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琴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常常從學生活動經驗出發,不管是以前所謂的“兩基”,還是現在所提倡的“四基”,需要學生經歷豐富的學習過程。從而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至關重要,那么在小學階段數學教學設計有價值的教學活動特別重要。
關鍵詞:數學活動經驗;積累;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308-01
數學活動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與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中通過操作,探究,思考,觀察等活動途徑,體驗成功的喜悅。
一、活動經驗的積累離不開操作
1、課前導學積累數學活動經驗。課前力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布置一些適合學生活動的內容。如:走一走,量一量,畫一畫,剪一剪,折一折,調查等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及相應的思考初步感受新知,并在頭腦中形成新知表象,積累活動經驗。
例如:在教學“編碼”時,課前收集資料,讓學生搜集自己身份證,了解身份證編碼的編排含義,體會編排特點,從中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觀察比較的能力。
2、課堂教學提供活動經驗。課堂上教師提供豐富的活動經驗,讓學生充分去經歷,去體驗,去感受,使學生積累豐富的活動經驗促進學生發展。
例如:在教學“周長的認識”一課時,利用有趣的情景引入周長的概念之后,設計了說周長,找周長,畫周長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明確周長的含義。接著安排了如何測量各種不同形狀的圖形周長環節,鼓勵學生利用現有的工具思考測量周長的不同方法,在這樣開放的探索空間中,教學過程呈現出雙向的交流,動態的建構。其中測量曲線周長的操作中還滲透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一系列的活動中不僅掌握了新知,領會教學的基本思想,還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活動經驗。
二、活動經驗的積累離不開探究
所謂的探究包括外顯行為的操作活動,也包括思維層面的操作活動。將兩者融為一體,立足已有的問題,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展開的探究活動。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猜測平行四邊形計算方法。生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生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鄰邊相乘
對于不同的猜測想進行探究,打算用什么方法探究。
生:用數小方格的方法(用探究長方形面積的經驗來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生:用剪拼的方法。數方格的方法:把格子圖放在平行四邊形上完整的有20個,不完整的格子有8個,不足一格按半格計算,一共有24個格子,所以面積是22平方厘米。左邊的三角形部分的格子全補到右邊為一格長方形,這個長方形一排有6格,有4排,就是24平方厘米。發現把平行四邊形變成一個長方形數起來方便多了。再次提出要求一個很大的平行四邊形廣場的面積,用數格子的方法太麻煩了,利用剛才的發現用剪拼的方法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法,沿高進行剪,移,補的方法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長方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長方形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通過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直觀經驗的積累過程,利用前面學過的知識解決,讓學生在思考中剪拼,得到了長方形。及時引導學生從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關系入手,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積累數學思維活動經驗。整個探究活動過程包含合情推理,演繹推理兩種思維訓練過程。其中由剪拼操作和圖形想象得出結論的過程屬于合理推理,由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過程是演繹推理。通過逐層深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符合小學數學的發展規律。
三、活動經驗的積累離不了思考和觀察
盡管小學階段學生通過操作的手段來積累活動經驗。但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每個人獲得的經驗不一樣,在于他們關注的具體對象不同,經驗有個性化的傾向,所以活動不一定產生經驗,需要在活動中或活動后引起思維的關注,所以活動要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針對性,更高的思維含量。
教學活動有操作有思考,操作與思考交叉進行,這是教學中經常使用的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典型模式。
例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說字母如CCTV(簡潔)撲克牌中的JQK表示固定的數,以及引入青蛙兒歌,當學生思考后發現說不完的時候借助字母,體會到字母可以表示變化的數。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的形式繼續把青蛙兒歌補充完整,發現說不完的時候用到了a只青蛙a張嘴,2a只眼睛,4a條腿。利用熟悉的兒歌,深入體會字母可以表示數同時表示數量關系,從而體會到用字母表示數的簡潔概括。正是通過不斷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生已有的活動經驗漸漸趨于精致,膚淺的經驗變的深刻,新生產的經驗很自然的嵌入學生經驗系統里,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思維活動經驗。
數學教學中活動經驗不一定是學生親歷所得,親歷是學生獲得數學經驗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由于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一些數學教學內容學生沒有條件也不可能親臨其境,從而限制了對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所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時空,整合資源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或虛擬現實的學習環境中,經歷體驗數學活動過程,提高數學素養。
通過觀察還有其它的計算方法。所以此處就無法讓學生親臨其境,需要學生認真的觀察和分析積累活動經驗。當然在教學中,利用課件,演示板書等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和創造像“觀察性經驗”一類的替代性經驗,促使學生獲得廣泛的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離不開學生的動手,動眼,動腦與動口。教學設計中多考慮學生的內部因素,教學活動中思維的投入,體驗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 吳正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5-18,17。
[2] 戴曙光.數學究竟怎么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73-17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