活動,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產生與社會生產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社會物質財富的產生是保障社會發展和生存的必要條件,員工在付出相應勞動時,一方面想要得到相應的經濟回報,而且一定會有所得;另一方面要投入和花費一定的財產物資及勞動,要有一定的損耗。不論在何種社會形態下,人們進行生產活動時總希望能夠以最少的勞動耗費換取收益的最大化,有效的提高經濟價值。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人們要在生產的過程中不斷的改進和完善自己的技術和工藝,同時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制定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使企業能夠及時的了解企業目前的運營情況,分析出經濟損耗的錯處,及時進行修改,保證投入成本產生的經濟效益最大化,為企業創造價值。
(二)價值管理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企業的生產過程、資本的循環和周轉的分析就是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的微觀經濟學,而且非常實際、具體、深入、明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企業運行的分析絕不亞于西方微觀經濟學,尤其對企業生產關系的分析更加透徹和科學。實事求是地說,我們要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如何運營,甚至是企業家要想學習怎么樣管理企業、更多賺錢、實現利潤最大化。
會計方法是經濟管理方法的一大突破,它的特點就是進行價值管理,主要是利用貨幣量度對經濟過程中使用的財產物資、勞動耗費、勞動成果進行系統的記錄、計算、分析、檢查,以達到加強管理的目的。它與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處于不同的環境中的會計受到的影響不同,會計理論與方法體系也有所差別。會計發展到今天,它的理論、方法、制度已經相當完善,本文從哲學視角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會計目標、會計基本假設、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循環等幾方面進行思考分析,論證它們的合理性。
會計教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融合發展可謂博大精深,迄今為止會計理論、制度和方法已經比較成熟和完善。對會計理論進行哲學思考,解釋會計理論蘊含的經濟學原理,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會計理論的本質。從而使我們更好地掌握會計理論及方法,有效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成為合格的會計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1]肜芳珍.會計教學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融合發展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22:124-125.
[2]段婕.論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創新[J].陜西省行政學院.陜西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04:82-83.
作者單位:(四川商貿學校財會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