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偉林 張為民 孫榮青
【摘要】 目的 探討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臨床治療方法及應用效果。方法 14例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均給予胺碘酮治療, 記錄其臨床療效。結果 14例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經相應措施治療后均成功轉為竇性心律, 胺碘酮推注次數1~3次、平均(1.71±0.11)次, 發病至竇性心律轉復時間1~5 d、平均(2.47±0.21)d, 轉至竇性心律前無低血壓、心動過緩等異常情況發生。14例患者中無腦梗死、死亡等嚴重后果發生, 治療有效率高達100.00%。結論 盡早確診并給予積極治療是保障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 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臨床特點, 接診后準確診斷及采取有效治療, 有利于保障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 快速心房顫動;心臟手術;術后新發;臨床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49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臨床常見的心臟手術后并發癥之一, 嚴重影響患者療效及預后[1]。本文為提高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臨床療效, 特選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14例此類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臨床治療方法及應用效果, 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特選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14例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 其中男9例、女5例, 年齡19~81歲、平均年齡(47.82±11.06)歲, 原發疾病類型:冠心病5例、心臟瓣膜病7例、冠心病合并心臟瓣膜病2例。
1. 2 方法 患者接受心臟手術后一旦確診為新發快速心房顫動, 則需立即給予有效心電監護并使用負荷劑量胺碘酮[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3254]75~150 mg胺碘酮靜脈滴注, 于10 min內給藥完畢, 同時需嚴密監測其血壓、心率等基本生命體征變化情況。給藥完畢10~15 min后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重復給予胺碘酮治療, 之后需維持胺碘酮微量泵注6 h(給藥速度:0.5~1.5 mg/min)。嚴密監測患者心室率變化情況并適量減慢胺碘酮給藥速度, 直至維持胺碘酮給藥0.5 mg/min。于發病后在靜脈滴注胺碘酮的同時需給予胺碘酮口服治療, 2次/d、0.2 mg/次, 給藥持續1周后應將藥量減少至1次/d、0.2 mg/次。治療注意事項:①術后心房顫動發生前, 若患者存在β受體阻滯劑使用史, 則發作后仍需繼續使用, 但需注意適時調整胺碘酮使用量;②給予抗凝治療, 5000 U低分子肝素(Aventis Intercontinental提供, 批準文號X20000393)皮下注射, 每間隔12 h注射1次, 待患者恢復竇性心律后停止給藥;③經心臟瓣膜替換手術治療者若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 需給予華法林抗凝。
2 結果
14例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經相應措施治療后均成功轉為竇性心律, 胺碘酮推注次數1~3次、平均(1.71±0.11)次, 發病至竇性心律轉復時間1~5 d、平均(2.47±0.21)d, 轉至竇性心律前無低血壓、心動過緩等異常情況發生。14例患者中無腦梗死、死亡等嚴重后果發生, 治療有效率高達100.00%(14/14)。
14例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于停止胺碘酮靜脈給藥后持續口服給藥(胺碘酮)期間, 1例患者發生心動過緩, 經停藥(減緩心率相關藥物)后心率逐漸上升并控制在正常范圍。
3 討論
心臟手術后2~4 d是心房顫動的高發期, 不同心臟手術后發生心房顫動幾率并不相同, 如瓣膜病聯合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后心房顫動發生率高達50%左右, 而單純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心房顫動發生率則僅約30%[2]。研究表明, 接受心臟手術治療的患者若發生心房顫動不僅將顯著增加其住院時間及相關費用, 也是導致患者術后栓塞、心功能衰竭、腦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3]。近年來, 由于生活環境惡化、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等因素, 各類心臟病發生率呈顯著上升趨勢, 接受心臟手術治療的患者數量也隨之增加, 提示如何對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給予正確有效的臨床救治是保障其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 應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
