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成++馬張銘++魯孟昊++曹明莉
摘 要:建筑企業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建筑企業的社會責任正被越來越多地關注。本文從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概念誕生、研究發展出發,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以及社會責任國際標準、建筑行業法律法規,闡明了建筑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進一步,本文分析了國內外建筑企業社會責任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總結、梳理了企業社會責任衡量體系和研究前沿,提出了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建筑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的步驟,以期推動建筑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標準的制定,以及建筑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完善。
關鍵詞:建筑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綜述
現代社會,大量企業作為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提供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諸如污染環境、侵犯員工權益、產品質量低下等。企業社會責任問題被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政府和公眾所認知和關注。
建筑業作為我國第二大產業,勞動力密集、利益相關者多,社會責任問題報道屢見不鮮。為了建筑企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以及在經濟全球化、競爭國際化時代成功“走出去”,針對建筑企業社會責任,迫切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加快法律、政策制定進程。從而引導建筑企業提高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建立完善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一、企業社會責任的含義與發展
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界定理論有很多[1],目前較為流行的定義結合了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CSR是企業在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承擔的對環境、社會等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和義務。
英國學者Sheldon(1924)在美國考察企業時第一次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1953年,美國學者Bowen則在其著作《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中明確了現代公司的社會責任概念。正當CSR概念逐漸普及,Friedman(1970)從“股東至上”的原則出發,認為為了股東的利益和企業的生存、發展,企業的唯一目的應該是獲取利潤。他在紐約時報發文《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增加其利潤》[2]。爭論開始,反對者們認為CSR只會增加企業成本,且會被轉嫁到消費者身上,有悖于企業經營自由的原則[3]。不同于反對者以企業的唯一目標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為理論基礎,支持者們苦于一直找不到理論依托。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出現很好地回答了反對者的質問,為支持派提供了理論依托。在CSR概念被普遍接受后,關于企業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之間關系(著名的CSR-CFP問題)的爭論拉開了帷幕[4]。
二、建筑企業社會責任內容
(一)概述
不同理論下,CSR的概念不一樣,其內容和涉及的維度也不同。同樣地,建筑企業的社會責任內容也沒有一個權威、統一的界定[5]。目前的主流是結合利益相關者理論、相關的國際和國家標準、法律法規,根據實際情況界定建筑企業的社會責任內容。
(二)標準、文件、法律法規
1997年,社會責任國際組織發布了社會責任國際標準SA8000,是國際上第一份社會責任規范性文件。SA8000從《兒童權利公約》等國際文件及人權基本原則出發,在童工、強迫勞動、健康與安全、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歧視、懲戒性措施、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等八個方面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出了原則性規定[6]。
2010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發布的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是社會責任發展的里程碑和新起點,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指導性意見[7]。為了確定社會責任的范圍,識別相關議題和確定重點所在,它認為一個組織應該處理組織管理、人權、勞工實踐等七個核心議題,細分為36個子議題。
這兩個標準面向所有行業,沒有考慮建筑業的行業特點和具體情況。
我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CSR工作:2006年發布首份《中央企業社會責任研究報告》[8],2008年,國資委發布《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2009年,中國社科院開始發布《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
在我國,建筑企業社會責任涉及的法律包括《勞動法》、《建筑法》、《安全生產法》等。
(三)內容
建筑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投資者、企業員工、客戶、社區、合作伙伴、政府、環境等。
企業對投資者的責任主要是保障其收益和資產安全;對員工的責任主要是提供安全文明的生活工作環境、按時按量支付報酬、不使用童工等;對消費者的責任主要是提供質量可靠的建筑產品;對社區的責任包括文明施工、及時處理投訴等;對合作伙伴的責任主要是誠信經營、遵守合同;對政府的責任主要是遵守規范、繳納稅款;對環境的責任包括控制污染物排放、節約資源能源等。
三、建筑企業社會責任現狀
(一)社會責任實踐情況
我國大型建筑企業在眾多領域做出了突出的社會貢獻。例如:按照盈利、稅收、工資、慈善等指標,中國中鐵僅2008年就擁有545億元人民幣的社會貢獻值。中交股份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積極捐款捐物并組織施工隊積極參與救災工作,在關鍵時刻做出了一個大企業的表率。
另一方面,拖欠工人工資、施工安全事故、建筑產品質量不可靠、污染環境、施工影響周圍居民等問題的報道屢見不鮮。
(二)社會責任認知水平
