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凡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 0073)
?
淺析藍印花布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張一凡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 43 0073)
摘要:藍印花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元素,在現代商業領域中如何能夠充分展示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何與現代設計方法結合起來,使得這種古老的技藝以其特有的紋樣、色彩和工藝給人們帶來生活上的舒適與愉悅,滿足人們對自然環保生活環境的渴求。
關鍵詞:藍印花布;服裝設計;應用策略
(一)藍印花布產生的原因。
在手工業大力發展的背景下,棉紡織技術的普及對藍印花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松江女藝人黃道婆對江南地區棉織品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南宋末年,黃道婆避難流落到海南島,勤奮地向當地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布技藝,元貞年間,她回到松江,熱情地將紡織技藝傳授給當地的勞動婦女,并共同研究改進織染方法,所織造的織物,細致精美,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到了明代,江蘇棉紡織業已經發展到“衣蔽天下”的盛況。明末清初,廣州布商傳來了蓼藍種子,江蘇等地開始廣泛種植蓼藍[1]。由于當時南通地區的民間紡織技術已經十分發達,家家可聞布機聲,戶戶都有織布娘。從江南引進的織造技術促進了土布的發展,南通因此也成為明、清時期有名的土布之鄉。棉花的盛產,藍草的種植,土布的發展,為藍印花布提供了物質條件。正是這些悠久深厚的生產基礎,南通的藍印花布工藝得到了保障和巨大的進步,藍印花布產品在社會生活中也隨之得到普遍應用。
(二)藍印花布的價值。
文化價值,民間藍印花布具有深邃的文化價值底蘊,它以簡單、原始的藍白兩色,創造出一個淳樸自然、絢麗多姿的藝術世界,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刻地反映出中國傳統的民間文化內涵[2]。藍印花布吉祥紋樣的題材十分廣泛,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以紋樣的形式表現;二是以諧音的形式表現;三是以文字的形式。紋樣的形式如葡萄、葫蘆、蓮蓬、豆莢、石榴等多籽的植物,成為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是對多子多福的祈求。諧音的形式如蓮、魚、鳥、童子、龍鳳等組合的吉祥圖案,以蓮取連(續)音,以魚取余(多)音,以鯉取利(益)音等形式表現。如民間常用的包袱布“金魚戲蓮”(如圖1)則以“魚”諧音“余”,“蓮”諧音“連”,“金魚”諧音“金玉”,象征“金玉滿堂”和“連年有余”。
(一)構成紋樣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圖2圖3為Anna Sui 2007春夏高級成衣發布秀,服裝的圖案構成與藍印花布的“藻井”圖案格局極為相似。圖2的“藻井”構成主要用在服裝的腰下部位,腰帶將服裝分成上下兩個部分,上身的斜肩設計輔助紋樣與邊框紋樣排列鋪開,兩種紋樣疏密的對比使肩部的圖案設計具有層次感。下身的圖案組合方式為整體服裝的設計重點,主題紋樣、邊框紋樣與邊框外的輔助紋樣圖案色彩及疏密構成層次分明,共同襯托出方形結構的中心紋樣。圖3服裝的圖案構成方式具有藍印花布“藻井”圖案格局的代表性,乍一看似乎將類似于藍印花的件料布直接剪裁成服裝,而肩部的褶皺設計則打破了方方正正的沉悶感,使服裝的整體造型顯現出時尚俏皮的現代風格。
這兩件服裝在圖案構成上是將類似于藍印花布的圖案元素原汁原味的應用于服裝設計中,以花布的形式表現,絲毫沒有正方圖案構成的陳舊感,反而這種圖案不同層次的紋樣、主次的相互襯托與服裝款式及結構的相互融合使人耳目一新,既保留了圖案構成的藝術美感,又具有現代時尚的審美趣味。藍印花布則可以借鑒這種圖案與現代款式結構的結合將藍印花圖案件料的傳統構成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
(二)圖案與多種圖案的組合設計策略。
在圖4的服裝設計中,藍印花風格的圖案大面積布滿外層的裙子,內搭的抹胸及長腕套用藍白條紋的圖案平衡大面積花型的主體圖案,條紋的橫向構成與藍印花風格圖案的花型形成反差,這種相同顏色,不同圖案在服裝設計中的對比應用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反差鮮明,穩而不亂。
圖5的圖案組合中,藍印花圖案應用在領子向下延伸的結構中,側身的結構則采用小圓點的規律構成作為襯托圖案,藍印花的藍白色彩與圓點圖案的紅白色彩對比,色相和明度統一協調。在兩種圖案的組合設計中,圖案面積的分布突出。
將藍印花圖案與現代裝飾手法相結合,并且不能脫離藍印花布紋樣的構成特征,是服裝設計的一個難點,將這種特色如何融合在服裝設計上則是另一個難點,既要考慮圖案的選取具有代表性,在設計的演化過程中可能以另一種圖案形式呈現;也要考慮裝飾手法的運用是否適合表現藍印花布圖案的點線構成特征;還要考慮圖案在服裝中的裝飾部位及裝飾面積等種種因素,在融合的過程中尋求一個突破點,使藍印花布圖案與服裝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生拉硬搬,是至關重要的。
盡管在實踐中還有很多困難, 希望通過這些調查研究及設計的嘗試,拋磚引玉,引起學術界及設計界的重視,將屬于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意蘊通過服裝傳播給世界。
藍印花布藝術是先輩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歷史上流傳時間之長,普及面之大,影響之深,是其它染織藝術無法相比的。展示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染織藝術,不斷探索,藍印花布這一民間工藝產品將會越來越顯示它在歷史長河中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曹志強. 古樸清雅藍白間──淺析湘西藍印花布藝術特色[J]. 民族論壇. 1998(02)
[2]王純信,王紀,王玉良. 東邊外藍印花布考論[J].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01(03)
[3]陳彬. 讓藍印花布裝扮新生活[J]. 科技致富向導. 2011(19)
[4]李曉魯. 民間藍印花布的美學特色及現代藍印花布設計理念分析[J].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01)
中圖分類號:TS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286-02
作者簡介:張一凡,女,漢 ,武漢,碩士在讀,武漢紡織大學,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