導致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出現的因素多種多樣, 如:手術創傷大、手術矯治不徹底、酸堿平衡破壞、電解質紊亂等, 這就需要能夠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 對導致其發生心房顫動的主要誘因開展分析, 并在此基礎上為患者具有針對性的治療, 例如:對于由于酸堿失衡、水電解質紊亂的患者, 要及時為其開展糾正酸堿平衡、水電解質紊亂的治療, 對于由于創傷導致的心房顫動,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緩解由于手術創傷所導致的不適, 但是不管是何種誘因所導致的心房顫動, 都需要及時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積極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在實際的臨床治療過程中, 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的治療藥物有多種, 比較常見的有:胺碘酮、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洋地黃類藥物等, 但是相比于其他類型的藥物, 心臟手術后新發心房顫動患者很少應用洋地黃類藥物開展治療, 這主要是因為在開展心臟手術后, 患者的交感張力明顯提升, 這會對洋地黃類藥物的治療效果產生影響;此外, 洋地黃類藥物具有縮短心房不應期、減慢心房傳導的作用, 這使得其在為患者開展治療的過程中, 對于轉復心律的患者不僅難以取得有效的治療效果, 反而會導致患者陣發性房顫發作時間延長, 使得房顫發生率大大增加, 對患者的治療產生負面影響。因此, 大部分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都是應用胺碘酮開展治療。與其他類型的藥物相比, 胺碘酮具有諸多的優點, 將其應用于心房顫動患者的治療中, 其不僅具備Ⅰ類、Ⅱ類、 Ⅳ 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電生理作用, 同時還沒有Ⅰ類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沒有負性肌力作用或者是負性肌力作用比較輕, 同時其還具有非常好的舒張冠狀血管及外周血管的作用。
胺碘酮屬于心臟離子多通道阻滯劑, 是臨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研究表明, 胺碘酮僅存在較輕(或無)負性肌力作用, 對外周及冠狀血管具有顯著的舒張效果, 臨床治療心房顫動時可與β受體阻滯劑聯合使用[4]。但有資料顯示, 若患者于心臟手術前具有β受體阻滯劑使用史, 術后發生快速心房顫動后需繼續使用β受體阻滯劑, 以免增加心房顫動治療相關風險。此外有學者提出, 胺碘酮雖可獲得滿意的心率下降效果, 但應在用藥過程中嚴密監測患者是否出現低血壓、心率過緩等異常情況, 以免增加用藥治療風險[5]。本文研究可知, 14例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經相應措施治療后均成功轉為竇性心律, 無腦梗死、死亡等嚴重后果發生, 治療有效率高達100.00%, 治療效果較為滿意。
綜上所述, 盡早確診并給予積極治療是保障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患者療效及預后的關鍵因素, 臨床主要利用胺碘酮聯合β受體阻滯劑、低分子肝素等藥物治療此類患者。提示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心臟手術后新發快速心房顫動臨床特點, 有利于保障患者療效及生活質量, 接診后準確診斷及采取有效治療, 值得今后推廣。需要注意的是, 在為患者開展治療的過程中, 一定要做好患者心律與心率的控制工作, 要能夠在抗心律失常治療的過程中, 盡可能的服從心臟功能的改善, 促進患者生命體征平穩, 從而有效減輕心臟負荷, 另一方面, 還需要在治療過程中注意避免出現心律失常過度治療的問題, 防止由于過度治療對患者整體的治療產生負面影響, 影響到患者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洛菲. 靜脈應用胺碘酮轉復非心臟手術后陣發性心房顫動的療效觀察. 山西醫藥雜志, 2012, 41(7):683-684.
[2] 余萌, 吳瑛. 白細胞介素6及其基因多態性與心臟外科手術后心房顫動的關系.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13, 17(4):316-318.
[3] 沈虹, 張紅明, 李艷敏. 心臟縫隙連接蛋白基因變異與心房顫動.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6(3):324-326.
[4] 黃新文, 王晉鵬, 李海林. 胺碘酮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合并心房顫動的療效分析. 中華老年醫學雜志, 2014, 33(5):460-461.
[5] 陳康玉, 嚴激.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顫動的心臟再同步治療.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1, 13(1):88-90.
[收稿日期: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