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
摘 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形式,也是進行師生互動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還能夠使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認識,同時對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也有重要的促進意義。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各種提問契機,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思考,不斷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課堂主體地位,最終實現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深度理解,加深他們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提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305-01
提問對于師生之間的教學交流、師生協作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有效的提問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意識,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品中的內涵。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各種提問形式,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一、運用課文空白點,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課堂提問不僅僅是引導學生進行“填空”、“判斷”,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一些創新思維,通過對于課文空白內容的填充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藝術家的創作手法都講究“留白”,即在藝術作品中有意不透徹地表現創作意圖,而留下一些空白讓人們通過想象去填補,以達到“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教學中,教師應抓住這些空白之處精心設計問題,通過啟發想象去填補空白。比如在教學《灰雀》一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男孩本來想告訴他灰雀沒死,卻不敢講呢?之后的一個晚上會發生什么故事呢?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踐,通過想象來進行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這樣,學生通過想象,加深了對語言文字內涵的理解,豐富了感性認識,產生了情感體驗,發展了形象思維。對于更好地理解小男孩的心理活動、心路歷程有著重要的促進價值。
二、運用知識矛盾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文學作品中往往會有一些強烈的矛盾對比,通過矛盾對比來凸顯文章的內涵,提升表現效果。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知識之間的矛盾點,引導學生進行課文知識的思考,矛盾是思維的“催化劑”。根據課文的矛盾點設計問題,形成一種認知沖突,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寫小女孩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多么溫暖、多么光亮的火焰啊……”學生會困惑不解:一根小小的火柴發出的光和熱,真有那么溫暖、那么光亮嗎?小女孩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教師由此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讓他們能夠認識到小女孩生活的環境、她的心理狀況、心理感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運用矛盾的思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運用課文精彩點,豐富學生閱讀體驗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總結概括能力相對不足,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課文知識的內容來引導學生進行精彩內容的概括、梳理,培養學生良好的演繹歸納技能。教學中我們不少課文,尤其是文學性較強的課文,作者在描景狀物、記人寫事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生花妙筆,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和欣賞價值。教師根據課文描寫的這些精彩之處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精讀細析,仔細品味,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比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內容的分析:文章是怎么表現桂林的山水的?哪幾個字可以概括?以此通過靜清綠、奇秀險來引導學生進行精彩內容的總結,豐富他們的閱讀體驗,抓住了這些特點,學生在背誦、識記的時候也能夠變得更為簡單。抓住了精彩內容,就能夠更好地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四、運用知識發散點,加深學生閱讀認知
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發散點,根據發散點設計問題,既可以深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強化對學生讀寫能力的訓練,又可以加強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深刻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材中的發散點主要有三大類:
首先是課文中心的引申義。有的課文寫作年代較遠,而為了體現德育滲透、文道統一的教學原則,我們可以通過類比、引申等方式,揭示課文中心的引申義。如《將相和》一文中心的引申義是:告訴學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以國家利益為重。因此,我們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是千年之前寫的,現在我們來學習它,有何積極的、現實的意義?引導學生進行古文今用,加深他們的閱讀認知。
其次是課文內容的概括義。有的課文內容含有深刻的哲理意義,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善于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對課文內容作精心的概括。如《小馬過河》一文的概念義就是相對論。課文的創新教育,就在于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掌握相對論。為此,我們可以這樣設問:同樣是一條河,為什么老牛說水很淺,松鼠卻說水很深(學生回答:因為老牛形體高大,所以說水很淺;因為松鼠形體矮小,所以說水很深)?同樣是一堂課,你在什么情況下覺得它時間很短,又在什么情況下覺得它時間很長(學生回答:當我全神貫注聽講的時候,覺得它時間很短;當我無心聽講、心還在教室外面的時候,覺得它時間很長)?
還有課文內容的想象處。課文內容的空白處、省略處、含蓄處等都可用來對學生進行想象能力的訓練,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比如在教學《小攝影師》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小攝影師后面回來了嗎?為什么呢?以此通過延伸思維來拓展學生的思維范圍,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
五、運用課文疑惑點,拓展學生學習視野
俗話說“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人們的思維常常是由疑問啟動的,“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課文中一些易于混淆或相近的概念,似是而非的問題等都是學生學習中的疑惑點。根據疑惑點設計問題,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辨別的能力,提高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比如在教學《草船借箭》這節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周瑜為什么會嫉妒諸葛亮呢?諸葛亮為什么愿意接受這個任務呢?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到三國時期的局勢,讓學生感受到魏蜀吳各國的實力差距,認識到只有吳國蜀國聯合才能夠擊退曹兵,進而體會到諸葛亮、周瑜等人的不同性格特點與人格魅力,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加深學生的學習綜合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