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子雪(濟南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貝多芬第32首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曲式分析
章子雪
(濟南大學音樂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摘要】貝多芬,這一偉大的音樂大師,一生的創作作品無論是音響、和聲特點,還是曲式結構均具有極其高的質量,特別是晚期的作品。因此,本人預通過對其第32首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的曲式進行分析,進而總結他晚期鋼琴奏鳴曲的曲式特點。
【關鍵字】貝多芬;曲式結構;鋼琴奏鳴曲
這首作品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壓軸之作,作曲家將所有奏鳴曲的精華凝結在了此首作品中,具有寧靜、脫俗的精神境界,一共由兩個樂章組成。第二樂章是極其幻想性的變奏曲式,也是貝多芬奏鳴曲中使用變奏次數最多的作品,將理性與感性發揮到極致。
這首作品是一部以變奏曲式為主的鋼琴奏鳴曲,C大調,9/16。其曲式結構如下圖:

?
主題:是四個聲部構成的單二部曲式,以弱起小節開始,整體感覺節奏緩慢、旋律優美,在織體部分采用柱式和弦,這與貝多芬后期的創作風格極其貼切,是古典主義晚期走向浪漫主義的開端。第一部分(1-8小節)為一樂段,以屬七和弦結束,為樂曲增加了一層朦朧感。第二部分(9-16小節)也為一樂段,在第9小節移調為a小調,持續了4個小節后又轉為C大調,以主和弦構成完滿終止,鞏固了調性,也使得主題得到穩定。在a部分小節之間均使用了頂針,促使了音樂的有效銜接,且在后面的變奏中同樣采用了頂針。主題b是前八個小節的假再現,每小節的節奏為三個附點八分音符,在主題結尾處由sf—p,這同時表現了貝多芬一生由活躍激情到后期寧靜的心情。
第一變奏:節拍為9/16,在主題的基礎上進行變奏。首先在旋律上,整體以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切分音為主,且在23小節使用半音進行,增加了曲子的活躍性,織體上減少了和弦的使用,左手改為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增加了流動性與動力性。
第二變奏:節拍改為6/16,但是樂句仍為8+8結構,和聲的進行也相對穩定。雖為變奏,作者將旋律改為以十六分音符加三十二分音符的切分音為主,節奏縮短為原來的一半,但是在速度上標記為“L’istesso tempo”。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呈現對比,織體以厚重和弦為主、整體離調為主。
第三變奏:節拍改為12/32,但是樂句仍為8+8結構,整體改為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節奏縮短為原來的一半,但是在速度上仍標記為“L’istesso tempo”。力度以“f”開始,后在53小節改為“sf”。在49-56小節,織體改為琶音為主,具有流動性。第二部分力度強弱交替,顯示出不穩定的音響效果,但是和聲平穩,樂句規整。這體現了貝多芬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第四變奏:節拍為9/16拍子,在第一部分,右手的十六分音符以巧妙的空拍和弦進行為主,左手的織體變為三十二分音符的三連音震音,后經過輕快活潑的一小節上行音階連接部,力度由 pp—p—pp,使音樂進入了夢境,具有不安的因素。a4`與b4部分是主題的擴展,在a4部分的左手五度顫音改為八度顫音。第四變奏的整體由C大調開始,以C大調結束,中間不間斷的含有轉調移調,增加了樂曲的朦朧幻想感。
第五變奏:節拍為9/16拍子,力度強弱交替,顯示出了不穩定的音響效果,體現了作者的思緒完全融入到了音樂的幻想之中。
尾聲:9/16,以顫音開始,長達12小節,這與變奏五中的顫音有同工異曲之妙,在最后三個小節的力度由強變弱,這其中其實暗含了貝多芬一生的經歷。
(一)顫音的使用
顫音是裝飾音的一種,在歷史上,很少有音樂家較長地使用顫音,而顫音卻成了貝多芬心靈的象征。貝多芬在這首作品中,特別是尾聲中使用了大量的、超長的顫音,這使得樂曲有了一定的演奏難度,卻增加了宏偉的效果,將聽眾與演奏者拉近了他的世界,共同體會他一生的經歷。
(二)三度關系的使用
這首作品看似復雜多變,其實,仔細分開來分析,其中運用了大量的簡潔的三度,從曲式結構分析中不難看出,貝多芬以C大調開始,轉到近關系小調a小調,中間不斷地進行C—a—C的轉調移調。這體現出,在貝多芬復雜多變的情緒下其實暗含著寧靜的心境。
(三)節奏的變換
綜上所述,此首樂曲音樂線條的寬廣和情感細膩的表達,均給予了人以無盡的遐思。這種變奏曲式自由地發揮主題,不僅拓展了幻想空間,同時集中表現了貝多芬當時創作的思想傾向,預示著浪漫主義時期的到來。
參考文獻
[1]李文韜.貝多芬晚期五首鋼琴奏鳴曲的藝術特色與精神境界——以OP106為例.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
[2]謝靜康.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變奏樂章之探究.上海音樂學院碩士論文,2013.
[3]查瓊玉.貝多芬晚期五首鋼琴奏鳴曲轉調法研究.安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4]范凌悅.最后的幻想——貝多芬三首鋼琴奏鳴曲創作及演奏詮釋.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作者簡介:章子雪(1990—),女,漢,山東省德州市,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科技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