相較國際,我國建筑企業對CSR內容、內涵的認知水平比較落后:認為社會責任就只是慈善、作秀;認為履行CSR只會浪費企業資源。國際知名建筑公司并不將它孤立看待,而是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并將其納入到樹立企業形象、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甚至核心競爭力的規劃中來:日本大成建筑將履行環境責任與強化綠色設計、綠色建筑能力結合起來,積極發展“綠色產業”新型業務;法國布依格集團將履行對員工的職責與穩定企業資金狀況和人力資源結合起來,積極推動員工互助基金和股權激勵計劃[9]。
(三)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建設
放眼國際,大量知名建筑企業都建立起完善的CSR管理系統。德國豪赫蒂夫集團設立CSR委員會指導集團的社會責任活動并要求子公司成立相應機構,完成集團的CSR目標;法國萬喜集團建立早在2000年就成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西班牙ACS公司則設立了專門的社會責任基金,用于協調、管理集團在文藝、環境、人道主義等方面的慈善工作。
反觀國內,大多數企業只注重局部影響、采取應急、短期行為履行社會責任,沒有建立系統、完善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四、建筑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
(一) CSR衡量體系發展
1.經典CSR衡量方法
經典的CSR衡量方法有聲譽指數法(70年代中期)、內容分析法(70年代)、財富公司聲譽評價法(80年代初)、TRI法(80年代后期)、公司慈善法(80年代后期)以及KLD指數法(90年代以后)。
聲譽指數法是由專家學者(甚至于MBA學生)對企業各類社會責任方面的相關政策進行評價后得出企業聲譽的排序辦法。它內部一致性、專業性良好,但主觀色彩較強,不適合大樣本研究。
內容分析法利用企業披露的年度報告等公開信息,對事先選取好的特定項目進行打分,以量化CSR。
TRI法和公司慈善法比較片面:分別通過對企業排放的有毒廢棄物量,慈善捐贈總額及占稅前利潤百分比衡量CSR。
KLD指數是由美國KLD公司提出,結合了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一種CSR評價體系。
2. CSR評價體系研究前沿
近年來國際上發展出的指標體系包括RepuTex企業社會責任指標體系(2003年),welford提出的CSR評價指標體系。
國內學術界結合中國實際,也提出了一些CSR評價體系。2005年,李立清等結合中國企業的發展情況,建立了一套覆蓋13個因素、擁有38個三級指標的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指標體系。
(二)內容分析法評價建筑企業社會責任
1.確定評價指標
根據建筑企業對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內容,結合相關標準、法律,從企業年度報告等出發,可確立各個分項指標。
2. CSR指標賦權—--經典方法與前沿研究
確定了評價指標后,需要給指標賦予權重。傳統上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法)。它將待研究問題分成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邀請專業人士利用其知識、經驗對同一層次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邏輯分析和判斷,給出定量表達,再構造判斷矩陣、依靠客觀的數學計算和推演得出指標之間相對重要性的大小。
粗糙集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初被提出,是研究不完整、不確定知識和數據的學習、歸納的方法。與AHP法需要專家的主觀判斷不同,基于粗糙集理論的屬性定權方法不需要先驗知識,而是挖掘數據本身的潛在依賴模型。它將指標權重問題轉化為屬性重要度問題,包括數據收集、處理、決策表形成、屬性約簡、計算屬性重要度、轉化為指標權重等過程。
3. CSR綜合得分計算----經典方法與前沿研究
最后,需要計算綜合得分,以形成CSR評價結果。目前常用線性加權評分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FCE法)。
由于評價指標不能嚴格獨立,在其數量較多時交互作用更加明顯,而應用線性加權法和FCE法的基本假定就是指標間是相互獨立的。考慮到這種局限性,有學者將基于模糊測度的模糊積分方法應用到建筑企業社會責任研究領域中,結合前文提到的粗糙集理論,建立了理論模型,但實證研究尚有欠缺。
4.其他方法前沿研究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法)也正被引入到該領域研究中。DEA法將被評價單位作為決策單元,由各個投入和產出指標的權重為變量進行評價運算。
DEA在評價建筑企業社會責任時可以結合企業生命周期理論,將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等考慮進來,作為投入要素。由于企業的CSR履行能力與其生命周期相關,這個做法較為合理。
五、結語
(一)與國際知名建筑企業相比,我國建筑企業在社會責任認知水平、社會責任實踐狀況、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建設方面存在很多不足。我國建筑企業應積極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提高對社會責任的認知水平,參照SA8000和ISO26000等標準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二)政府應加大對建筑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支持,加快國家層面上建筑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建筑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規范的制定,以鼓勵建筑企業提高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引導建筑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三)建筑企業社會責任的維度、內容的界定眾說紛紜。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很多,且前沿研究更新較快。許多新方法、新理論被引入到這一領域的嚴重中,對建筑企業社會責任進行實證研究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張涑賢,雷超.建筑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證研究[J].企業經濟,2013,3:62-68.
[2]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J].News York: The New York Times,1970.9.
[3]沈洪濤.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財務業績關系研究—基于相關利益者理論的分析[D].廈門大學,2005.
[4]倪中新,王大中,武凱文.企業社會責任、所有權屬性與企業經營效率—基于《企業社會責任藍皮書(2009-2013)的經驗證據》[J].
[5]馮楠.建筑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分析[J].企業戰略,2015,9:92-93.
[6]張連營,秦沛.從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看我國建筑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構建[J].天津大學學報,2007,9(5):416-419.
[7]孫繼榮.ISO26000—社會責任發展的里程碑和新起點--(一)ISO26000產生的背景及特點[J].WTO經濟導刊,2010,10:60-63.
[8]魏巍.企業社會責任----建筑企業難以割舍的痛[J].東方企業文化,2012,3(12):10-13.
[9]李秀梅,劉福廣.以社會責任促進大型建筑企業可持續發展[J].鐵道工程報,2009,7:102-106.