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青,鄧開玉,馬曉健,鄔賢斌,彭艾莉
(湖南醫藥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
助產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考
李青,鄧開玉,馬曉健,鄔賢斌,彭艾莉
(湖南醫藥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摘要:為提升大專層次助產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從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考核評價、教學基地建設等方面著手進行一系列改革,在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臨床思維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助產專業;應用型人才;教學改革
我國的助產教育從1928年開辦第一個助產培訓班至今,已經歷了87年風雨[1],目前仍主要以高職高專及中職中專層次教育為主體,且受護理專業影響大,專業特色不明顯,專業發展明顯落后于其他醫學類學科。從學校方面看,學生在實習及就業時明顯感到專業知識不足,缺乏職業歸屬感;從醫院方面看,出現助產服務質量下降、剖宮產率持續增高的狀況[2]。衛生部和聯合國人口基金非常重視我國居高不下的剖宮產率以及與之相關的助產人員嚴重不足、助產技術退化等問題[3],2011年在國內啟動了“促進自然分娩”和“加強助產教育促進母嬰健康”項目。我校作為“加強助產教育促進母嬰健康”項目的參與學校之一,以加強實踐能力教育為核心,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改革、教學基地建設等方面著手,對大專層次助產教育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我校助產專業辦學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關鍵,為了加強助產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采取了多途徑培養:一是鼓勵教師進行在職學歷學位學習;二是派專業教師赴國內外高校、醫院進修學習;三是邀請相關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學術交流和專業建設指導;四是組織教師參加湖南省衛生廳舉辦的助產人員規范化崗位培訓。經過3年的強化培訓,我校助產專業師資隊伍在專業水平、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上得到了整體提高。
2.1以培養目標為依據,修訂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以項目組組織的基線調查及指導性意見為基礎,組織校內專家對助產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按照公共基礎課程、醫學基礎課程、助產專業課程、人文社會課程四大模塊進行課程安排,增加了母嬰保健、臨床營養學等專業課程,增加了助產學等一些核心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課時數,減少了一些護理專業課程,如社區護理等,并在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等基礎課程中增加了助產專業相關內容。2013年6月修訂完成的人才培養方案凸顯了助產專業的特色,目前已在2013級、2014級助產專業學生中順利實施。
2.2以崗位能力為主線,重構助產專業實訓教學體系
通過對臨床助產崗位職責的分解,分析崗位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考核評價4個方面構建助產專業實訓教學體系。將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基礎護理、健康評估、外科護理學、助產學、婦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7門課程的實訓教學內容按“三層次+三模塊”(三層次即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3個層次,三模塊即基礎護理技能模塊、助產技能模塊和專業相關技能模塊)形式進行整合設計(見表1)。
2.3以臨床工作過程為主線,構建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體系
以臨床工作過程為主線,以崗位能力要求為本位,構建了助產專業的客觀化臨床考試體系(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設計了入院病人問診站、產前檢查站、產程觀察站、接生技能站、新生兒處理及護理站、產科急救站、產婦護理站、健康教育站共8個站點,進行多站式技能考核。另外,設計了助產專業客觀結構化考試流程,制訂考核大綱,明確考核標準和要求,一對一考核學生的專業技術、人文關懷、溝通交流的水平與能力。
2.4以學生需求為導向,搭建助產專業網絡學習平臺
為了將助產專業課程建設成果在更大范圍進行推廣,使學生能有更多、更方便的學習途徑,我校針對人才培養方案中涉及的37門課程制訂了課程網絡化建設計劃,分步進行建設,內容包括每門課程的簡介、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教學視頻、教案、課件、學習指導、習題等。目前已經完成全部專業核心課程、部分公共基礎課程和醫學基礎課程,共計二十余門課程的建設任務,初步建成了助產專業網絡學習平臺,實現了學習活動在時間、空間上的延伸。
近三年投入五百余萬元資金,用于完善助產專業教學條件。一是加強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擴增專業實訓場地600 m2,在實訓室配備多媒體教學系統12套;二是加強校外臨床實踐基地建設:增設教學醫院、實習醫院,加強醫院師資教學能力的培養,為教學醫院配備教學設備和實訓室;三是用于助產專業網絡學習平臺建設。
目前,我校校內實訓基地是湖南省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建筑面積7 200 m2,儀器設備值1 019.2萬元,場地布局合理、教學設施較完備、教學手段較先進,能充分保障助產專業課程實訓教學的需要,特別是模擬產房、模擬婦檢室、嬰兒沐浴室等得到了同類學校的一致好評。在校外,加強并鞏固了與婦幼類專科醫院的教學聯系,已基本形成由省、市級婦女兒童醫院為主、三級以上綜合醫院為輔,共計11家較為穩定的校外臨床教學基地網絡。
表1 三年制大專助產專業實訓教學體系
4.1社會需求是助產專業建設的強大推動力
助產工作是醫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助產人員在保障孕產婦生命安全、減輕生產痛苦、降低剖宮產率、促進自然分娩等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規范地進行助產人員隊伍培養,對于提高助產人員整體素質、專業技術水平、醫療服務質量,滿足孕產婦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近十年來居高不下的剖宮產率嚴重威脅著母嬰的健康,促進自然分娩、加強助產教育成為當今醫學教育的重要課題。
4.2實踐教學改革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我校從狠抓實踐教學改革入手,以專業崗位的能力和技能素質要求為依據,優化實踐教學內容、完善實踐教學條件、改革技能考試方法,努力加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從能動手到會動手再到有思考地動手,在操作中消化、理解知識,避免醫學學習中的死記硬背,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3國家政策是助產專業健康發展的保障
助產專業教育要持續健康發展還有許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如本科助產專業的開展;助產士職業資格的認定;助產士的職稱晉升等。我國目前雖然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婦幼保健體系,但助產士必須經過注冊護士考試才能準入,注冊和職稱晉升也完全與護士一致,助產士隊伍缺乏自身的專業體系,這對整個助產行業的梯隊建設及專業特色建設都形成了一定的障礙[4]。
參考文獻:
[1]王彥,許虹.我國助產教育的現狀及展望[J].中華護理教育,2014,11 (11):876-879.
[2]南雪峰,李英梅.導致剖宮產率上升的人為因素分析及助產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9):66-67.
[3]新華網.促進自然分娩項目在湖南正式啟動[EB/OL].[2014-12-26].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1-11/07/c_122244353.htm.
[4]袁昌玉.助產士現狀分析及繼續發展[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 (7):379-380.■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12-0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