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三賢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做語文作業,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鞏固,以及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但是,語文作業的現狀令人很不滿意,教師設計的作業量多且單調,機械的重復寫作業過程,不僅壓抑了學生思想,還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優化小學作業,提高小學語文質量,是教育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質量
一、當前小學生語文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小學語文作業負擔過重,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小學語文作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老師不顧及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具體情況,也不管部分學生是否能接受設計的作業量和作業難度,設計語文作業時一律是相同的作業量和作業要求,因而作業中利于學生發展的成分很少,使學生做的無用功多卻很多。
2.機械地重復抄寫作業比較多,老師設計作業時,讓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抄寫課堂上學生已經掌握了的簡單知識、生詞、優美語句、重點段落等,使大量的作業,對提升學生的語文質量沒有多大的幫助,不僅浪費時間,還禁錮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
二、小學語文作業優化的方向
1.語文作業要適量
語文是小學的基礎課程之一,想要學生掌握良好的語文技能,就需要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長期的積累和消化。因此,老師在布置語文作業時要注意作業量,不能因為急于提升學生的成績,以及學校的教學質量,就加大學生的作業量,老師對于學生的語文素養應進行循序漸進的培養,確保學生能夠高效率的完成作業,而不是以大量的作業使學生盲目應對,甚至造成學生出現抄襲、讓別人代寫作業等現象,使學生養成不良的學習行為。
2.語文作業趣味化
由于小學生處于玩心比較重的年齡階段,再加上語文作業的形式過于呆板,內容比較枯燥,趣味性不高,大大降低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因此,老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緊跟學生的心理需求,設計的語文作業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潑水節》這篇課文,老師可以舉行以這篇文章為主題的班會,在班會活動中,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描述場面并寫出感想,在這過程中使學生的語文興趣大幅度提升。
3.語文作業要開放性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的學科,開放性強是語文顯著的特點之一,在語文作業設計時,應將語文學科的知識技能與教育實踐相結合,使課內和課外的教育資源相融合,老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不僅要結合教材上的內容,還要做到與社會息息相關。
三、優化小學語文作業提升語文質量的策略
1.多元化學習策略
老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應根據學生對學習掌握的不同程度,進行多元化設計,幫助學生從課本走向現實,開闊學生的學習空間,打破傳統教學和作業模式的局限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因此,老師在設計作業時應根據每位學生的不同和需求,使作業設計具備個性化和豐富化等多元化特點。
2.營造趣味性策略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或者過于被動的學習狀況,語文學習的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因此,興趣才是學生完成作業,最有效的方法,老師在作業設計中一定要借助多種感官共同融合的作業。例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這篇課文中,老師可以用手機或者錄音機給學生播放這首歌,把學生帶到一個充滿想象的空間,然后提問學生小時候都在干什么,或者他們童年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然后學生們就會交頭接耳的討論起來,使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把生活中的小細節帶到語文課堂中,在生活點滴中提煉美感,情境結合,在學生頭腦風暴的時候,讓學生寫出他們的童年趣事,使學生在實踐探究和創新的過程中完成作業,啟發學生的思維,訓練學生的能力和提升學生的興趣,進而提升語文教學的質量。
四、處理好批與改的關系,以批促改
1.批改分離,以批促改。除當面批改的其余習作,教師認真閱讀后,只在需要修改之處做上相應的符號或加以眉批。比如,在一篇敘事的習作中,情節不夠具體,可在相應位置批注“好好回憶當時的情景,再寫具體生動一些”等字樣。或者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其回憶補充;又如學生習作中出現錯字或漏字,教師在相應位置畫上替換符號或添加符號,而不是直接將錯字改正或將漏字添上。學生細心體會教師所畫的符號和所加的眉批,認真地加以修改。這樣將“批”和“改”分離開來,以批促改,比教師直接寫出修改結果更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作用。
2.同學間互批互改。學生習作交上來后,老師先進行初審,看書寫情況和字數是否達標。書寫不工整者重抄,字數不達標者補寫。之后分發給學生批注。將班里學生分成三人或四人小組,以組內每一個學生的作文為修改對象,先由組長朗讀,組內成員互相討論,共同提出修改意見,組長將修改意見在相應位置作上批注。也可以同桌交叉批改。
五、教給方法,培養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捷徑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是學生為了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所采用的某種方式、手段、途徑。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域,獲取新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因此,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應成為語文學習創新的主旋律。
1.教給學生課前預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預習”乃是“學生預先學習”之意,即預習應看作是課堂教學前的準備,是課外到課內的橋梁和紐帶,是鋪墊,也是初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階段。強調預習并形成良好的習慣,其意義在于:充分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主動求教的積極性,提高自學能力。
2.教給學生讀懂課文的方法,提高閱讀理解力
讀懂課文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從識字、解詞、釋句,到理解主要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從理解文章題目,理解思考課后問題到自己能圍繞課文的某一詞句提出問題,從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到體會其內涵,品味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都需要教。
那么,怎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悟”出方法,掌握規律,我們主要通過以下四條途徑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創新能力。(1)示范引導,舉一反三;(2)借機滲透,適時點撥;(3)反復誦讀,細細品味;(4)總結積累,鼓勵運用。
總之,教師通過靈活多樣的方式,具體得法的指導,讓學生既能發現自己在本次習作中不足或失誤,又能從別人的習作中吸取自己過去沒有掌握的精華,在每次修改前后的對比中,實實在在領悟到認真修改的好處,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對修改的認識和興趣,逐漸內化為自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