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玲



摘 要:針對當前課堂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問題,文中借助“互聯網+”來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文中首先對“互聯網+”的概念和特性進行了描述,分析了“互聯網+教育”的關系;其次對“互聯網+”的教與學進行了分析,并設計了網絡課堂教學系統平臺的功能;最后給出了慕課和微課兩種教學手段。
關鍵詞:互聯網;課堂教學;微課;慕課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6)07-0-03
0 引 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網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時不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社交、學習、工作及娛樂等方面。互聯網的發展給教育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促進了新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產生,特別是課堂的教學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協作能力的培養及學生個性的發展,為學生以后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1 “互聯網+”與教育
1.1 “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新形態、新模式,是互聯網與各個傳統行業的結合,即“互聯網+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的信息通信技術將傳統行業的業務有機地組合地一起,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形態,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優勢將傳統行業的積極性和推廣能力充分地調動起來。
當前,“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多個領域中,例如常見的“互聯網+餐飲”、“互聯網+旅游”、“互聯網+影視”等,使得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更加快捷便利地為用戶服務。“互聯網+”這一理念為各行各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思路。
1.2 “互聯網+”的特征
“互聯網+”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行業領域的深度融合創造出來的新的發展形態。“互聯網+”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1)跨界融合。“互聯網+”中的“+”就是跨躍互聯網,與其他行業相結合,是一種新的變革,打破原有行業的運營體系,構建新的產業化道路。
(2)重塑結構。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文化結構、企業結構。使得原有的人與人的關系、企業與用戶的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
(3)開放性。互聯網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互聯網將傳統行業中的一個個企業孤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傳統行業中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用戶的聯系更加緊密。
(4)尊重人性。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進步、經濟增長、文化繁榮等一系列不斷發展的源泉就在于對人性的尊重,“互聯網+”更加尊重科技、更加尊重人才、更加尊重每一個用戶和潛在用戶,尊重所有的人。
1.3 “互聯網+教育”
在我國,傳統教育發展了幾十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已深入到每個學生和老師的內心深處。教育也是一個產業,利用互聯網促進教育的改革也是我國“互聯網+”的目標。“互聯網+教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1)傳統教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利用互聯網技術促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2)利用互聯網技術對傳統教育進行全面的融合,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教育體系和理念。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在對教育進行改革時需要極其嚴肅和慎重。所以在對教育進行改革時,本文在此既尊重現有的教育框架,又打破常規,利用互聯網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
2 “互聯網+”的信息平臺
2.1 “互聯網+”背景下的“教”
互聯網與教學相結合,使得教師的“教”發生了重大變化,老師不再僅局限于課堂上填鴨式的教,而是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其主要表現在課前準備量變大,課中管理難度變大,課后與學生交流增加三個方面。
2.1.1 課前準備量變大
互聯網與教學相結合,使得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網絡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更多的素材。網絡教學資源的整理是課前準備工作的重要部分,為課堂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資源,資源的準備花費了老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隨著學生對互聯網認知的深入,老師對教學資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制作和尋找教學資源的難度也隨之增大。
2.1.2 課中管理難度變大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老師利用網絡進行教學主要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授課的難度在不斷降低,授課的時間也在隨之減少,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不足進行輔導。由于學生的人數沒有減少,而班上的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使得課堂上的學生總有一部分處于閑散狀態,導致課堂上的不可預測事件不斷增加,易產生混亂現象,這使得老師對于互動教學的管理難度加大。
2.1.3 課后與學生交流增加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課堂上進行講解,課后布置作業,學生上交作業,而在“互聯網+”背景下,老師和學生可以利用網絡通信工具及相關軟件隨時進行交流互動,這給學生的學習和解決疑難問題帶來了巨大的便利,由于學生人數眾多,對老師來說,在課后與學生的交流時間明顯增加,加大了老師的工作量。
2.2 “互聯網+”背景下的“學”
隨著教師“教”的變化,學生的“學”也隨之發生變化,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行為都發生了變化。學生由被動的學習逐漸轉變為主動學習,通過師生之間的互動,一方面增加了師生之間的情感,另一方面讓學生對自己學習的不足之處更有針對性。
對于學生的評價應更加全面,在傳統的教學中,對于學生的成績主要停留在考試的分數和作業的完成情況上,這種評價方式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教師個人的主觀性。而在“互聯網+”背景下,除了考試成績和作業外,更加注重學生的技能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老師、學生個人及小組團隊等綜合性的全面評價,評價體系更加合理,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層面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
2.3 課程網絡信息平臺
認識了“互聯網+”背景下的“教”與“學”,針對學校的老師、學生、評審專家、管理員四類人員,設計基于B/S模式的網絡課堂教學系統,系統分為前臺和后臺兩部分,其中前臺主要針對學生和評審專家,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模塊實現課程瀏覽、互動交流和學生評教等功能,評審專家主要對課程進行評審;后臺主要有管理員和教師,管理員通過系統管理對整個系統進行維護,而老師通過課程管理實現模塊管理、界面設置、課程信息發布和課程信息維護等功能。系統設計遵循標準性、易用性、可擴展性原則,其平臺的功能結構如圖1所示。
系統中信息的存儲主要依賴于數據庫,數據庫中涉及到的數據表主要有用戶信息表、角色權限表、討論區管理表、評論表、模板信息表、內容分類表、試題信息表等。
系統的核心代碼如下所示:
var d=document;
if(d.images)
{ if(!d.MM_p)
d.MM_p=new Array();
var i,j=d.MM_p.length,a=MM_
preloadImages.arguments;
for(i=0; i if (a[i].indexOf("#")!=0) { d.MM_p[j]=new Image; d.MM_p[j++].src=a[i]; } } 3 “互聯網+”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新形態 3.1 慕課 慕課是大型開放式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于2012年在美國提出,可為學生提供系統學習。 慕課將教、學、管、考合為一體,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兩條密不可分的主線,師生在慕課上是平等的,支持學生交流。慕課最大的優勢是將與課程相關的資源盡可能大的整合,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慕課的教學模型如圖2所示。 3.2 微課 微課是指針對課程中的某一具體問題,通過不超過15分鐘的微型視頻將問題充分詳細地描述和解答,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微課與微教案、微課件、微習題、微反饋、微反思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環,其具有強針對性、高靈活性和豐富的資源等特性。微課的學習模型如圖3所示。 4 結 語 針對“互聯網+”背景下對課堂教學的研究,本文最后提出了慕課和微課的學習模型,對于教學工作者,模型僅僅能夠作為參考,而不能直接照搬。學校和教師要根據自己學校和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合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廖貴瓊.“互聯網+”與課堂教學新形態[J].科學咨詢,2015(19):56-57. [2]溫然,趙安城.淺析互聯網+時代下O2O模式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J].亞太教育,2016(4):148. [3]黃紅湖.互聯網思維語境下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模式創新[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33(4):47-49. [4]王鵬,許艷平.淺論移動互聯網條件下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的必備技能[J].職業時空,2014(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