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將鄉土文化資源與推動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研究,通過鄉土文化的有效利用,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本文“對鄉土文化資源在學校教育中的利用”進行了研究綜述。
[關鍵詞]鄉土文化資源;有效利用;研究綜述
鄉土文化是一個特定區域的人民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特點。鄉土文化資源,是指特定區域的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只有經過開發,它們才能轉化為可利用的社會教育資源。本課題中的鄉土文化資源,特指江津鄉土文化資源,是雄踞長江上游咽喉,扼滬渝、控涪合、接黔渝、通藏衛地帶具有1500多年發展史的區域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江津“土壤膏沃,河流眾多,森林覆蓋率高,礦產資源豐富”的自然環境;以四面山、駱崍山、石筍山、清溪溝等為代表的自然旅游風光;以米花糖、江津老白干、黑豆花等為代表的特色飲食文化資源;“崇文尚和”的文化傳統;以白屋書院、學子書院等為代表的圖書刻藏;以歲時節俗、傳統婚俗為代表的社會風俗;以江津琴派、江津畫派、江津印派和曲社、山歌為代表的地方藝術;以聶榮臻故居、陳獨秀故居、石門大佛、中山古鎮、塘河古鎮等為代表的文化遺址;以及鄧稼先等為代表的歷史名人資源等。
有效利用是指有成效地發揮人或事物的功能。在學校教育中,資源的有效利用指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通過一定的方法途徑,運用自然、社會教育資源來實現學生發展,同時促進教師自我成長。
在學校教育中有效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指根據“以家鄉的文化為基礎,以師生為課程開發主體,開展特色實踐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的研究原則,通過教師有效指導,學生主動參與,進行學科教學滲透,打造特色校本課程,建設相關課程基地,凸顯學校德育個性,旨在以此帶動學校的課程改革、學術研究、環境建設等各項工作深入開展。
國外鄉土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最初源于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盧梭在十七世紀后半期即主張地理教學須從一般兒童所日常目擊與接觸的鄉土出發。之后有泛愛派之撒耳士曼強調以鄉土為歷史教學之出發點,哈尼奇氏主張鄉土科包括歷史、地理科等而為綜合科目。德國最早開始鄉土教育在學校的實施,之后各國越來越注重鄉土文化的培植。目前課程設計上形成了三種類型:一如德國是從鄉土到國家到世界,再按各學科系統學習;二如俄羅斯先學習系統知識,把各科鄉土知識滲透在各部分內容之中;三如澳大利亞按照專題組織各科內容,如我們身邊的事物、我們的學校和鄰居、我們的家鄉和人民等。
中國近代意義上的鄉土教育來源于日本的鄉土教育的影響。清政府制定的《奏定學堂章程》以日本明治時期學制為藍本,從此具有嚴格意義的近代鄉土教育在我國開始形成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許多中小學積極運用鄉土教材充實史地課的教學; 80年代各地掀起了“鄉土教育熱”;90年代不少地區編寫了鄉土地理、歷史教材,漸漸擴大到語文、音樂和生物等學科,少數民族較多的省、自治區編寫了自己的民族鄉土教材,大大豐富了鄉土教育的內容。江津部分中小學校也曾進行過山歌文化、書畫研究等鄉土文化內容的研究開發。
目前,除地方志外,有許多機構和個人對江津鄉土文化有較為廣泛深入的研究,梳理和保存了大量的優秀文化資源。同時,利用鄉土文化資源促進學校教育研究已經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認同,對鄉土資源的教育功能、鄉土教材的編寫使用、教學方法的探究運用、實踐活動的組織實施等方面也都進行了較有成效的摸索。但我們發現,純粹的研究者不關注學校教育實際需求,而教育一線的實踐研究者往往缺少整體眼光,只關注學科教學或某一條線的實踐。加上目前普通高中客觀上存在的嚴重的應試導向,鄉土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漸趨泛化,沒有整體建構起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體系。
將學校教育中對優秀鄉土文化資源的傳承與開發引向深入,可以深化我們對鄉土文化資源與學校教育關系的認識,從提升學校發展內涵的角度通盤考慮,打破學科間、條線間的壁壘,進行整體構建,為學校優質特色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可以豐富校園文化內涵,使鄉土文化資源與現代教育理念、學校辦學思想結合,彰顯學校的人文之美;同時傳承鄉土文化精髓,通過感知、鑒賞與反思,充分發揮優秀文化資源的教化功能并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本土的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學全方位聯系起來,形成豐富的、現實的教育資源;推進學校課程改革、學術研究、環境建設等各項工作的深入開展,建設具有明晰地方文化特征的校內生活環境;創設個性化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學習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走進生活化、終身化的學習,為學生的人生未來奠基;提升教師文化自覺意識,促使教師思考培養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烙印的創新人才,增強指導學生主動參與鄉土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能力;建成學校江津鄉土文化課程基地,充實完善圖書館“地方文獻及邑人著述”專柜,在校園布置中突顯江津文化元素,在校園文化中反映江津文化積淀,激發師生對生長土地的激情和摯愛,增強文化認同感,實現人格良好培養。
參考文獻
[1] 葉瀾:《教育學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7.
[2] 徐福蔭、袁瑞鍔:《現代教育技術基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
[3] 楊小微:《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4] 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